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〔二百二十三〕陽明病。其人多汗。以津液外出。胃中燥。大便必硬。硬則讝語。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讝語止者。更莫復服。(成本。脫止者之者字。當補之。)
張璐曰。多汗讝語。下證急矣。以其人汗出既多。津液外耗。故不宜大下。但當略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。讝語自止。若過服反傷津液也。
正珍曰。此即前條所謂微者。
〔二百二十四〕陽明病。讝語發潮熱。脈滑而疾者。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腹中轉失氣者。更服一升。若不轉失氣者。勿更與之。明日又不大便。脈反微澀者。裡虛也。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(脈經千金翼。俱無小字。二失字。依成本補之。玉函。作轉矢氣是也。成本脫不轉失氣者之者字。及明日又之又字。當補之。)
小字衍文。當從脈經千金翼刪之。腹中上。脫湯入二字。當從前二百十九條文補之。明日以下十七字。別是一章。承前文發之。明日又三字。當作陽明病。蓋以陽字省文作陽。一訛為日明病。再訛為明日病。又已猶荀子鼫鼠五技。而窮之鼫字。本誤為鼯。傳寫誤為捂耳。(勸學篇)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八字。
古註文攙入。亦當刪之。承氣湯不言大小者。要在隨證辨用也。言陽明病。讝語發潮熱。不大便。脈滑而疾者。此為裡實。承氣湯主之。本文雖不及不大便。脈症既已若斯。則其不大便者。可從而知也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湯入腹中。轉矢氣者。是有燥屎。可更與一升以下之。
若其不轉矢氣者。是無燥屎。不可更與之。如是者。宜與柴胡加芒硝湯輩以和之也。陽明病不大便者。其脈當滑疾。今反微澀者。此為裡虛。故為難治也。前舉讝語潮熱。而略不大便。後舉不大便。而略讝語潮熱。本論錯綜之妙若斯。嘗考古今諸注傳。並皆隨文作解。而不知其有錯誤。
是其所以愈辨而愈不明也。
〔二百二十五〕陽明病。讝語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但硬爾。宜大承氣湯下之。(玉函。反上有而字無宜字。下之。作主之是也。)
反當作煩。因聲近而誤。所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可攻。及煩躁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。及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。(皆見本篇)皆可以徵矣。凡傷寒讝語。有潮熱者。固應不能食。豈得謂反乎。金匱產後病篇曰。病解能食。七八日更發熱者。此為胃實。大承氣湯主之。
可見病之未解。乃不能食。此為其法也。成無己謂。胃熱當消穀引食。殊不知胃熱消穀。(靈樞師傳篇曰。中熱消癉則便寒。寒中之屬則便熱。胃中熱則消穀。令人懸心善飢。)本以內因之病言之。而與傷寒外邪入胃者。毫不關涉。可謂牽強矣。燥屎五六枚者。以腹診言之。
白話文:
陽明病第四:
- 陽明病患者多汗,導致津液流失,胃中乾燥,大便必然乾燥堅硬。大便堅硬則會說胡話(讝語)。服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劑後胡話就停止了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張璐說:多汗又說胡話,病情危急了。因為患者汗出很多,津液耗損,所以不宜大量瀉下,只應該稍微服用一點小承氣湯調和胃氣,胡話自然會停止。如果服用過量反而會損傷津液。
程珍說: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輕症。
- 陽明病患者說胡話,並伴有潮熱,脈搏滑而數,服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升承氣湯後,腹部轉動排出氣體,則再服用一升;如果腹部沒有轉動排出氣體,就不要再服用。如果第二天仍未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滯,這是裡虛,屬於難治之症,不能再服用承氣湯。
小字衍文應從《脈經》《千金翼》中刪除。關於腹部轉動排出氣體的描述,應從前面第二百十九條補全。第二天以下十七字,是另一章節,承接前文展開。應將「明日又」三字改為「陽明病」,「陽」字是省文簡略寫法,誤寫為「日明病」,再訛寫為「明日病」。「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」八字是古註文,也應該刪除。承氣湯沒有大小之分,關鍵在於根據病情辨證施治。陽明病,說胡話,發潮熱,不大便,脈搏滑而數,這是裡實,用承氣湯治療。雖然本文沒有明確提及不大便,但脈症如此,則可以推知其不大便。服用一升承氣湯後,腹部轉動排出氣體,說明有乾燥的糞便,可以再服用一升。如果腹部沒有轉動排出氣體,說明沒有乾燥的糞便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服用柴胡加芒硝湯等藥物來調和。陽明病不大便,脈象應該滑數,現在反而微弱而澀滯,這是裡虛,所以難以治療。前面提到說胡話、潮熱,而略提不大便;後面提到不大便,而略提說胡話、潮熱,本論錯綜複雜,妙在於此。以往的注釋和傳本,都只是逐字逐句地解釋,而沒有發現其中的錯誤,所以愈辨愈不明。
- 陽明病患者說胡話,有潮熱,卻吃不下東西,胃中必定有五到六枚乾燥的糞便。如果能吃東西,只是大便乾燥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「反」應該作「煩」,因音近而誤。「心中懊憹而煩」,胃中有乾燥糞便可以攻下;及煩躁發作有時,這是乾燥糞便;及煩惱不解,腹脹疼痛,這是乾燥糞便(以上都見於本篇),都可以佐證。凡是傷寒說胡話,有潮熱,就應該吃不下東西,怎麼能說是相反呢?《金匱要略》產後病篇說:疾病好轉能吃東西了,七到八天後再次發熱,這是胃實,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可見疾病未好轉時,不能吃東西,這是治療方法。成無己說:胃熱應該能消化食物並引發食慾,殊不知胃熱也能消化食物(《靈樞·師傳篇》說:裡熱消癉則大便寒,寒在裡則大便熱,胃中熱則消化食物,令人心懸而善飢)。這是從內因性疾病而言,與傷寒外邪入侵胃部毫不相關,可謂牽強附會。五到六枚乾燥糞便,是根據腹部診斷而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