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
合而不離者也。故冬月雖寒,無風則溫;夏時雖熱,有風則涼。此風送寒來,寒隨風入故也。是以寒之傷人,不能無風;而風之傷人,亦不能無寒。豈有風唯傷衛而不傷營,寒唯傷營而不傷衛之理乎?況營衛等事,本仲景之所不言乎?其妄不辨而明矣。去風寒,均是一氣,至其感人,或為中風,或為傷寒者何也?蓋以人之體氣,素有虛實之異,其所受之邪,每從其虛實而化。其從虛而化者,謂之中風;其從實而化者,謂之傷寒。所以名之傷寒、中風者,以其惡寒、惡風之異也。雖然,惡風者,不得不惡寒;惡寒者,不得不惡風,是必然之勢也。但無汗者之惡風,不如有汗者之惡風;有汗者之惡寒,不如無汗者之惡寒,此中風、傷寒之辨也。

雖大段若斯,然遍考諸論中,傷寒亦謂之中風,中風亦謂之傷寒。如太陽中風,脈浮緊;傷寒脈浮,自汗出;傷寒脈浮緩;傷寒汗出而渴;傷寒中風五六日,不可枚舉。由是觀之,太陽病特表出斯二證者,本唯為分桂枝、麻黃兩證之設已。故傷寒、中風四字,有指麻黃、桂枝證言之者,有通稱外邪之證者,固不可一概而看,要顧其脈證如何而已。其題書曰《傷寒論》,亦此義也,豈特指麻黃湯證言之已乎?

近閱中西惟忠名數解曰:「傷寒、中風,惟是輕重之別已,謂其重者為寒,謂其輕者為風,寒曰傷,風曰中,亦唯輕重之別已。」正珍謂:「傷寒、中風,宜以虛實言之,不可以輕重言矣。傷寒亦有輕重,中風亦有輕重,豈徒謂傷寒輕者為中風?謂中風重者為傷寒而可乎?傷寒輕者,麻黃湯主之;重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傷寒既然,中風豈獨得不然乎?」以意推之,所謂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是中風之輕者。雖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者,是中風之重者已。故其證雖輕,傷寒自傷寒;其證雖重,中風自中風,決不可以輕重言矣。故論曰:「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。」豈非虛實迥異乎?

〔三〕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。(成本為作曰:非。)方有執曰:「或者,未定之辭;必者,定然之謂。曰或曰必者,言發熱早晚不一,而惡寒則定然即見也。」金鑑曰:「胃中之氣,被寒外束,不能發越,故嘔逆也。」劉棟曰:「惡寒,惡風之深劇者也。身體痛者,惡寒之甚也。嘔逆,乾嘔之甚者也。」正珍曰:「此亦承首條,論太陽病表實傷寒之脈證也。故亦不及脈浮頭項強痛也。陰陽俱三字,王叔和所攙入,宜刪。名為二字,諸注本多作名曰,非也。今據玉函宋板為正矣。嘔實少陽正證,其在太陽,是兼證已。葛根加半夏湯條可參考。」方有執云:「嘔,吐也;逆,俗謂噁心。」錢潢云:「嘔逆,氣逆而嘔也。」瀨穆云:「嘔,嘔吐也;逆,逆上也。」惟忠云:「嘔逆者,欲嘔而其氣衝於上者也。」予謂諸說俱未是。按嘔逆與吐逆同,逆亦嘔已,如下利疼痛之類,可以見矣。(緊品字箋曰:急也。絙引大急者亦謂之緊。語云:云弦急者小弦絕,言緊之太過也。正珍曰:)

白話文:
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
寒與風是相互依存的。所以冬天雖然寒冷,但無風則感覺溫暖;夏天雖然炎熱,但有風則感到涼爽。這是因為風把寒氣送來,寒氣隨著風侵入人體。因此,寒邪傷人,必藉助風;風邪傷人,也必藉助寒邪。難道會有風只傷衛而無傷營,寒只傷營而無傷衛的道理嗎?況且營衛的關係本是仲景不曾詳細論述的,這些妄加臆斷,其謬誤顯而易見。去除風寒,本質上是祛除同一樣的邪氣。但它侵犯人體後,

有的表現為中風,有的表現為傷寒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人體本身的氣機虛實有所不同,所受的邪氣,往往隨著虛實而有所變化。從虛弱之處侵入的邪氣,稱為中風;從實滿之處侵入的邪氣,稱為傷寒。所以把這兩種病症命名為傷寒和中風,是因為它們惡寒惡風的程度有所不同。雖然惡風者必然也惡寒,惡寒者必然也惡風,這是必然的趨勢。但是無汗者惡風的程度,不如有汗者惡風的程度嚴重;

有汗者惡寒的程度,不如無汗者惡寒的程度嚴重。這就是中風和傷寒的區別。雖然大致如此區分,然而遍查各家論述,傷寒也稱為中風,中風也稱為傷寒。例如太陽中風脈浮緊,傷寒脈浮自汗出,傷寒脈浮緩,傷寒汗出而渴,傷寒中風五六日等等,不勝枚舉。由此看來,太陽病特別提出這兩種症狀,本只是為了區分桂枝湯和麻黃湯兩個方劑的病證而已。

所以「傷寒」、「中風」這四個字,有的指麻黃湯、桂枝湯所治病證,有的泛指外邪的病證,不能一概而論,重要的是觀察其脈象和症狀如何。書名叫做《傷寒論》,也是這個意思,豈僅僅是指麻黃湯的病證而已呢?近來閱讀中西醫合璧的書籍,說傷寒和中風只是輕重之別,認為重的稱為寒,輕的稱為風;寒曰傷,風曰中,也是僅僅輕重之別而已。

鄭珍認為,傷寒和中風應該從虛實的角度來區分,不能單從輕重來區分。傷寒也有輕重,中風也有輕重,難道僅僅說傷寒輕者為中風,中風重者為傷寒就夠了嗎?傷寒輕者用麻黃湯治療,重者用大青龍湯治療,傷寒如此,中風豈能例外呢?以此類推,所謂太陽病頭痛發熱、汗出惡風者,是中風輕證;即使初服桂枝湯,

反覆發熱不解者,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用桂枝湯,這是中風重證。所以,症狀雖輕,傷寒仍然是傷寒;症狀雖重,中風仍然是中風,絕對不能單從輕重來區分。所以書中說:「桂枝湯本是用來解肌的,如果病人脈浮緊,發熱但不汗出的,就不能用它。」這豈不是虛實迥異嗎?

太陽病,有的已經發熱,有的還未發熱,但必定惡寒、身體疼痛、嘔逆,脈象陰陽俱緊的,稱為傷寒。(原本寫作「非」字,這是不對的。)

方有執說:「或者」是未定的詞語,「必」是必然的意思。「或」和「必」連用,說明發熱早晚不一,但惡寒卻是必然出現的。

《金鑑》說:胃中的氣被寒邪束縛在外,不能宣洩,所以嘔逆。

劉棟說:惡寒是惡風的加重,身體疼痛是惡寒的加重,嘔逆是乾嘔的加重。

鄭珍說:這也是承接上文,論述太陽病表實傷寒的脈證。所以也不及脈浮、頭項強痛等。陰陽俱三字,是王叔和添加的,應該刪除,「名為」二字,諸多注本都作「名曰」,是不對的。現在根據《玉函》宋版為準。嘔逆是少陽正證,其出現在太陽病,是兼證。葛根加半夏湯條可以參考。方有執說:嘔,吐也;逆,俗謂噁心。

錢潢說:嘔逆,是氣逆而嘔。瀨穆說:嘔,嘔吐也;逆,逆上也。惟忠說:嘔逆,是想嘔吐而氣衝於上的狀態。我認為這些說法都不正確。按,嘔逆與吐逆相同,逆也是嘔吐。像下利疼痛之類,也可以說明這一點。(《緊品字箋》說:緊是急的意思,像弦樂器拉得太緊也叫緊,俗語說:「弦急者小弦絕」,說明緊到了極點。鄭珍說: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