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田正珍

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

按凡風寒之中人。其人素實強者。則成三陽之病。其人素虛弱者。則成三陰之病。非邪之有寒熱。蓋從其虛實而化也。故三陽自三陽。三陰自三陰。各各為之病也。先輩諸人不達此義。皆謂陽病傳入而成陰病。蓋取諸素問者已。殊不知素問所謂三陰病。即是本論陽明之證。而與本論所謂三陰病者。

實冰炭不相容矣。若其陽病而兼陰病。陰病而兼陽病。乃是表實裡虛之病。否則誤治所致。決非陽邪傳入而然也。又有陽病誤治。變為陰病者。此非陽邪之因誤治。變為陰寒也。但以其病本微而攻之太峻。故邪自解於外。而內更生病也。此雖其因或不同哉。均是虛寒所生。是以其治無異也。

白話文:

凡風寒之中人。其人素來體質強健者。則產生三陽之病。其人素來體質虛弱者。則產生三陰之病。並不是邪氣本身具有寒熱。而是從其虛實而化生的。因此三陽之病自成三陽之病。三陰之病自成三陰之病。各自形成不同的病症。古代醫家不能明白這個道理。都認為陽病傳變成為陰病。這是取自《素問》的說法。殊不知,《素問》所說的「三陰病」,就是本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陽明之證」。而與本《傷寒論》所說的「三陰病」不同。

寒熱本來水火不相容。如果陽病兼有陰病。陰病兼有陽病。則是表證實熱裡證虛寒的疾病。否則就是誤治所致。決不是陽邪傳變而成的。又有陽病誤治。變成陰病的例子。這並非陽邪之故誤治。變成陰寒。而是本身的病症並不嚴重,卻用過於猛烈的藥物治療。因此邪氣從外面消散。而內裡卻再產生新的病症。雖然它們的致病原因不同。但都是虛寒所導致。因此治療方法沒有區別。

又嘗詳三陰諸論。所謂少陰乃邪之中表。從寒而化者。所謂太陰乃少陰之傳入而頗重者。所謂厥陰乃太陰之傳入而至重至急者。猶太陽一轉。為少陽。少陽一轉。為陽明。此三陰宜以少陰為始。太陰為中。厥陰為終也。今本論以太陰為始者。蓋依素問之舊。竟非其本旨也。學者察焉。

〔二百八十一〕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必胸下結硬。(結。玉函作痞。是。)

金鑑曰。此太陰裡虛。邪從寒化之證也。當以理中四逆輩溫之。

吳人駒曰。自利有時而腹自痛者。非若積蓄而常痛者。

正珍曰。三陰諸證。多是平素虛弱人之所病。故傳變早而兼併速也。故少陰篇云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。以二三日無里證。故微發汗也。可見三四日。便輒兼生里證矣。里證。即自利腹痛類。如真武證是也。則知少陰雖曰表病。其稍重則兼下利腹痛等證也。

白話文:

我也曾經仔細研究過三陰的各種論述。所謂少陰是邪氣在中表,由寒化而來。所謂太陰是少陰傳入而加重。所謂厥陰是太陰傳入而極重極急。就像太陽一轉,成為少陽;少陽一轉,成為陽明。這三陰應該以少陰為開始,太陰為中間,厥陰為結束。如今本論以太陰為開始,大概是依照《素問》的舊說,畢竟不是其本意。學者要注意。

〔二百八十一〕太陰病症:腹部脹滿並且嘔吐,飲食不能消化,腹瀉嚴重。有時腹部劇烈疼痛。如果使用瀉藥,則胸腹以下會結硬。(痞:玉函作結,是。)

《金鑑》說:這是太陰裡虛,邪氣從寒化而來的證候。應該用理中湯、四逆湯等溫熱藥物治療。

吳人駒說:腹瀉有時發作,腹部劇烈疼痛,不是像一般久積不消而腹痛的狀況。

《正珍》說:三陰的各種證候,大多是平時虛弱的人所罹患的疾病。因此傳變較快,合併症狀也很快。所以少陰篇說:少陰病發作兩三天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微發汗。由於兩三天內沒有出現裡證,所以才輕微發汗。可見到了三四天,就很容易兼併生出裡證。裡證就是腹瀉、腹痛這一類的證候,像真武證就是這樣。可知少陰雖然說是表證,但是稍重了,就會兼併腹瀉、腹痛等證候。

太陰者。謂少陰之邪之轉入於裡者也。寒邪在裡。臟腑失職。是以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也。吐者。有物自胃中反出也。食不下者。胃脘不肯容也。史記倉公傳云。氣鬲病。使人煩懣。食不下。時嘔沫。義與本文同焉。自利益甚。承少陰之自利不甚言之。若以太陰病為承之陽明病。

或以為陰病之始。則自利益甚一語。遂不可讀矣。時腹自痛。謂有時自痛。時也者何。以得寒則痛。得暖則止也。自也者何。以內無燥屎也。蓋陽明之腹滿痛。由內有燥屎。故不得寒而發。不得暖而止。所以不同也。可見時自二字不苟下焉。故後亦論之曰。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(症候):指少陰(症候)的邪氣轉入體內的現象。寒邪存在於體內,臟腑功能失常,因此會導致腹脹而嘔吐,無法進食,腹瀉嚴重。有時腹部也會有疼痛感。嘔吐:有物質從胃部反出。無法進食:胃脘部不願接納食物。《史記.倉公傳》記載,氣鬲病會使人感到煩躁、無法進食,有時會嘔吐沫液,其意義與本文相同。「自利益甚」:承接少陰(症候)自利(腹瀉)不嚴重的說法。如果將太陰(症候)當作承接陽明(症候)的病症,那麼「自利益甚」這句話就無法解讀了。「時腹自痛」:有時會腹痛。「時」是何意?是指受到寒氣就會疼痛,受到溫暖就會減緩疼痛。「自」是何意?是指體內沒有燥屎。陽明(症候)的腹脹腹痛是由於體內有燥屎,因此不會因寒氣而發作,也不會因溫暖而減緩,這與太陰症候不同。由此可見,「時、自」二字的用法並非隨意為之。因此後文也論述說:腹脹時痛的,屬於太陰症候。

其義益明矣。若下之者謂粗工見其腹滿痛。以為陽明滿痛。妄攻下之也。殊不知此滿痛。固屬虛寒。而與陽明實熱證。大有攻救之別焉。其教之必胸下結硬者。裡虛益甚。而心氣為之鬱結故也。前百三十八條曰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。因作痞。即是也。成無己解此條云。太陰為病。

陽邪傳裡也。陰寒在內。而為腹痛者。則為常痛。此陽邪於裡雖痛而亦不常痛。但時時腹自痛也。王三陽云。此風寒中於太陰經。非陽邪傳裡也。二說皆非矣。吳人駒云。自利益甚四字。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。亦非矣。按本篇散逸不少。才存什一已。又云。太陽病誤下。胸下痞硬者。

白話文:

它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。如果要瀉下,就表示粗心的醫生看到病人肚子脹痛,就以為是陽明經實熱造成的脹痛,胡亂使用瀉下藥。其實根本不知道這種脹痛,是屬於虛寒,跟陽明經實熱的症狀,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而不是瀉下。

書中教導說,一定會在胸口下方摸到結塊硬硬的,這是因為體內虛寒更嚴重,心氣因此鬱結造成的。之前第138條說:「疾病發作在陰分,反而使用瀉下藥,就會造成痞症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成無己解釋這條說:「太陰經生病,是陽邪傳入到裡分。陰寒在內部,而造成腹痛,這種痛就是經常性的。這次陽邪傳入裡分雖然會痛,但不是經常性的痛,只是偶爾肚子自己會痛。」王三陽說:「這是風寒侵犯了太陰經,不是陽邪傳入裡分。」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。吳人駒說:「自利益甚」這四個字,應該放在「必胸下結硬」這句話下面。這個說法也不對。

這篇文章原本有很多內容散失,現在只剩下十分之一。書中又說:「太陽病誤用瀉下藥,就會在胸口下方出現痞塊硬硬的。」

宜用附子粳米湯。

〔二百八十二〕太陰中風。四肢煩疼。陽微陰澀而長者。為欲愈。

〔二百八十三〕太陰病欲解時。從亥至醜上。

劉棟曰。上二條。後人之所攙。故不採用。

〔二百八十四〕太陰病。脈浮者可發汗。宜桂枝。

此太陽太陰合病。以內寒不甚。故先治其表。若至於下利清穀。宜先救其里。而後解其表也。

〔二百八十五〕自利。不渴者。屬太陰。以其藏有寒故也。當溫之。宜服四逆輩(玉函。無服字。脈經。作宜四逆湯。)

白話文:

適用於手足冰涼、身體四肢疼痛、陽氣微弱、陰氣壅滯的人。預計病情會好轉。

太陽經虛弱、太陰經感冒快好的時候,會從夜晚的亥時到凌晨的醜時發作。

後人添加了以上兩條,因此不採納。

太陽經弱、太陰經感冒,脈搏浮動的人可以發汗。可以使用桂枝。

這是太陽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。由於內寒不嚴重,因此先治療表症。如果導致腹瀉、排泄清晰的穀物,則需要先救治裡症,再治療表症。

自發性腹瀉,不口渴的人,屬於太陰經虛寒。應當溫補,可以使用四逆湯。

張兼善曰。經言輩字。謂藥性同類。惟輕重優劣不同耳。

金鑑曰。凡自利而渴者。里有熱屬陽也。若自利不渴。則為里有寒屬陰也。今自利不渴。知為太陰本臟有寒也。故當溫之。四逆輩者。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。

魏荔彤曰。自利二字。乃未經誤下誤汗誤吐而成者。故知其藏本有寒也。

正珍曰。藏字泛指臟腑為言。注家以為脾之一臟非矣。厥陰篇云。下利慾飲水者。以有熱故也。白頭翁湯主之。今自利不渴。知其里有寒也。屬太陰者。謂少陰轉屬太陰。乃少陰太陰並病也。按自利而渴一證。間有津液內亡而然者。惟其人小便不利。亦屬虛寒也。余嘗療下利煩渴小便不利者。

白話文:

張兼善說:「經書上提到的『輩』字,是指藥物性質相近,只是輕重優劣不同而已。」

金鑑說:「凡是有腹瀉、口渴症狀的人,是體內有熱,屬陽氣旺盛。若是有腹瀉、不口渴症狀,則是體內有寒,屬陰氣旺盛。現在腹瀉、不口渴,可知是太陰臟腑本質有寒。因此應當溫補。『四逆輩』是指『四逆理中湯』等湯藥。」

魏荔彤說:「腹瀉二字,是沒有經過誤下、誤發汗、誤嘔吐而造成的。因此可知,患者臟腑本質有寒。」

正珍說:「『藏』字泛指臟腑。『注家』認為是脾臟的一臟,這是錯誤的。『厥陰篇』說:腹瀉且想喝水,是因為有熱。用『白頭翁湯』治療。現在腹瀉、不口渴,可知體內有寒。屬太陰者,是指少陰轉屬太陰,也就是少陰、太陰兩臟腑同時有病。根據自利而渴這一症狀,偶爾會出現津液內耗所致的情況。但這些人小便不通暢,也屬於虛寒體質。我曾經治療過腹瀉、煩渴、小便不通暢的患者。」

每用四逆輩屢收全功。若徒以渴為熱。以不渴為寒。則未為盡善矣。所謂自利不渴。為有寒者。殊語其常已。若至其變證。則未必盡然也。成無己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。自利不渴者。屬太陰。蓋為少陰篇內叔和言所誤已。豈有渴為少陰。不渴為太陰之理乎。

〔二百八十六〕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雖暴煩。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。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。

劉棟曰。此條後人之所加也。故不採用。

〔二百八十七〕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爾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(玉函無本字。全書集註。並爾作而。)

白話文:

每次使用四逆輩的方劑都屢獲全功。如果只以口渴作為熱證的依據,以不口渴作為寒證的依據,那麼就不夠完善了。所謂自發性的不口渴,是屬於有寒證的情況,這是平常的說法。如果到了病情的變化階段,則不一定完全如此。成無己認為自發性口渴的屬於少陰病證,自發性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證。這是被《少陰篇》中叔和的論述所誤導了。怎麼會有口渴就是少陰病證,不口渴就是太陰病證的道理呢?

〔286〕傷寒的脈象浮緩,手足自行溫暖的,是屬於太陰病證。太陰病證應該發作身黃,如果小便自發性的通利,就不能發作身黃。到了七八天,即使出現暴熱煩躁的症狀,大便一天解十幾次,也會自行停止。這是因為脾胃中有實熱需要去除的緣故。

劉棟說:這條內容是後人加上的,所以不採納。

〔287〕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藥物,因此導致腹滿,時常疼痛的,是屬於太陰病證。桂枝加芍藥湯可以治療。腹中實熱疼痛的,桂枝加大黃湯可以治療。(《玉函》中沒有「爾」字。全書的集註都把「爾」字改為「而」字。)

大實痛以下。成本別為一章非矣。今依宋板玉函合之。桂枝加大黃湯六字。當作桂枝加芍藥大黃湯八字。太陽病本當發汗。而反下之以虛其里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此為轉屬太陰也。是其太陽猶未解。而內更生太陰虛滿證。是以謂之屬。乃太陽太陰並病也。與桂枝加芍藥湯以解表和里。

若其大滿大實痛者。是表邪熾盛。並其里以作陽明胃實。乃太陽陽明並病也。故與桂枝加芍藥大黃湯。以解表攻裡。按前證腹滿時痛。表證誤下所生之病。而非表邪入里而然。故惟滿而不實。時痛而不常痛。後證則表邪傳入之所致。非太陰之證。故屬太陰三字。在前證下。不在後證下。

白話文:

自「大實痛」以下,將其作為一獨立章節並不正確。現根據宋版《玉函合》,將其中的「桂枝(加)」和「大黃湯」六字,更改為「桂枝加芍藥(大黃)湯」八字。太陽病原本應發汗治療,但卻反而使用瀉下藥,使人體內部空虛。因此出現腹脹時時作痛的症狀,這是轉變為太陰病的表現。此時,太陽病尚未解除,而體內又出現了太陰虛滿的證狀。所以將其稱為「屬」,即太陽太陰並病。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解表和裡。

如果症狀表現為腹脹嚴重、疼痛劇烈,則是表邪旺盛,並影響到了裏部,形成了陽明胃實。這是太陽陽明並病。所以應使用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來解表攻裡。根據前一種證狀,腹脹時時作痛,是表證誤用瀉下藥所致,並非表邪進入體內所致。所以只有腹脹而沒有實證,疼痛時有時無。後一種證狀則是表邪傳入體內所致,並非太陰病證。所以「屬太陰」三字應該位於前一種證狀之下,而不應位於後一種證狀之下。

雖然。二證俱有表之未解。故皆以桂枝為主。惟後證雖實。非太陰證。然以其同得之下後。而同有表之未解。同有腹滿痛。不得不附以辨其異。諸家不察。總二證以為太陰。合前後以為傳入之邪。不思之甚。

桂枝加芍藥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,生薑(三兩切)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分三服。本云桂枝湯。今加芍藥。

桂枝加大黃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大黃(二兩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白話文:

雖然這兩種證狀都有表證未解的情況,因此都以桂枝為主要藥材。只有後者證狀雖然是實證,但並非太陰證。但是因為這兩種證狀都是從下後同得,並且都有表證未解,同時都有腹滿疼痛的症狀,不得不另外加上藥材來辨別它們的差異。諸位醫家沒有仔細觀察,將這兩種證狀都當成太陰證,把前後證狀都當成是傳入的邪氣,實在是沒有仔細思考。

桂枝加芍藥湯方

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生薑(三兩,切片)

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煮成三升。濾去藥渣,溫服,分三餐服用。原方稱為桂枝湯,現在加上芍藥。

桂枝加大黃湯方

桂枝(三兩,去皮),大黃(二兩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,切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大黃二兩。玉函作三兩。成本作一兩。非矣。)

按方有執云。桂枝加。則以本方加也。而用芍藥六兩水七升。不合數。殊不知方名本脫芍藥二字。

〔二百八十八〕太陰為病脈弱。其人續自便利。設當行大黃芍藥者。宜減之。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。

劉棟曰。上條之註文。後人之所加也。故亦不採用。

白話文:

用六味中藥材,加上七升水煮沸。取三升藥液,去除藥渣。溫熱後服用一升。每天服用三次。(大黃兩兩。玉函本作成三兩。成本本作成一兩,有誤。)

按方有醫生說:如果加入桂枝,就按照這個方子再加入即可。而使用芍藥六兩、水七升,不合劑量。可能不知方名原本就漏掉芍藥二字。

〔二百八十八〕太陰經受病,脈搏微弱。病人接連腹瀉。如果預備使用大黃芍藥,宜減輕劑量。因為病人的胃氣虛弱,容易受刺激。

劉棟說:上條註解是後人添加的。因此也不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