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一

〔一〕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 喻昌曰:先挈太陽病之總脈總證,統中風傷寒為言也。

內藤希哲曰:此以後稱太陽病者,指此脈此證一二見者而言,非單指脈證悉具者而言也。

張璐曰:脈浮者,邪氣並於肌表也。 程應旄曰:太陽經之見證,莫確於頭痛惡寒,故首揭之。

吳人駒曰:頭為三陽之通位,項為太陽之專位;有所障礙,不得如常之柔和,是為強痛。

成無己曰:惡寒者,嗇嗇然增寒也;雖不當風,而自然寒矣。惡風者,見風至則惡矣;得以居密室之內、幃帳之中,則坦然自舒也。

方有執曰:項,頸後也。惡寒者,該風而言也。

正珍曰:太陽指表而言。蓋傷寒以六經言之,古來醫家相傳之說,不可遽易者也。夫人之常情,每信於其所習見,而疑於其所未習看見者。故仲景氏亦不得已,而襲其舊名;實則非經絡之謂也。藉此配表裡脈證已,故論中無一及經絡者。可見此書以六經立名,猶數家者流以甲乙為記號。

注家不察,解以素靈經絡之說,可謂不解事矣。大氐外邪之中人,其始浮在肌表,謂之太陽病,最淺且輕,所以居三陽之首也。脈浮,邪氣在表之診。(《千金方》曰:「凡脈浮之與沉,以判其病在陰陽表裡也。」)頭項強痛,謂頭痛項強,此蓋文之一體,猶稱「車馬羸敗」(《後漢書·羊續傳》)、「耳目聾瞑」(《晉書·山濤傳》)也。

故瓜蒂散條云:「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」是也。太陽病,有傷寒,有中風。此條統而論之,故惟云脈浮,而未分其緊與緩也。其所謂惡寒,亦兼惡風言之。惡風輕,惡寒重,舍輕取重,所謂舉大而小從者也。其唯稱惡寒,而不言發熱者,以太陽傷寒之初證,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之異也。後凡稱太陽病者,皆指斯條之脈證而言。譬如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若但見「自下利」三字,以為葛根湯證,則與彼太陽少陽合病「自下利」者,與黃芩湯條,其亦奚擇焉?讀者莫草草看過。

〔二〕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
王肯堂曰:太陽病,上條所揭云云者是也。後皆仿此。

汪琥曰:脈緩,當作浮緩看。

中西惟忠曰:惡寒發熱,惡寒之中且發熱,發熱之中且惡寒也。

張志聰曰:汗出而毛腠虛,故惡風。

方有執曰:「中」,當也。

喻昌曰:「中」字與「傷」字無別,即謂傷風亦可。

正珍曰:此條承首條,論太陽病表虛中風之脈證也。其不言脈浮頭項強痛者,承首條略之也。汗出惡風,對下條傷寒無汗惡寒言之。「名為」二字,示其本只一氣非他邪也。(《品字箋漢字注》云:《水經》曰:「漾水出瀧西郡氏道縣嶓塚山,東至武都,始為漢水。」蓋漢水發源時,不名漢而名漾,其後又不止名漢,而更名滄浪。以水所經歷,隨地得名;謂之「為」者,明其只此一流非他水也。)

〔傷寒中風辯〕太陽病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它的脈象是浮脈。會有頭部和頸項僵硬疼痛,並且怕冷的症狀。喻昌說,這是先總括地說明太陽病的總體脈象和症狀,把中風和傷寒放在一起說。

內藤希哲說,這裡之後所說的太陽病,指的是只出現這些脈象和症狀中的一兩種情況,而不是指脈象和症狀都完全具備的情況。

張璐說,脈浮是因為邪氣在肌膚表面。程應旄說,太陽經的表現症狀,最明確的就是頭痛和怕冷,所以首先提出來。

吳人駒說,頭是三陽經絡匯集的地方,頸項是太陽經專屬的部位,如果這裡有障礙,不能像平常一樣柔軟,就會感到僵硬疼痛。

成無己說,怕冷是指感到陣陣寒冷。即使不吹到風,也會自然感到寒冷。怕風是指,吹到風就會感到不舒服。可以待在密閉的房間裡或帳篷裡,就會感覺舒適。

方有執說,頸項是指脖子後面。怕冷是針對受風而言。

正珍說,太陽指的是身體的表面。傷寒的分類以六經來區分,這是古代醫家相傳的說法,不可輕易更改。人們的習慣是相信自己所常見的,而懷疑自己不熟悉的。所以仲景先生也不得不沿用舊稱。其實並非指經絡,只是藉此配合表裡和脈象症狀而已。所以,書中沒有一處提到經絡。由此可見,這本書用六經來命名,就像學術流派用甲乙來做記號一樣。

註釋的人沒有仔細思考,用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中的經絡理論來解釋,實在是不理解實情。大致來說,外邪侵入人體,最初停留在肌膚表面,這就叫做太陽病,是最淺和最輕的,所以排在三陽經的首位。脈浮是邪氣在表的診斷。(《千金方》說,凡是脈浮或脈沉,是用來判斷疾病在陰陽表裡的。)頭項強痛,指的是頭痛和頸項僵硬,這是文句結構的一體,就像說車馬疲憊,耳目失聰一樣。

所以,瓜蒂散條文說,如果病像桂枝證,但頭不痛,頸項不僵硬,就不是桂枝證。太陽病有傷寒和中風兩種情況,這一條是統括地論述,所以只說脈浮,而沒有區分脈象是緊還是緩。這裡說的怕冷,也包含怕風的意思。怕風比較輕微,怕冷比較嚴重,所以捨輕取重,這是所謂的舉大而小從。這裡只說怕冷,而不說發熱,是因為太陽傷寒的初期症狀,有的會發熱,有的不會發熱。以後凡是提到太陽病,都是指這一條的脈象和症狀。例如太陽和陽明合病,一定會有腹瀉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如果只看到腹瀉這三個字,就認為是葛根湯證,那就無法區分太陽少陽合病,也出現腹瀉,可以用黃芩湯的情況了。讀者不要草率地看過。

太陽病,發熱,出汗,怕風,脈象是緩的,這種情況叫做中風。

王肯堂說,太陽病,就是上面第一條所說的那些症狀。以後的條文都按照這個模式來理解。

汪琥說,脈緩應該看作是浮緩。

中西惟忠說,怕冷發熱,是指在怕冷的時候同時發熱,在發熱的時候同時怕冷。

張志聰說,因為出汗,毛孔疏鬆,所以會怕風。

方有執說,「中」字,是「當」的意思。

喻昌說,「中」字和「傷」字沒有區別,可以說是傷風。

正珍說,這一條是承接第一條,論述太陽病表虛中風的脈象和症狀。這裡沒有說脈浮和頭項強痛,是因為第一條已經說過,所以省略了。出汗怕風,是和下面將要說的傷寒無汗怕冷相對應的。「名為」這兩個字,表明它本身只是一種氣,而不是其他邪氣。(《品字箋漢字注》引《水經》說,漾水發源於瀧西郡氏道縣嶓塚山,向東流到武都,才開始叫做漢水。可見漢水發源時,不叫做漢水,而是叫做漾水。後來又不僅叫做漢水,而是改名為滄浪。因為水所流經的地方,會隨著地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。這裡說「名為」,說明它只是一種氣,而不是其他邪氣。)

[傷寒中風的辨別] 太陽病有傷寒和中風兩種情況,它們的脈象和症狀明顯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,不可不加以辨別。前輩醫家都認為,風是陽邪,寒是陰邪。風邪侵犯衛氣,叫做中風。寒邪侵犯營氣,叫做傷寒。雖然風和寒都只是一種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