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集成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2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〔百八十八〕問曰:病有太陽、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 答曰:太陽陽明者,脾約是也;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;少陽陽明者,發汗利小便已,胃中躁煩實,大便難是也。
劉棟曰:此條後人之所記也。舉陽明之三證,非古義也。若有此說,則合病及轉屬之目,皆為無謂也。故不採用矣。
〔百八十九〕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
方有執曰:實者,大便結為硬滿,而不得出也。雖則遲早不同,而非日數所可拘也。
正珍曰:陽明,指里而言。蓋邪之中人,始於太陽,中於少陽,終於陽明,自表而里,自輕而重,勢之必然也。此陽明宜在少陽後,今置之少陽前者,何也?嘗考素問熱論,其所謂陽明者,亦以表病言之,乃仲景氏大青龍湯證也。故繼太陽以陽明,乃是素問之說,非仲景氏之說也。
雖然,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之次序,古來醫家相傳之定說,不可遽易者也。故姑從其舊說,以次第之,備論其傳變於內,俾人思而得焉而已。實謂邪實,乃腹滿便結之病,故曰胃家實。凡平人腸胃素虛,有邪陷之,則成三陰下利嘔吐諸虛寒證;腸胃素實,有邪陷之,則成陽明腹滿便結,譫言妄語,身熱自汗諸實熱證,是非邪之有寒熱,皆從其人固有之虛實而化也。闢諸練絲之可以黃,可以黑,其本雖同,末則大異也。再按:素問三陰,即本論陽明病。蓋素問單以實熱病,分屬於六經,仲景則並舉虛寒實熱,以配三陰三陽也。
〔百九十〕問曰:何緣得陽明病?答曰:太陽病,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
〔百九十一〕問曰:陽明病外證云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
〔百九十二〕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,而惡寒者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惡寒,將自罷,即自汗出,而惡熱也。
〔百九十三〕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,主土也。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二日,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
劉棟曰:上四條,後人之所記也。
〔百九十四〕本太陽,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成無己曰:太陽病未解,傳併入陽明,而太陽證未罷者,名曰並病。(太陽中篇二陽並病條注)
方有執曰:徹,除也。言汗發不對,病不除也。
正珍曰:太陽中篇,亦有此文。本一字,作二陽並病四字。按:徹,除也。厥陰篇曰:「傷寒脈遲,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,徹其熱。」義與此同。程應旄訓為盡也,透也,非也。凡傷寒中風,既離於太陽,而純於陽明或少陽,此之為轉入也;既轉而未純,此之為轉屬、轉系也。轉屬、轉系,皆並病也。(左傳隱元年:「大叔命西鄙北鄙,貳於己。」杜預注曰:「貳,兩屬。」)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
[188] 有人問:疾病有太陽、陽明,還有正陽陽明、少陽陽明,這些是什麼意思呢?
回答:所謂太陽陽明,指的是脾臟功能失調導致大便乾結的狀況。所謂正陽陽明,指的是胃腸積滯,導致大便硬結的狀況。所謂少陽陽明,指的是發汗或利小便後,胃中煩躁、口渴、腹脹,而且大便不通暢的狀況。
(劉棟說:這一段是後人記載的,列舉了陽明病的三種情況,並非古人的原意。如果採用這種說法,那麼合病和轉屬的病症描述就都沒有意義了,所以不採用這種說法。)
[189] 陽明病,主要就是胃腸積滯,導致大便硬結的狀況。
(方有執說:這裡的“實”,指的是大便結成硬塊,阻塞在腸道無法排出。這種情況發生的時間可能早也可能晚,不能用發病天數來衡量。)
(正珍說:這裡說的陽明,指的是身體的內部。一般來說,邪氣侵入人體,先從太陽開始,再到少陽,最後到陽明,這是從表到裡,從輕到重的過程,是疾病發展的必然趨勢。所以陽明病應該在少陽病之後,現在放在少陽病之前,是為什麼呢?我研究過《素問·熱論》,其中提到的陽明病,其實也是指表證,也就是仲景所說的大青龍湯證。所以,繼太陽之後講陽明,其實是《素問》的說法,並非仲景的原意。
雖然如此,太陽、陽明、少陽這個順序,是古代醫家相傳的定論,不能輕易改變。所以暫且按照舊的說法,依次來論述。詳細討論邪氣傳變到體內的情況,讓大家思考並理解。這裡說的“實”,指的是腹脹、大便不通的病症,所以才說是胃家實。一般來說,如果平時腸胃就比較虛弱,一旦有邪氣侵入,就會變成三陰病的下利、嘔吐等虛寒症狀。如果腸胃平素比較強壯,一旦有邪氣侵入,就會變成陽明病的腹脹、大便不通等實熱症狀。
說胡話、語無倫次,身體發熱、自汗,這些實熱症狀,不是邪氣本身有寒熱之分,而是根據人體本身虛實的狀態而轉化的。就像煉絲,可以染成黃色,也可以染成黑色,雖然本質相同,結果卻大相徑庭。另外,《素問》提到的三陰,其實就是本書講的陽明病。因為《素問》只是把實熱病分為六經,而仲景則是把虛寒和實熱都列出來,並將它們歸類到三陰三陽。)
[190] 有人問:為什麼會得陽明病呢?
回答:如果在太陽病的時候,用發汗、攻下或利小便的方法治療,導致體內津液流失,胃腸變得乾燥,就會轉變成陽明病。如果出現大便不通,屬於裡證實證,這就叫做陽明病。
[191] 有人問:陽明病外在的症狀是什麼呢?
回答:身體發熱,會自己出汗,不覺得怕冷,反而覺得怕熱。
[192] 有人問:為什麼有的病得了一天,卻不發熱,反而怕冷呢?
回答:即使得病第一天怕冷,之後也會自己停止怕冷,開始出汗,而且會感到怕熱。
[193] 有人問:為什麼怕冷的感覺會自己消失呢?
回答:因為陽明屬於中焦,主掌土氣,萬物都歸屬於它,所以邪氣不會再傳到其他經絡。即使開始怕冷,過兩天也會自行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。
(劉棟說:上面這四條,都是後人記載的。)
[194] 本來是太陽病,剛開始得病的時候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結果汗沒有發透,導致病情轉變成陽明病。
(成無己說:太陽病沒有痊癒,病情轉變成陽明病,但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這種情況叫做並病。)
(方有執說:“徹”的意思是去除。這裡說的是,發汗的方法不對,疾病沒有被去除。)
(正珍說:《太陽病篇》中也有類似的說法,把一個“本”字改成了“二陽並病”四個字。“徹”的意思是去除。《厥陰病篇》說:“傷寒脈遲,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,徹其熱。”這裡的“徹”也是這個意思。程應旄把“徹”解釋為盡、透,是錯誤的。凡是傷寒、中風,病邪離開太陽而完全進入陽明或少陽,這就是轉入。如果病邪轉移但還沒有完全轉入,就叫做轉屬、轉系。轉屬、轉系都是並病。就像《左傳·隱元年》說,“大叔命西鄙北鄙,貳於己。”杜預註解說:“貳,兩屬。”意思是說,兩邊都歸屬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