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10)
卷七 (10)
1. 厥陰經全篇
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,脈虛復厥者,不可下,此為亡血,下之死。
(傷寒五六日,而胸無結聚,腹不硬滿,而脈又虛弱,因而厥者,即有大便閉結之症,系亡血之故,不可下之。下之重竭津液,必陽亡而死也。)
傷寒下利,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
(下利脈應虛,利而脈反實者,無和緩之胃氣,而見真藏脈也,所以主死。)
傷寒六七日,不利,[更](便)發熱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死,有陰無陽故也。
(六七日不利,應真元來復之時。更發熱而利,陰盛於內,虛陽格於外矣。其人汗出不解,止陽又不能衛外,純陰無陽,真陽亡矣。所以主死(也),曰有陰無陽也。)
傷寒發熱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死。
(發熱,陽外亡也。下利,陰寒內甚也。至甚厥不止,則陰陽.不相接,所以主死也。)
傷寒發熱,下利厥逆,躁不(得)臥者,死。
(腎藏神而肝藏魂。發熱下利,則外假熱而內真寒。厥逆,則陰陽已不相接。躁不得臥,腎絕神不寧,肝絕魂不歸,安得不死!)
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[逆](冷),煩躁,灸厥陰,厥[脈]不還者,死。
(脈微,手足厥冷煩躁,內寒甚矣。灸厥陰,灸急脈,以回厥陰、陽明之陽也。厥不還,陽不復也,所以主死。急脈,肝經穴,近陽明水道。)
下利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。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
(灸之不溫,脈不還,已為死症。然或根坻未絕,亦未可知。設孤陽隨火氣上逆,胸有微喘,則孤陽上脫,而必至死矣。)
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(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者,亡血也。脈者,血之府。血亡,故脈絕。陰不接陽,故厥冷也。周時脈還,手足溫,陽復陰生也,故生。脈不還,血已絕也。陰亡,所以主死也。)
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[撤](徹)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,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(脈遲為寒,六七日,病至厥陰,反與黃芩湯以清熱,熱除火不生土,故腹中應冷而不能食也。反能食者,中焦脾胃消除,而求救於食也。蓋人之所賴以生者神,神之所倚以安者真氣。氣者,得於天,充於谷。故十二經之王(旺)衰由胃。除中者,胃脘無陽也,故必死。
以上十一節,厥陰死症也。)
厥陰病,欲解時,從醜至卯上。
(厥陰屬木,王(旺)於醜寅卯三時。正氣得其旺時,邪退而病解,六經皆然也。)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。其人(下利)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(安)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(以)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厥陰經全篇
傷寒五六天,沒有胸痛結塊,腹部濕潤,脈象虛弱而且厥冷,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這是因為失血造成的,下瀉會導致死亡。
傷寒導致下痢,一天十多次,脈象卻反而有力,會死亡。
傷寒六七天,沒有大便,反而發熱又腹瀉,病人汗出不止,會死亡,因為陰盛而陽衰。
傷寒發熱,下痢非常嚴重,厥冷不止,會死亡。
傷寒發熱,下痢伴隨厥逆,煩躁不安不能臥床,會死亡。
傷寒六七天,脈象微弱,手腳厥冷,煩躁不安,用艾灸治療厥陰經,厥冷症狀沒有好轉,會死亡。
下痢,手腳厥冷,沒有脈象,用艾灸治療。如果艾灸後沒有溫暖感,脈象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微喘,會死亡。
下痢後脈象消失,手腳厥冷,到深夜脈象恢復,手腳溫暖則能活,脈象沒有恢復則會死亡。
傷寒脈象遲緩,六七天後,卻用黃芩湯去除其熱,脈象遲緩代表寒症,現在又用黃芩湯去除熱症,腹部應該感到寒冷而無法進食,但病人反而能進食,這是名為「除中」的病症,必死無疑。
厥陰病症,快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在丑時到卯時之間。
傷寒中風,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病人一天腹瀉數十次,食物無法消化,腹部雷鳴,心下痞硬滿脹,乾嘔,心煩意亂不安。醫生看到心下痞塊,認為病情未盡,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痞塊更加嚴重。這不是熱結,而是胃中虛弱,客邪上逆,所以導致痞塊,應該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