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11)
卷七 (11)
1. 厥陰經全篇
(傷寒中風,風寒兩傷也。陽盛陰虛,下之即愈。故下法可以治風熱,而不可治寒與濕也。風寒下之,故曰反。誤下傷胃,故穀不化,而下利日數十行也。腹中雷鳴者,風寒相薄而鳴也。心下,胃口也。胃脘陽虛,故痞硬而滿也。胃虛,則濁氣上擾清道,故乾嘔而煩不得安也。
醫不知前已誤下,因其痞滿,認作實邪,而再下之,愈傷其胃,故痞益甚也。非結熱者,言痞因胃虛,下焦客氣上逆而痞硬,非陽邪結熱於胃也。甘草瀉心湯,甘以緩厥陰之痞也。)
甘草瀉心湯
甘草(四兩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黃芩、黃連,以清煩不寧;半夏、乾薑,以溫燥痞滿腸鳴下利;人參、大棗,以補胃虛;甘草以緩肝急。瀉心者,瀉肝之子也。)
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[吐](唾)膿血,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,麻黃升麻湯主之。
(風寒兩傷之症,至六七日,已傳厥陰。而大下之,因而寸脈沉遲。寸者,左心右肺。肺氣下陷,心陽衰弱,故沉遲也。氣既下陷,則陰陽不接,而手足厥逆。下部,腎(部)脈也。腎主二便。下傷腎,故脈不至。咽喉,腎經行之地。腎脈不至,則龍火逆上而不利矣。火既上炎,則肝血亦不藏而上吐;濁火上炎,則清氣下陷,而泄利不止矣。
清濁倒置,所以難治。麻黃升麻湯,升清降濁也。)
麻黃升麻湯
麻黃(二兩半),桂枝(六銖),石膏(六銖),升麻(一兩一分),白朮,乾薑,茯苓(各六銖),黃芩,萎蕤(各十八銖),天冬,芍藥(各六銖),當歸(一兩一分),知母(十八銖)
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芍藥、甘草、桂枝以治風,麻黃、乾薑以治寒。石羔、知母、黃芩,治上炎之火;升麻、白朮、白茯,治陷下之氣;天冬、萎蕤、當歸,理已傷之血。血行脈至,寒退厥愈。火降、血止、氣(升)、利定、火息,而咽喉利矣。)
傷寒本自寒下,醫復吐下之,寒格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
(本自寒下者,一受風寒,即先自利也。而醫又吐下之,津液重亡,致厥陰肝寒氣格陽於上,吐利更甚,而食入即吐。火在上,寒在下,上下不和。故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,以和其陰陽。)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
乾薑,黃連,黃芩,人參(各三兩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(乾薑溫中以治利,芩連清上以治吐。吐下重亡津液,人參所以調元也。
白話文:
厥陰經全篇
傷寒中風,是風寒共同侵襲的結果。如果陽氣盛而陰液虛,瀉下就能痊癒。所以瀉下法可以治療風熱,但不能治療寒邪和濕邪。風寒之症用瀉下法治療,是錯誤的。錯誤瀉下傷了胃,所以食物消化不良,導致腹瀉一天數十次。腹中雷鳴,是因為風寒互相碰撞而發出的聲音。心下指胃脘部。胃脘陽氣虛弱,所以痞硬滿悶。胃虛弱,濁氣就會上擾清氣的運行通道,所以乾嘔煩躁不安。
醫生不知道先前已經錯誤瀉下,因為病人痞滿,誤認為是實邪,又再次瀉下,更加損傷了胃,所以痞證更加嚴重。如果不是結熱,而是因為胃虛,下焦的邪氣上逆而導致痞硬,並不是陽邪結熱於胃。甘草瀉心湯,用甘草來緩解厥陰的痞滿。
甘草瀉心湯
甘草(四兩)、人參(三兩)、乾薑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黃芩(三兩)、黃連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煮成六升,去渣,再煎成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黃芩、黃連,用來清熱除煩寧心;半夏、乾薑,用來溫暖燥濕,治療痞滿、腸鳴、腹瀉;人參、大棗,用來補益胃氣;甘草用來緩解肝氣急逆。瀉心,指的是瀉去肝臟的邪氣。
傷寒病發六七天,大量瀉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象摸不到,咽喉不利,吐膿血,腹瀉不止,這是難治的,用麻黃升麻湯治療。
風寒共同侵襲的症狀,到六七天,已經傳入厥陰經。而大量瀉下後,導致寸脈沉遲。寸脈,指的是左手的寸關尺脈中的寸脈,反映心肺功能。肺氣下陷,心陽衰弱,所以脈象沉遲。氣機下陷,則陰陽不能相通,所以手足厥逆。下部,指的是腎經。腎主二便。下焦受損傷,所以脈象摸不到。咽喉,是腎經循行的部位。腎經脈氣不通,則腎中之火逆流而上,導致咽喉不利。火氣上炎,肝血就不能收藏而向上吐出;濁氣上炎,清氣下陷,所以腹瀉不止。
清濁顛倒,所以難治。麻黃升麻湯,是升清降濁的。
麻黃升麻湯
麻黃(二兩半)、桂枝(六銖)、石膏(六銖)、升麻(一兩一分)、白朮、乾薑、茯苓(各六銖)、黃芩、萎蕤(各十八銖)、天冬、芍藥(各六銖)、當歸(一兩一分)、知母(十八銖)
以上十四味藥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成三升,去渣。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芍藥、甘草、桂枝用來治療風邪;麻黃、乾薑用來治療寒邪;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治療上焦的火邪;升麻、白朮、茯苓,治療下焦的氣虛;天冬、萎蕤、當歸,調理已經受損的血液。血液運行,脈象恢復,寒邪退去,厥逆痊癒。火邪下降,出血停止,氣機上升,腹瀉停止,火邪熄滅,咽喉就通暢了。
傷寒本來就是因為寒邪而瀉下,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,寒邪更加逆流,導致嘔吐和瀉下加重,如果食物入口就吐,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。
本來就是因為寒邪而瀉下的,就是說一受風寒,就先腹瀉。而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,津液大量損失,導致厥陰肝寒,寒邪之氣逆上,嘔吐腹瀉更加嚴重,食物入口就吐。火邪在上,寒邪在下,上下不協調。所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,來調和陰陽。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
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(各三兩)
以上四味藥,加水六升,煮成三升,去渣,分次溫服。
乾薑溫中來治療腹瀉,黃芩黃連清熱來治療嘔吐。嘔吐瀉下導致津液大量損失,人參用來補益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