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厥陰經全篇

病胸上諸實,胸中鬱郁而痛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唾,下利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此可吐之,吐之則利止。

(胸上病諸實者,痰實有形之實,結於胸上也。痰食結,則肝不散精,故不能食。肝木既病,則克脾土,故胸中鬱郁而痛也。欲使人按之者,濕痰凝滯,喜撫摩也。按之則痰動,而有涎沫泛上也。木鬱,則生氣不舒,故脈反遲。清氣下陷,因而下泄,故利。寸口候太陰,濕痰在胸,故寸口微滑。

滑,痰脈也。可吐之者,木鬱宜達之也。吐之則利止者,清氣升而利止也。)

傷寒六七日,結胸[實熱](熱實),脈沉(而)緊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(傷寒六七日,病傳厥陰時也。結胸實熱,痰、食、熱邪,結於胸也。脈沉緊,沉主裡,緊因實也。痰食實熱,故按之石硬。而可用大陷胸湯,下奪之也。)

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;但結胸,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在胸脅也,但頭微汗出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(十餘日,日久未解也。熱結在裡,陽邪結於內也。肝與膽為表裡,熱結厥陰,故少陽往來寒熱症見也。與大柴胡湯,清寒熱以瀉結熱也。此一段,厥陰之熱病也。但結胸,無大熱,非熱病,而系濕熱結於胸也。胸脅,肝之部分。濕熱在厥陰,故曰水結在胸脅也。頭乃膀胱經行之地,膀胱為水府,濕亦水屬,沁入膀胱,故頭微汗。大陷胸湯,祛濕熱也。

上三節,邪在胸中高位,高者越之。此二節,邪在心下胸脅,下者導之。因其勢也。)

藏結無陽[症](證)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
(藏結者,寒濕之癥結於肝藏也。無陽症,無少陽寒熱往來症也。其人反靜者,肝為將軍之官,病則驚呼不寧,藏結則生氣不揚,其人懨懨默默而反靜也。肝生心,舌乃心苗,舌上胎滑,肝病授氣於心,故舌有胎,因寒故滑也。不可攻者,寒濕無陽,不可攻也。)

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此名藏結,死。

(脅下,肝部也。素有痞,平素有痞塊也。連在臍旁,則近腎之部分。痛引少腹及陰筋,陰筋,即宗筋,筋屬肝,肝病連及脾腎,真氣耗散,邪氣橫行,所以死也。)

問曰:病有結胸,有藏結,其[病]狀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藏結?答曰: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藏結。舌上白[滑胎](胎滑)者,難治。

(設為問答,辨脈症之不一也。蓋濕熱為陽邪,陽結於陽位,故胸中按之痛也。寸脈主心肺,心肺脈浮,浮為陽,陽邪結也。關脈主肝脾,肝脾脈沉,沉為痛,胸中痛也。此為結胸。至於藏結,結在下而不在上,上中二焦無礙,故飲食如故。寒濕之邪結下,故時時下利。如結胸狀者,結處痛硬,如結胸狀也。

白話文:

《厥陰經全篇》:

當胸中有實邪(如痰濕等有形病邪鬱結),導致胸悶疼痛、食慾不振,並希望他人按壓胸口,反而吐出涎沫,同時伴有腹瀉十多次,脈搏遲緩,但寸口脈略滑。這種情況適合用吐法治療,吐出痰涎後腹瀉便會停止。

分析

  • 胸中實邪指痰濕凝結,阻礙肝氣疏洩,影響消化功能(不能食)。
  • 肝病影響脾胃,故胸悶疼痛;痰濕凝滯時患者喜歡按壓(按之助痰動而吐涎)。
  • 肝氣鬱滯使脈搏遲緩,清陽下陷導致腹瀉;寸口脈滑是因胸有痰濕。
  • 吐法能疏達肝鬱,升提清氣而止瀉。

傷寒六七日,出現「結胸」(熱實證),脈沈緊,心窩硬痛如石,用大陷胸湯攻下。

  • 傷寒傳至厥陰階段,痰食熱邪結聚胸中。
  • 脈沈緊主裡實;胸腹硬滿是因實熱壅結,需峻下瀉熱。

傷寒十餘日,若熱邪內結兼寒熱往來,用大柴胡湯;若僅結胸而無高熱,屬水濕結於胸脅(頭微汗出),仍用大陷胸湯

  • 熱結厥陰連及少陽(寒熱往來),用柴胡湯和解攻裡。
  • 單純結胸無大熱,是濕熱鬱於肝經部位(胸脅),頭汗因濕邪上泛,故需瀉濕熱。

(前段邪在胸中宜吐;此段邪在胸脅宜導下,順勢而治。)


「臟結」無陽熱症狀,無寒熱往來,患者安靜,舌苔滑膩者,不可攻下。

  • 臟結是寒濕凝結肝臟,無少陽病特徵。肝病本易躁動,但寒濕抑遏生氣,反見靜默。
  • 舌苔滑膩是肝寒影響心氣(舌為心苗),屬陰證,忌用攻法。

若患者脅下素有痞塊,延伸至臍旁,疼痛放射至少腹及陰部,稱為「臟結」,預後不良。

  • 脅下屬肝,痞塊連及腎區(臍旁),痛引少腹、宗筋,表示肝脾腎俱傷,邪盛正衰。

:結胸與臟結如何區別?

  • 結胸:按壓痛,寸脈浮(陽邪在上)、關脈沈(實痛在中)。
  • 臟結:症狀類似結胸,但飲食正常,頻繁腹瀉,寸脈浮、關脈細沈緊(寒濕在下)。若舌苔白滑,治療較難。

關鍵差異

  • 結胸為濕熱陽邪結於胸,屬實熱;臟結為寒濕陰邪結於肝臟,屬虛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