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5)

1. 厥陰經全篇

(陽盛則熱,陰盛則厥。厥利九日,發熱止六日,則陰盛陽虛矣。陽能殺穀。厥利者,陽衰當不能食。今厥利九日,反能食,故恐為除中。除中症者,脾胃真氣消,求救於食而不能食。消食系邪火而非真火,故能食而熱,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,而不發熱,則其能食,系胃氣之真氣強,而非邪火消中,求救於食也。

必愈者,胃強必愈也。但厥陰陰藏,熱少厥多,豈能即愈!故九日厥後再發熱。然恐暴熱,來而復去,仍厥多熱少,與九日之厥不相應,故隔三日診脈,脈不數而身尚熱,則今熱三日,與前六日,亦共九日,與厥之九日相應,寒熱均平,故期旦日夜半愈也。旦日夜半者,明日夜半子時。

陰中之陽初生,故陰經風寒之症解也。所以然者八句,南陽自為註解,以解前半節之語也。後三日脈之,南陽復述前文。以不愈者,而必其變症也。脈數而熱不罷,較之脈不數,其熱續在者,熱氣有餘矣。肝藏血,熱有餘,則逼血逆於肉腠,故必發癰膿之症也。)

傷寒病,厥五日,熱亦五日,設六日當復厥,不厥者自愈,厥終不過五日,以熱五日,故知自愈。

(厥症,總期乎陰陽平和,方能順接。凡症候之勝復,治法之進退,一準乎此。五日不必拘,大約厥與熱平,氣和而不加厥,則陰陽已順接矣。末三句,即上文之註解。云自愈者,見厥熱已平,其他些小之症,俱不足言,而可自愈者矣。)

傷寒先厥,後發熱而利者,必自止,見厥複利。

(厥為陰勝,熱為陽勝。先厥後熱,則陽勝矣。利乃脾土之症,土賴火生,故利自止。如再見厥,則陰盛矣,故必複利也。)

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,溫里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

(厥陰陰藏,藏寒則下利,而復脹滿。肌肉屬脾土,風邪乘之,則身體痛。先溫其里,後攻其表,急者先治也。溫里四逆湯,扶陽以祛寒也。攻表桂枝湯,養脾以散風也。)

下利後,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,宜桂枝湯(發汗)。

(下利後,清便自調,寒邪已解也。身疼痛,風未散也,故當救表以桂枝湯也。)
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藏厥,非為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[今]病者靜,而復時煩(者),此為藏寒,蛔上入(其)膈,故煩,須臾復止,(得食而嘔),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又止久[痢](利)。

(厥症脈微,中氣衰也。若至七八日,膚冷而躁無暫安之時者,陽亡於內,陰擾於上而不安。病名藏厥,藏厥亡陽,治宜回陽。若吐蛔而時煩時止者,則雖手足逆冷,名為蛔厥。蓋因藏寒,則蛔不安居。食入於胃,散精於肝,蛔聞食氣而動,故吐蛔而煩。蛔不上膈,故靜而不吐不煩也。烏梅丸,安蛔而和陰陽也。又止(主)久痢者,和陰陽而固脫也。)

白話文:


厥陰經全篇

陽氣過盛會產生熱症,陰氣過盛則會導致四肢冰冷的厥症。如果四肢冰冷且腹瀉持續九天,而發熱僅持續六天,表明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。陽氣能消化食物,因此四肢冰冷且腹瀉時,陽氣衰弱本應無法進食。但現在四肢冰冷腹瀉九天後反而能進食,需警惕是否為「除中症」。除中症是脾胃真氣衰弱,身體雖想透過進食自救,但因邪火(非正常陽氣)的作用導致異常進食,可能伴隨發熱。此時若進食麵食後沒有發熱,表示胃氣尚存,能吃是真氣恢復而非邪火所致的異常食慾,病情必然好轉。然而厥陰經主陰,通常熱症少而厥症多,未必能迅速痊癒,因此九天厥症後又發熱。若發熱短暫後再度轉為四肢冰冷,熱少厥多,與之前的九天厥症不符,需在三天後診脈;若脈搏不急促且仍有微熱,此時發熱三天加上之前的六天共九天,與厥症的九天平衡,寒熱均等,預計次日半夜子時病情會好轉,因為此時陰中之陽初生,陰經的風寒症狀得以緩解。

傷寒病中若四肢冰冷五天,發熱也五天,到第六天未再出現冰冷,則會自愈。這是因為厥與熱的時間平衡,陰陽之氣得以順接,無需治療。傷寒先出現四肢冰冷,後發熱且腹瀉者,腹瀉會因陽氣戰勝而停止;但若再度四肢冰冷,陰氣轉盛,腹瀉又會復發。

腹瀉伴隨腹脹、身體疼痛時,應先溫暖體內,再治療表症。溫裡可用四逆湯,治表則用桂枝湯。若腹瀉後大便正常但仍身痛,表示寒邪已去而風邪未散,需緊急用桂枝湯解表。

脈搏微弱且四肢冰冷持續七八天,皮膚冰冷且煩躁不安者,屬於「藏厥」,需回陽救逆。若時而安靜、時而因蛔蟲上擾而煩躁,甚至吐蛔蟲者,稱為「蛔厥」,因內臟寒冷導致蛔蟲躁動,需用烏梅丸安蛔止痛。此方亦適用於長期腹瀉,因能調和陰陽、固澀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