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厥陰經全篇

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

(上吐而下利,完穀不化,內虛寒矣。小便利,大汗出,膀胱開而不合,真陽逼於外,故里寒而外熱,脈無微陽而欲絕也。四逆湯主之,以回陽也。前吐已而下繼,因厥而脈微欲絕,四逆加蔥白膽汁,所以通陽也。此則上脫下脫而不厥,故仍用陽藥以回陽也。)

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嘔家有癰膿[者],不可治嘔,膿盡則愈。

(厥陰之脈,挾胃貫膈,循喉嚨之後,上出於督脈會於巔。厥陰陰邪上逆,則乾嘔吐涎沫而頭痛矣。主以吳茱萸湯,肝木之邪上升,吳萸之性善下,生薑止逆,參棗補正也。如若嘔因癰膿,則屬濕熱,故不可吳萸治之。必去其膿,而嘔方止也。)

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

(病人有寒,寒在厥陰也。厥陰屬木,復發其汗,木邪愈橫,勢必乘胃。蛔乃胃脘之蟲,寒邪乘胃,胃冷則胃不安,所以上吐也。)

病[人](者)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[光](胱)關元也。

(言我不結胸,知非陽邪不結於陽位也。小腹滿,按之痛,知是陰邪必結於陰位也。冷結在膀胱關元,言非蓄血蓄水症也。關元,任脈穴,在臍下三寸。因冷結關元,故陽不布,而四肢厥冷,言冷結,則當灸。用灸用溫,以助陽也。)

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[者],可灸之。

(傷寒脈(促),則陽(氣)跼蹐可知。更加手足厥冷,其陽必為陰寒格拒不能返,故宜灸以通其陽也。通陽當灸何穴?應氣海。

以上十八節,厥陰傷寒症也。)

傷寒發熱四日,厥反三日,復熱四日,厥少熱多(者),其病當愈;四日至七日,熱不除者,必便膿血。

(風為陽,寒為陰。厥陰,陰藏而屬風木,故風寒傳厥陰。風則發熱,寒則發厥逆。風寒之輕重,一視厥逆、熱之多少。發熱四日,厥三日,復熱四日,連前共熱八日。厥陰,兩陰交盡之藏。而病風多寒少,風為陽,陽勝故病當愈。若四日至七日熱不除,則純乎風矣。風入肝,肝藏血,久風入中,乃為腸(風),故必便膿血也。)

傷寒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,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

(厥陰藏本無陽,故受邪,則陽不接陰而厥。厥為寒,厥九日,而發熱三日,故曰寒多熱少。寒多,故曰陽氣退,其病為進也。)

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食以[素](索)餅,不發熱者,知胃氣尚在,必愈,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[三]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(發)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(熱)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,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,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,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全篇

病人同時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大量排尿和出汗,腹瀉排出的是未消化的食物,內部寒冷而體表發熱,脈搏微弱幾乎要斷掉,應該服用四逆湯。

(上吐下瀉,食物消化不良,說明體內虛寒。小便量多,大量出汗,膀胱開合失調,真陽之氣被逼到體表,所以內寒外熱,脈象幾乎沒有陽氣而危急,應服用四逆湯回陽。之前嘔吐停止後又繼續腹瀉,因為厥陰經受邪而脈搏微弱將要斷氣,應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和膽汁,以通暢陽氣。這種情況是上焦和下焦都脫陷但沒有厥逆,所以仍然使用溫陽的藥物回陽。)

乾嘔,吐出唾沫,頭痛,應該服用吳茱萸湯。如果嘔吐是因為癰疽膿腫,則不能治療嘔吐,待膿腫消退後,嘔吐自然痊癒。

(厥陰經的經脈,經過胃部,穿過膈肌,沿著喉嚨的後面,向上到達督脈,會合於頭頂。厥陰經的陰邪上逆,就會出現乾嘔、吐唾沫和頭痛。服用吳茱萸湯治療,因為肝木之邪上升,吳茱萸善於下行,生薑止嘔,人參、大棗則補益正氣。如果嘔吐是因癰疽膿腫引起,則屬於濕熱,因此不能用吳茱萸治療。必須先清除膿腫,嘔吐才能停止。)

病人受寒,又再次出汗,胃部感覺冰冷,必然會嘔吐蛔蟲。

(病人受寒,寒邪在厥陰經。厥陰屬木,再次出汗,木邪更加橫行,必然侵犯胃部。蛔蟲是胃脘的寄生蟲,寒邪侵犯胃部,胃部寒冷不安,所以嘔吐。)

病人手腳厥冷,說自己沒有胸痺,小腹部脹滿,按壓疼痛,這是寒邪凝結在膀胱與關元穴。

(病人說自己沒有胸痺,說明不是陽邪凝結在陽位。小腹部脹滿,按壓疼痛,說明是陰邪凝結在陰位。寒邪凝結在膀胱與關元穴,不是蓄血或蓄水的症狀。關元穴是任脈穴位,位於肚臍下三寸。因為寒邪凝結在關元穴,所以陽氣不能布散,導致四肢厥冷,既然是寒邪凝結,就應該用灸法溫熱,以助陽氣。)

傷寒患者脈搏急促,手腳厥逆,可以用灸法治療。

(傷寒患者脈搏急促,說明陽氣衰弱。再加上手腳厥冷,陽氣必然被陰寒之邪阻遏而不能回歸,所以應該用灸法疏通陽氣。灸哪個穴位可以通陽?應該灸氣海穴。)

(以上十八節,是厥陰經傷寒的症狀。)

傷寒發熱四天,厥逆三天,再次發熱四天,厥逆較少而發熱較多,病情將要痊癒;如果持續四到七天,發熱不退,必然會排出膿血便。

(風屬陽,寒屬陰。厥陰屬陰,又屬風木,所以風寒之邪會侵犯厥陰經。風則發熱,寒則厥逆。風寒的輕重,可以根據厥逆和發熱的程度來判斷。發熱四天,厥逆三天,再次發熱四天,一共發熱八天。厥陰是兩陰交匯的臟腑。而病情以風邪為主,寒邪為輔,風屬陽,陽氣盛,所以病情將要痊癒。如果四到七天發熱不退,則純粹是風邪。風邪入肝,肝藏血,久而久之,風邪入腸,就會排出膿血便。)

傷寒厥逆四天,發熱三天,再次厥逆五天,病情加重,寒邪多於熱邪,陽氣衰退,所以病情加重。

(厥陰本無陽氣,所以受邪後,陽氣不能接續而厥逆。厥逆是寒邪,厥逆九天,發熱三天,所以說寒邪多於熱邪。寒邪多,所以說陽氣衰退,病情加重。)

傷寒一開始發熱六天,厥逆九天然後腹瀉。一般來說,厥逆腹瀉的病人不能進食,但現在還能進食,恐怕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如果進食索餅後不發熱,說明胃氣尚存,必然痊癒,恐怕是暴熱再次出現然後消失。三天後再摸脈,如果仍然發熱,預計在第二天半夜痊癒。之所以這樣判斷,是因為一開始發熱六天,厥逆九天,再次發熱三天,加上之前的六天,也是九天,與厥逆的時間相應,所以預計在第二天半夜痊癒。三天後再摸脈,如果脈搏數,發熱不退,這是熱邪有餘,必然會生長癰疽膿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