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厥陰經全篇

(吐止而下繼之,則陰陽兩亡,陽亡則外衛疏而汗自出,汗出則陽更虛,陰陽不接,因而致厥。陰血不能養筋,而四肢拘急不解。脈微欲絕者,陰虛則少濡潤流通之象,陽衰而無充實長大之形也。吐已而汗下未止,濡弱之陰難於滋潤,虛微之陽可以迅續,陽王(旺)可以全陰也。此所以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,以回其陽也。繼字,俗本做斷字,今正之。)

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,(仍用少陰經加減法。)

甘草(炙,二兩),附子(生用,一枚),乾薑(三兩),蔥白(四莖),豬膽汁(半合)

上五味,以水三升,先煮四物,取一升二合,去渣,入膽汁,分溫再服。

(陰寒之症,必以溫藥溫之。然恐格拒不入,加蔥以通陽,豬膽汁引之深入,此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也。不用人尿用膽汁,蓋膽附於肝,肝經同類相求之意耳。)

惡寒脈微而複利,利止[血亡](亡血)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
(惡寒脈微,陽虛也。複利者,曾利止而又利也。利止,利又止也。止而利,利而止,更作更息。但內既虛寒,利安能時作時止?其止者,因亡血之故耳;非虛寒之利,能時自止也。亡血,南陽何不以血藥補血?然既利而惡寒脈微,因而複利,利又自止,亡血之故,原因陽氣不統而亡,血藥必滑,非利所宜。故以四逆回陽,加參補氣以生血,乃治病求其本歟。)

四逆加人參湯

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生用,一枚)人參(二兩)

上四味,水用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再服。

(氣能生血,血亡益氣,陽生陰長之道也。所以亡血利,加人參於四逆之中,補氣回陽以生血也。)

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

(陰寒之與陽邪異者,陽邪汗出則解,陰寒汗出則殆也。以陰不得有汗,故大汗出,則真陽有外亡之勢,而表熱究不能去也。蓋陽邪欲從外散,真陽欲其內返也。寒邪逼陽於外,則內之陽氣不布,故拘急不舒,下利惡寒。四肢,諸陽之本,陽不接陰,疼痛厥逆也。四逆湯主之,回陽也。)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
(脈弱則內火虛,嘔而小便利,則肝邪上升之勢甚猛,腎經內藏之關不緊。身已微熱,已見逼陽於外。手足,諸陽之本。見厥,則陽衰不能接陰,故曰難治。四逆湯主之,回陽非此不可也。)

大汗,若大下,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
(汗大泄,利大下,因而陰陽不接,四肢厥冷,真陽有外亡之勢,故用四逆以回陽。)

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
(吐利汗出,周身之門戶洞啟。發熱惡寒,真陽已逼於身表。四肢為諸陽之本,不但陰陽不接而厥冷,且已強硬拘急而無陽。欲回真陽,安得不以四逆主之乎?)

白話文:

【厥陰經全篇】:

▍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(沿用少陰經的加減法) 成分:炙甘草60克、生附子1枚、乾薑90克、蔥白4根、豬膽汁半合(約30毫升) 作法:用600毫升水先煮前四味,剩240毫升時濾去藥渣,加入豬膽汁,分兩次溫服。 (治陰寒症需用溫藥,但怕藥效受阻,加蔥白疏通陽氣,用豬膽汁引藥深入。此為針對病根用藥之法,選膽汁而非人尿,因膽附著肝臟,符合「同類相求」原理。)

▍惡寒脈弱又腹瀉的情況 若腹瀉停止是因失血(非病癒),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 (惡寒脈弱是陽虛表現。反覆腹瀉後突然停止,是因血液流失,此類腹瀉不會自行間斷。此時不宜用補血藥,因血藥易致腹瀉。應以四逆湯回陽,加入參補氣生血,從根本治療。)

▍四逆加人參湯 成分:炙甘草60克、乾薑45克、生附子1枚、人參60克 作法:用600毫升水煎至240毫升,濾渣後分兩次溫服。 (氣能生血,失血時更需補氣,符合「陽生陰長」之理。此方在回陽同時以人參補氣生血。)

▍其他症狀與治療

  1. 大汗發熱不退:伴隨肌肉抽搐、四肢疼痛、腹瀉肢冷惡寒,用四逆湯。(寒症出汗非好現象,會造成陽氣外散,需立即回陽。)
  2. 嘔吐脈弱:若小便暢通、輕微發熱且四肢冰冷,病情凶險,仍用四逆湯。(脈弱表示內火不足,嘔吐伴隨小便多顯示肝邪亢盛,微熱肢冷是陽衰警訊。)
  3. 大汗或嚴重腹瀉:導致四肢冰冷,用四逆湯急救。(體液大量流失造成陰陽失調,急需回陽。)
  4. 吐瀉汗出:發熱惡寒、四肢僵硬冰冷,用四逆湯。(體表門戶大開,陽氣外浮,四肢無陽氣濡養而拘急,必須速救陽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