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厥陰經全篇

當歸四逆湯

當歸(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細辛(二兩),通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肝藏血,血虛則脈大。當歸、白芍,和血養營;細辛、桂枝,辛溫平肝;甘草、大棗,甘味入脾,脾為血原,原潤血足;通草通血脈,兼利小便,而主下利也。)

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(者)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
(厥陰血虛,則陰陽不接,而手足厥寒,脈細則少陰細而至於欲絕,不但少濡潤之氣,並乏充實陽下之象矣。當歸四逆湯,養血散寒,厥自止,脈自充也。)

若其人[素](內)有久寒者,(宜)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[主之]

(此節承上而言也。若人未病之先,向有積寒,及邪傳厥陰,陰陽不接,因而寒厥,脈細欲絕者,則非專治陰血所以勝任,故加吳萸生薑之辛溫,以驅(素)有之寒也。)

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

當歸(三兩),桂枝(三兩),白芍(三兩),細辛(二兩),甘草(二兩),通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二十五枚),吳茱萸(半升)

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煮取五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
(當歸四逆湯,養血以通脈也。加吳萸生薑,辛燥走肝,肝藏血,辛則能潤,溫則祛寒,兼之以酒,直達經絡也。)

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也;脈大者,為未止;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,不死。

(下利,陰寒盛也。脈沉主裡,脈弦屬肝,肝木清氣,欲升不能升則弦,弦則清氣下注,所以重也。脈大則病進,故為未止。脈微弱而數,則邪氣向衰之診。且數為火,寒症而見火脈,即雖身表發熱,皆真陽來復之徵,寒邪必自散,所以不死也。)

下利,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
(脈沉主裡,脈遲主寒。下利而脈沉遲,寒凝於裡矣。故陽格於外,而(面)表少(赤),身表微熱也。下利清穀,裡寒完穀不化也。鬱冒汗出而解,陽格於外則下虛,故汗必鬱冒也。解必微厥,陽格於上,陰陽不相接也。所以然者三句,南陽自為註解也。戴陽,陽格而戴於上也。陽格於上,故曰下虛也。)
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(下利清穀,完穀不化矣,故曰裡寒。身表有熱,故曰外熱。表氣不固而汗自出,汗後陰陽不接而發厥冷,則真陽有欲亡之勢。故用四逆以回陽,加蔥以接陰陽也。)

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

(內寒則完穀不化,治宜溫里,故不可攻表。汗出,則陰傷而陽亡,故濁陰獨治,而脹滿可必也。)

吐已下[繼](斷)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全篇

當歸四逆湯

組成: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細辛、通草、大棗各適量。

用法:將藥材用水煎煮,服用方法為溫服。

功效:此方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,適用於手足厥寒、脈細欲絕等症。藥物中,當歸、芍藥養血,細辛、桂枝溫經散寒,甘草、大棗益氣養血,通草則通利血脈。
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

組成: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,加入吳茱萸、生姜。

用法:將藥材用水和酒煎煮,服用方法為溫服。

功效:此方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础上,增加了溫散寒邪的功效,適用於素有久寒,寒邪侵犯厥陰經脈,導致手足厥寒、脈細欲絕的患者。吳茱萸、生姜辛溫燥熱,可驅除體內寒邪。

關於下利(腹瀉)的論述

下利(腹瀉)、脈沉弦:屬於下焦寒邪凝聚,肝氣不升。脈大表示病情未止,脈微弱而數則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即使發熱也不必擔心。

下利(腹瀉)、脈沉遲,面色略少紅潤,身體微熱,腹瀉稀薄,則會出現鬱冒汗出而後痊癒,但會伴隨輕微的厥冷。這是因為陽氣浮於體表,下焦虛弱所致。

下利(腹瀉)、腹瀉稀薄,裡寒外熱,汗出後出現厥冷,則應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
下利(腹瀉)、腹瀉稀薄,不宜發汗,發汗則會導致腹脹。

吐瀉不止,汗出後出現厥冷,四肢拘急,脈微欲絕,則應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