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厥陰經全篇
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[沖](撞)心,心[下](中)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。下之,利不止。

(足厥陰肝木,為藏血之藏,病則血不藏也。而木枯生火,火爍津液,故飲水多而不能止渴也。氣上衝心者,木病授氣於心,故木升而上衝也。心下,胃口也。肝經挾胃貫膈,木邪乘胃,胃火鬱而疼熱也。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肝病不能散精,脾胃雖飢,而肝不欲食也。蛔蟲,胃脘之蟲。

不欲食而強食之,則木邪上逆,蛔亦不安而吐也。下之,則肝木清氣下陷,故泄利不止也。此厥陰經經病,一篇之總綱也。)

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,[而]厥者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,厥深者熱亦深,厥微者熱亦微。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

(厥者,陰虛不能接陽,陰陽氣不相接而四肢逆冷也。厥必發熱者,陰虛人必陽盛身熱也。前熱後必厥者,陽盛者必陰虛不能接陽而厥也。陽之盛不盛,由於陰之虛不虛。故曰: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也。厥應下之,陽盛陰虛,下之乃愈,越人法也。不下而汗,所以曰反。汗劑助風熱上攻厥陰之脈環唇,故赤爛而傷也。)

傷寒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,而利必自止。若不止,必便膿血;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

(先厥後發熱,陰虛者,陽必盛也。下利乃脾病,陽盛則火能生土,故利自止。汗乃心液,汗出,陽邪通心,心液不斂也。汗出則心液傷而心火炎,結於咽故痛而成喉痹。痹者,閉也。發熱無汗,而利自止,陽盛,火生土而利止也。若不止,則陽太盛矣,故血熱妄行而便膿血。膿血既下,則火亦下泄,不復上結,故其喉不痹也。)

傷寒熱少厥微,指頭寒,默默不欲食,煩躁。數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熱除也,欲得食,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,胸脅煩滿者,其後必便血。

(邪在厥陰,本輕者,則熱與厥俱微,故但指頭冷,而不至於逆冷也。然木邪乘土,自不能食。雖曰煩躁,較邪重者原不同,乃因循至於數日。小便利,則火有去路。正氣復而熱除,故能食而愈也。若嘔厥而煩滿者,厥陰之邪本重,上逆而嘔,內壅而煩滿,則陽邪偏盛,肝經血熱,必至便血也。此節分兩截看,始瞭然也。)

厥陰中風,脈微浮[者]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。

(中風之脈,本陽浮而滑,陰濡而弱。今脈微浮而不滑,則陽邪已退,故為欲愈,以浮乃木之性也。不浮,則風邪不達表,故為未愈。

以上四節,厥陰中風症也。)

下利脈大者,虛也,以[其]強下之故也。設脈大浮革,因而腸鳴者,屬當歸四逆湯[主之]。

(脈大則中空,故曰虛也。陰者,中之守,下多亡陰。強下之,則陰不守中,所以中空而脈大也。設脈大而兼浮革,浮則有表無里,革則水火相息,因而腸鳴,則為厥陰血枯虛寒之症。蓋木氣得寒氣,邪正相薄而腸鳴也。故屬當歸四逆湯,養血以祛寒。)

白話文:

《厥陰經全篇》:

厥陰經的病狀表現為:極度口渴,氣往上衝擊心臟,心窩處灼熱疼痛,雖然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如果勉強進食會吐出蛔蟲。若誤用瀉下法治療,會導致腹瀉不止。

(足厥陰肝屬木,主藏血,生病時會影響藏血功能。肝木枯竭會生虛火,火氣消耗體液,所以大量喝水仍無法解渴。氣往上衝心是因肝病影響心氣,導致肝氣上逆。心窩處即胃部,肝經循行經過胃和橫膈,肝邪侵犯胃部,使胃火鬱結產生灼熱疼痛。食物進入胃後,營養本應輸送至肝,但肝病無法正常運化,所以雖覺飢餓卻無食慾。蛔蟲是寄生在胃裡的蟲類。強迫進食會使肝氣上逆,連帶使蛔蟲不安而吐出。誤用瀉法會使肝的清氣下陷,造成持續腹瀉。這段是厥陰經病症的總綱。)

患傷寒一兩天到四五天時,若出現四肢冰冷必定會伴隨發熱。先前發熱的之後必然會四肢冰冷,四肢冰冷的程度與發熱程度成正比。這種情況應該用瀉下法治療,若誤用發汗法會導致口腔潰爛發紅。

(四肢冰冷是因陰虛無法承接陽氣,陰陽失調所致。四肢冰冷必伴發熱是因陰虛者陽氣會相對亢盛。先前發熱後四肢冰冷,表示陽盛導致陰虛無法承接陽氣。陽氣的盛衰取決於陰虛程度,所以四肢冰冷與發熱程度相關。應瀉下是因陽盛陰虛,瀉下可治癒。誤用發汗會助長風熱上攻,因厥陰經脈環繞口唇,導致口腔潰爛。)

傷寒先四肢冰冷後發熱,腹瀉會自然停止,但若反而出汗、咽喉疼痛,會發展為喉嚨腫塞。若發熱但無汗,腹瀉會自止;若不止則會便膿血;便膿血者喉嚨不會腫塞。

(先冷後熱表示陰虛陽盛。腹瀉屬脾病,陽盛時火能生土故腹瀉自止。汗為心液,出汗表示陽邪擾心。汗出傷心液導致心火上炎,結於咽喉形成腫塞。發熱無汗而腹瀉自止是陽盛生土之故;若不止表示陽太盛,血熱妄行導致便膿血。膿血排出後火氣下洩,不再上攻咽喉。)

傷寒熱輕微、四肢冰冷不明顯,僅指尖發涼,沈默不想進食,煩躁。數天後若小便通暢色白,表示熱退,開始想吃東西,病情好轉。若四肢冰冷伴嘔吐、胸脅脹滿,之後會便血。

(病邪在厥陰經較輕時,發熱與四肢冰冷都輕微。肝邪犯胃故無食慾。煩躁程度較輕,拖延數日後若小便通暢表示熱邪有出路。正氣恢復能食即痊癒。若嘔吐、四肢冰冷且胸悶,表示厥陰邪重,肝經血熱終將便血。此段分兩情況解讀較清楚。)

厥陰中風,脈象微浮表示將痊癒,不浮則未癒。

(中風脈象本應陽脈浮滑、陰脈濡弱。現僅微浮不滑表示陽邪已退,因浮為肝木本性故將癒。不浮表示風邪未達體表,故未癒。以上四段講厥陰中風證。)

腹瀉脈象大屬虛證,因強行瀉下所致。若脈大兼浮革並腸鳴,適用當歸四逆湯。

(脈大中空故為虛。陰主內守,過度瀉下傷陰。強行瀉下致陰不內守,脈大中空。若兼浮革脈,浮表示有表無裡,革脈主水火失調,加上腸鳴是厥陰血虛寒證。因寒氣與肝氣相搏產生腸鳴,故用當歸四逆湯養血祛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