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少陰經全篇

(少陰病下利,則陰亡於下矣。頭眩者,陰亡於下,火炎於上也。至於時時自冒,則火炎於上者,無寧時矣,不死何待?蓋陽回利止則生,陰盡利止則仍死也。)

少陰病,脈沉微細,但欲寐,汗出不煩,自欲吐,至五六日自利,復煩躁不得臥寐者,死。

(少陰病,微脈沉細,不獨陽衰,而陰亦枯,故欲臥汗出不煩。陰陽俱虛,則濁火上逆,故噁心嘔吐。濁火升則清陽下滯,故自利也。煩躁者,吐利傷其陰陽,陽亡則躁,陰亡則煩也。不能臥寐,陽不歸陰,陰陽分離,所以死也。)

少陰病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

(少陰病七日,乃應陰復之時,反能呼不能吸而息高者,以少陰亡於下,太陰氣促於上也。蓋腎為氣原,氣為息本,息不及腎。)

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。

(子、醜、寅三時辰乃少陰旺時,少陰病將得旺氣而解。)

白話文:

少陰經全篇

(少陰病出現腹瀉,表示陰氣在下焦流失;頭暈目眩則因陰氣下虛,導致虛火上炎。若時常感到昏沈眩暈,代表虛火上擾的症狀持續不斷,情況嚴重可能致命。治療上若陽氣恢復而腹瀉停止,患者可生;若陰氣耗盡才止瀉,則仍難逃死亡。)

少陰病,脈象沈微細弱,精神萎靡嗜睡,出汗但不煩躁,自覺噁心欲吐。延續五、六日後出現腹瀉,伴隨煩躁不安、無法躺臥入睡者,病情危重。

(少陰病脈象微弱沈細,不僅陽氣衰弱,陰液亦枯竭,因此患者昏沈嗜睡、汗出不煩。陰陽兩虛時,體內濁火向上逆衝,引發噁心嘔吐;濁火上炎則清陽下陷,導致腹瀉。煩躁是因嘔吐腹瀉損傷陰陽:陽氣消亡則躁動,陰液耗竭則心煩。若無法安臥,代表陽氣無法回歸陰分,陰陽徹底分離,故屬死證。)

少陰病持續六、七日後,患者呼吸淺短僅存於胸膈(息高),預後不良。

(少陰病第七日本應是陰氣恢復的時機,若反見呼吸僅能呼氣難以吸氣而急促浮淺,是因少陰腎氣衰竭於下,太陰肺氣被迫上逆所致。腎為氣之根本,呼吸功能源於腎氣,若呼吸無法深達腎元,則生機斷絕。)

少陰病好轉的時段,多在子時到寅時之間。

(子、醜、寅三時辰為少陰經氣旺盛之時,少陰病可乘此旺氣而緩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