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9)

1. 少陰經全篇

(少陰病,自利清水者,燥屎結於中,旁流清水也。色純青者,青為木色,肝乃木藏,肝不散精,木色見也。心下,胃口也。燥邪結胃,所以痛也。口乾燥者,水竭火炎也。急下以大承氣湯,瀉土以救水也。

以上十一節,少陰熱病也。)

少陰病,下利,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

(少陰病下利,病濕也,濕勝則濡瀉也。六七日,一候也。濕熱乘肺,故咳。濕搏脾藏,故嘔。濕蓄則水道不通,故渴而心煩也。不得眠者,濕熱勝則胃不和而臥不安也。豬苓湯,利濕清熱,以益陰也。)

少陰病四逆,其人或咳、或悸、或小便不利、或腹中痛、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
(陰虛於下,則為熱厥。四逆者,手足厥逆也。咳者,陰火乘肺也。悸者,水氣乘心也。小便不利,氣化不及州都,水不行也。腹中痛,陰虛而陽亦虛也。泄利下重,氣滯於下也。四逆散主之,養陰通滯也。)

四逆散

甘草(炙),枳實(炙),柴胡,芍藥(各十分)

上四味,搗篩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利。悸者,加桂枝五分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;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。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渣,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溫再服。

(芍藥、甘草,補血以行氣於陰。柴胡、枳實,升陽散滯,以行氣於陽。陰陽相接,則厥愈也。咳加五味、乾薑,(遵)導陰火也。並主下利,溫腎也。悸加桂枝,伐腎邪也。小便不利,加茯苓,利水也。腹痛加附子,扶陽也。泄利下重,加薤白,通滯氣也。

以上二節,少陰濕熱症也。)

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

(陽直陰曲。蜷,曲臥也。少陰病,惡寒而蜷,寒症也。自煩欲去衣被,寒病而見(現)陽症也,故可治也。)

少陰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,可治。

(下利惡寒而蜷臥,寒症也。利能自止,少陰真陽猶能翕合也。手足,諸陽之本,溫則陽存,所以可治也。)

少陰病,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
(少陰下利惡寒身蜷,內外陰寒盛矣。手足,諸陽之本,逆冷則真陽已絕,故為不治。)

少陰病,吐利躁煩,四逆者死。

(由吐利而躁煩,陰陽離脫而擾亂也。加之四逆,真陽絕矣。不死何待?此與茱萸湯症,只從躁煩四逆先後上辨,一則陰中尚現陽神,一則陽盡惟存陰魄耳。)

少陰病,四逆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,死。

(四逆、惡寒、身蜷,陽虛極矣。脈者,血之府。脈不至,陰亦亡也。不煩而躁者,無陽故不煩,陰盛故擾亂也。所以主死也。)

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死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全篇

(以下為:)

  1. 少陰病,下利清水
  • 患者腹瀉排出清水,是因體內有燥屎阻塞,導致水液從旁滲出。
  • 若大便顏色純青,青色為肝木之色,代表肝氣無法疏洩精微,故顯現木色。
  • 心下(胃部)疼痛是因燥邪結滯於胃。
  • 口乾燥為體內水竭火旺所致。
  • 需緊急使用「大承氣湯」瀉下燥結,以救陰液。
  1. 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
  • 患者咳嗽、嘔吐、口渴,心煩失眠,用「豬苓湯」治療。
  • 下利為濕氣過盛所致,濕熱影響肺部故咳嗽,濕困脾胃故嘔吐,濕滯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故口渴心煩。
  • 失眠因濕熱擾胃,胃氣不和導致。
  • 豬苓湯可利濕清熱,滋養陰液。
  1. 少陰病,四肢逆冷(四逆):
  • 兼有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或洩利後重等症狀,用「四逆散」治療。
  • 手腳冰冷是因陰虛生熱(熱厥)。
  • 咳嗽因陰火犯肺,心悸因水氣凌心,小便不利因氣化失常。
  • 腹痛為陰陽兩虛,洩利後重因氣滯下焦。
  • 四逆散可養陰、理氣、通滯。

四逆散組成

  • 炙甘草、炙枳實、柴胡、芍藥(各等分)。
  • 研末後以米湯送服。
  • 加減法:
  • 咳嗽:加五味子、乾薑。
  • 心悸:加桂枝。
  • 小便不利:加茯苓。
  • 腹痛:加附子。
  • 洩利後重:加薤白煮水調服。
  1. 少陰病,惡寒蜷臥
  • 若時而心煩、想掀開衣被,表示內有陽氣,可治。
  • 若下利停止且手足轉暖,顯示陽氣未絕,亦可治。
  • 但若持續惡寒、蜷臥、四肢冰冷,則為真陽衰敗,不治。
  1. 少陰病,危險徵兆
  • 嘔吐、下利、煩躁、四肢冰冷者,為陰陽離絕,易致死亡。
  • 若無煩躁感而僅躁動不安、脈搏消失,表示陰陽俱亡,必死。
  • 下利停止卻頭暈昏冒,為陰竭陽脫,亦屬死症。

(以上為少陰熱病與濕熱症的辨證論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