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少陰經全篇
(脾為濕土而統血,腎為寒水而主閉藏。寒濕在少陰,則腎失閉藏。故脾血不統,而下利腥穢也。桃花湯主之,溫腎以澀脾土也。)
桃花湯
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,赤石脂(一斤,半全,半末)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渣,溫服七合。內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(乾薑辛溫入腎,粳米甘平入脾。赤石脂重澀入腸,半末半全,全取其氣,則不餬口可服;末用其質,則能戀腸止脫也。)
少陰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(少陰病則腎寒。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,腎寒不生土,土寒而腹痛也。寒不化氣,故小便不利。水不利則濕並大腸,故下利不止。脾寒血不統,便膿血也。故用桃花湯溫澀其脾腎也。)
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復[利]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
(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者,服藥不對病。寒濕傳入少陰腎,腎主二便,利不止也。心下痞硬,寒濕則腸不運也。投瀉心湯,瀉心湯寒,故不能愈病也。復以他藥下之,痞屬陰,下非其法也。與之理中,利益甚者,少陰腎惡燥;理中,理中焦寒濕之方。下焦寒濕利則惡燥,故益甚也。
主以赤石脂禹餘糧湯,澀以止利,熱以祛寒也。利仍不止,濕未除也。當利其小便,小便利,則濕行而愈也。)
赤石脂禹餘糧湯
赤石脂(一斤,碎),禹餘糧(一斤,碎)
上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(赤石脂性溫味澀,禹餘糧性熱味甘,溫熱可以祛寒,甘澀可以平濕,濕平寒祛,利自止矣。)
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(少陰,寒水之藏。腎陽虛則病寒濕。少陰負趺陽者,少陰脈衰,趺陽脈盛也。陽者,胃脘之陽。趺陽盛,則胃氣有權,腎陽有根。陽盛則寒濕易愈,故為愈也。
以上十節,少陰寒濕症也。)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(熱病傳少陰五六日,今二三日以上得之,陰虛火盛,傳入迅速也。陽不歸於陰,火邪並於心,故不臥而煩也。黃連阿膠湯,所以清熱而滋陰也。)
黃連阿膠湯
黃連(四兩),黃芩(一兩),芍藥(三兩),阿膠(三兩),雞子黃(二枚)
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三味取二升,去渣,內膠烊,令小汗,內雞子黃,攪令相得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(黃連、黃芩,所以清火;白芍、阿膠,所以滋陰;雞子黃入血分而清煩熱。血潤火清,而心煩不臥自止也。)
少陰病,下利,咽痛,胸滿,心煩[者],豬膚湯主之。
(少陰,水火之藏,水虛則火盛矣。下利者,傳化失常,火性迅速也。咽痛者,火客少陰之經而痛也。胸痛者,少陰經其支者注胸中,熱氣壅而滿也。煩者,心為火,火併於心而煩也。豬膚湯,壯水以制火也。)
白話文:
少陰經全篇
脾屬濕土而統血,腎屬寒水而主閉藏。若寒濕滯留於少陰經,則腎失去閉藏功能,導致脾血不統,出現下利且排泄物腥臭的症狀。此時可用桃花湯治療,通過溫補腎陽、固澀脾土來改善病情。
桃花湯
組成:乾姜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、赤石脂(一斤,一半整用,一半研末)。
用法:將上述三味藥以七升水煮沸,待米熟後濾去藥渣,取藥汁溫服七合。每次服用時,再加入赤石脂末方寸匕,一日三次。若一劑見效即停服。
方解:乾姜辛溫入腎,粳米甘平入脾,赤石脂質重澀腸。其半整半末的用法,整塊取其藥氣避免糊口,粉末則能直接附著腸壁以止瀉固脫。
若少陰病患者病程二三日或四五日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下利不止且帶膿血,亦可用桃花湯主治。此因少陰腎寒無法溫養脾土,導致脾寒腹痛;水液氣化失常,故小便不利;濕邪下注大腸,則下利不止;脾寒失統血之職,引發便膿血。此時以桃花湯溫澀脾腎,恢復功能。
若傷寒患者誤服湯藥後下利不止、心下痞硬,雖服瀉心湯而無效,又誤用他藥攻下,導致利更甚,此時即便用理中湯亦無效,反加劇腹瀉。因理中湯僅調理中焦,但此利源於下焦寒濕,應改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若服藥後仍不止瀉,則需通利小便以除濕,濕去則愈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
組成:赤石脂(一斤,搗碎)、禹餘糧(一斤,搗碎)。
用法:以六升水煮取三升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。
方解:赤石脂性溫味澀,禹餘糧性熱味甘,二者協同可祛寒澀腸,甘澀兼具則濕邪得平,腹瀉自止。
若少陰脈弱而趺陽脈盛(胃氣尚強),此屬順證。因少陰為寒水之臟,腎陽虛則病寒濕;若胃陽充盛,腎陽得根,寒濕較易治癒。
少陰病若得病二三日以上,出現心煩、難以安眠的症狀,此為陰虛火旺、陽不入陰,需用黃連阿膠湯清熱滋陰。
黃連阿膠湯
組成:黃連(四兩)、黃芩(一兩)、芍藥(二兩)、阿膠(三兩)、雞子黃(二枚)。
用法:先以五升水煎煮前三味藥,取二升藥汁後去渣,加入烊化的阿膠稍煮,最後攪入雞子黃,分三次溫服。
方解:黃連、黃芩清火;芍藥、阿膠滋陰;雞子黃入血分清虛熱,使血潤火降,心煩不眠自解。
若少陰病兼見下利、咽痛、胸滿心煩,此為腎水虧虛、虛火上炎,導致下利(火性急迫)、咽痛(熱客少陰經)、胸滿(經氣壅滯)及心煩(火擾心神)。可用豬膚湯滋陰制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