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少陰經全篇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(一兩)、乾薑[各]一兩;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;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二兩;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足前成半斤
(腹痛,小便不利,陰寒內甚,濕勝而水不行也。四肢沉重疼痛,寒濕內滲,又復外薄也。自下利者,濕既甚,而水不行,則與谷不分清,故曰此為有水氣也。或有諸症,大約水性氾濫,無所不之之故也。真武湯,北方司水之神,以之名湯,義取主水。然陰寒甚而水氾濫,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。
故用白朮、白茯,燥土勝濕;芍藥、附子,健脾助陽;生薑通陽,則水有制而陰寒退,陽得和而濕氣祛矣。咳者,寒水搏肺也。五味保肺,乾薑、細辛散寒行濕,故加之。小便利,白茯利水,故去之。下利者,陰寒勝也。芍性收,故去之。姜性溫,故加之。嘔者,氣逆濁升也。
附子壯熱,故去之。生薑止逆,故加之也。)
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,虛故引水自救;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,小便白者,以下焦(虛)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(少陰為寒水之藏。少陰病寒濕,則土亦寒而淖。欲吐不吐,白利慾寐,皆脾不健運,而水泛神昏也。水泛於中,則水道不通,不能制火,故心煩而渴也。屬少陰者,屬少陰寒濕症也。虛故引水自救者,腎虛水泛,則濕礙水道而煩渴,渴故飲水自救也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少陰病濕,故小便亦色白也。濕則寒,故曰下焦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)
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下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[急](當)溫之,宜四逆湯。
(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者,宿食不消也。心下,胃口也。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者,胃口寒也。故始得病,則手足寒,胃乃陽氣之原也。脈弦遲者,遲為寒,寒則食鬱土中,肝欲升不能升,而脈弦矣。內有宿食,故曰胸中實。不可下,當吐者,寒為陰,陰可吐不可下也。若膈上有寒乾嘔,則非食積實滯,少陰陽虛之症,吐之則陽亡,而不可吐矣。
宜急溫以四逆,以散其寒飲也。)
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差,身疼痛,當救其里,[宜]四逆湯(方)。
(頭痛發熱,表症也。脈應浮而反沉,沉屬陰,則表症應差。若病不差而身疼痛,則屬寒濕,濕在少陰,流及膀胱,所以頭痛身熱也。濕痹之脈本沉,宜四逆湯,里溫而濕行也。)
少陰病,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經全篇
少陰病,若持續二三日未癒,到四五日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,並伴隨下痢的症狀,這是體內有水氣的表現。患者可能伴隨咳嗽、小便不利、下痢或嘔吐等症狀,此時應服用真武湯。若咳嗽,則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一兩、乾薑一兩;若小便不利,則去掉茯苓;若下痢,則去掉芍藥,並增加乾薑二兩;若嘔吐,則去掉附子,並增加生薑至半斤。
(腹痛、小便不利,是因為陰寒內盛,濕邪過盛導致水液運行不暢。四肢沉重疼痛,是因為寒濕內侵,並侵犯到體表。下痢是因為濕邪過盛,水液運行不暢,導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分離,所以稱之為有水氣。出現各種症狀,大致都是由於水液紊亂,泛濫無常所致。真武湯,是北方主宰水的神的名稱,用來命名此湯,其用意在於主治水濕。然而,陰寒嚴重而水液氾濫,是因為陽氣虛弱,脾土不能制伏水濕。)
(所以使用白朮、茯苓燥濕健脾;芍藥、附子溫補脾陽;生薑溫通陽氣,這樣就能夠制約水濕,驅散陰寒,使陽氣和順,濕邪得以祛除。咳嗽是因為寒水阻滯肺經。五味子滋陰潤肺,乾薑、細辛溫散寒濕,所以要加入這些藥物。小便不利是因為茯苓利水,所以要去掉它。下痢是因為陰寒過盛。芍藥具有收斂作用,所以要去掉它。生薑性溫,所以要加進去。嘔吐是因為氣逆上逆。附子溫熱之力較強,所以要去掉它。生薑能降逆止嘔,所以要加進去。)
少陰病,想吐卻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卻只想睡覺,持續五六天,並且腹瀉伴隨口渴,這屬於少陰病,因為虛弱所以靠喝水來自我拯救;如果小便顏色發白,則少陰病的症狀就都出現了,小便發白是因為下焦虛寒,不能夠制約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
(少陰經是寒水的藏府。少陰病寒濕內盛,則脾土也寒濕而鬆軟。想吐卻吐不出來,小便清長想睡覺,都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水濕泛濫導致神志昏沉。水濕泛濫於內,則水道不通暢,不能夠制約心火,所以心煩口渴。屬於少陰病,是指屬於少陰經寒濕症。因為虛弱所以靠喝水來自我拯救,是指腎氣虛弱,水濕泛濫,濕邪阻礙水道,導致煩渴,所以靠喝水來解渴。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少陰病濕邪盛,所以小便也顏色發白。濕邪則寒,所以說下焦有寒,不能夠制約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)
少陰病,飲食入口就吐,心下部溫溫的想吐,但又吐不出來,疾病初期,手腳冰冷,脈象弦細而遲,這是胸中實邪,不能服用瀉下藥,應該採用吐法治療。如果膈上有寒飲,出現乾嘔,則不能催吐,應當及時溫經散寒,宜用四逆湯。
(少陰病,飲食入口就吐,是宿食不消化。心下,是指胃脘部。溫溫的想吐,但又吐不出來,是胃脘部寒邪。所以疾病初期,手腳冰冷,因為胃是陽氣的根本。脈弦細而遲,遲脈代表寒邪,寒邪則食物停滯於胃腸,肝氣欲升而不能升,所以脈象弦緊。胃內有宿食,所以說胸中實。不能用瀉下藥,應該催吐,是因為寒邪屬陰,陰邪可以催吐,但不能用瀉下藥。如果膈上有寒飲而乾嘔,則不是食物積滯,而是少陰經陽虛的症狀,催吐則會損傷陽氣,所以不能催吐。
應該及時溫經散寒用四逆湯,以散寒飲。)
疾病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細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全身疼痛,應該溫暖裡證,宜用四逆湯。
(頭痛發熱,是表證。脈象應該浮而反而沉,沉脈屬陰,則表證應該好轉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而全身疼痛,則屬於寒濕,濕邪在少陰經,流注膀胱,所以頭痛發熱。濕邪痹阻的脈象本就沉細,宜用四逆湯,溫暖裡證,使濕邪得以運行。)
少陰病,下痢排出膿血,宜用桃花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