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少陰經全篇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(一兩)、乾薑[各]一兩;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;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二兩;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足前成半斤
(腹痛,小便不利,陰寒內甚,濕勝而水不行也。四肢沉重疼痛,寒濕內滲,又復外薄也。自下利者,濕既甚,而水不行,則與谷不分清,故曰此為有水氣也。或有諸症,大約水性氾濫,無所不之之故也。真武湯,北方司水之神,以之名湯,義取主水。然陰寒甚而水氾濫,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。
故用白朮、白茯,燥土勝濕;芍藥、附子,健脾助陽;生薑通陽,則水有制而陰寒退,陽得和而濕氣祛矣。咳者,寒水搏肺也。五味保肺,乾薑、細辛散寒行濕,故加之。小便利,白茯利水,故去之。下利者,陰寒勝也。芍性收,故去之。姜性溫,故加之。嘔者,氣逆濁升也。
附子壯熱,故去之。生薑止逆,故加之也。)
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,虛故引水自救;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,小便白者,以下焦(虛)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(少陰為寒水之藏。少陰病寒濕,則土亦寒而淖。欲吐不吐,白利慾寐,皆脾不健運,而水泛神昏也。水泛於中,則水道不通,不能制火,故心煩而渴也。屬少陰者,屬少陰寒濕症也。虛故引水自救者,腎虛水泛,則濕礙水道而煩渴,渴故飲水自救也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少陰病濕,故小便亦色白也。濕則寒,故曰下焦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)
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下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[急](當)溫之,宜四逆湯。
(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者,宿食不消也。心下,胃口也。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者,胃口寒也。故始得病,則手足寒,胃乃陽氣之原也。脈弦遲者,遲為寒,寒則食鬱土中,肝欲升不能升,而脈弦矣。內有宿食,故曰胸中實。不可下,當吐者,寒為陰,陰可吐不可下也。若膈上有寒乾嘔,則非食積實滯,少陰陽虛之症,吐之則陽亡,而不可吐矣。
宜急溫以四逆,以散其寒飲也。)
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差,身疼痛,當救其里,[宜]四逆湯(方)。
(頭痛發熱,表症也。脈應浮而反沉,沉屬陰,則表症應差。若病不差而身疼痛,則屬寒濕,濕在少陰,流及膀胱,所以頭痛身熱也。濕痹之脈本沉,宜四逆湯,里溫而濕行也。)
少陰病,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白話文:
《少陰經全篇》
1. 真武湯證
若少陰病持續兩三天未癒,到第四、五天出現腹痛、小便不暢、四肢沈重疼痛、自行腹瀉,這是體內有水濕之氣。病人可能伴有咳嗽、小便通利、腹瀉或嘔吐,此時應以「真武湯」治療。
加減法:
- 若咳嗽: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一兩、乾薑一兩。
- 若小便通利:去掉茯苓。
- 若腹瀉明顯:去掉芍藥,加乾薑二兩。
- 若嘔吐:去掉附子,加生薑至總量半斤。
說明:
腹痛、小便不暢是因陰寒內盛、水濕停滯;四肢沈重疼痛是寒濕內外相逼;自發腹瀉是因水濕過盛,與食物混雜而下。真武湯(北方水神之名)能溫陽化水,通過白朮、茯苓燥濕健脾,附子、芍藥助陽固本,生薑通陽散寒。
- 咳嗽:寒水侵肺,加五味子護肺,乾薑、細辛散寒。
- 小便通利:不需再利水,故去茯苓。
- 腹瀉:陰寒加重,去芍藥(收斂),加乾薑溫中。
- 嘔吐:氣逆上沖,去附子(熱性過強),加生薑止嘔。
2. 少陰虛寒證
少陰病患者想吐卻吐不出,心煩但嗜睡,五、六天後自發腹瀉且口渴,屬於少陰虛寒。口渴是因虛弱需飲水自救;若小便色白,更確認是少陰病——下焦虛寒無法制約水分,故小便清白。
說明:
少陰為寒水之臟,寒濕導致脾虛水泛,出現欲吐、嗜睡、腹瀉;水濕內停則心煩口渴,但本質是虛寒,故飲水後仍不緩解。腎與膀胱相表裡,少陰寒濕使小便色白。
3. 胸中寒實與虛寒嘔吐
少陰病一進食就吐,胃脘不適想吐卻吐不出,初病時手腳冰冷、脈弦遲,這是胸中有實邪(如宿食),不可用瀉下法,應催吐。但若因膈上寒飲而乾嘔,則不可吐,需急用「四逆湯」溫補。
說明:
- 實證(宿食):胃寒積滯,脈遲弦,應吐除實邪。
- 虛寒(寒飲):陽氣不足,誤吐會亡陽,需溫陽散寒。
4. 表症脈沈用四逆湯
病發熱頭痛,脈本應浮卻反沈,若不緩解且身體疼痛,需先救裏,用「四逆湯」。
說明:
表症脈沈,提示寒濕內陷少陰,雖有表症但本質為裏寒,需溫裏散寒濕。
5. 下利膿血用桃花湯
少陰病腹瀉帶膿血,用「桃花湯」固澀止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