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六 (5)
卷六 (5)
1. 少陰經全篇
少陰病,吐利,手足[厥](逆)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(少陰者,真陽之原也。少陰寒甚,則肝木少陽和之氣,而克脾土矣,故上逆而吐,下行而利也。手足,脾主之。脾受克,則不能行氣於四肢,故手足厥冷也。煩躁欲死者,陰盛格陽,而擾亂不寧也。吳茱萸湯主之,補氣扶元,以降陰火也。)
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(溫)其上,灸之。
(微,陽虛也;澀,血少也。嘔者,土寒而水逆也。汗出,陽虛不能衛外,陰弱不能內守也。更衣,古人大便必更衣也。反少者,陽虛則氣下墜,血少所以勤努責而多空坐也。上,謂頂上百會穴。灸之,陽虛宜溫。血又少又難溫,故灸百會,升舉其陽,陽升而不迫陰,陰自調和凝靜也。)
少陰病,吐利,(手足)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,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
(少陰傷寒,寒則火不能生土,故上吐下利。吐利,則真陽有外亡之虞。手足,諸陽之本。手足不逆冷而身熱,內之真陽有根,即脈伏不至,決非死症。灸少陰七壯者,用火溫經,即陽回而脈自至也。少陰,應湧泉穴。)
少陰病,脈緊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為欲愈也,雖煩下利,必自愈。
(少陰始病脈緊,緊為寒,而手足逆厥冷,寒盛陽虛也。至七八日,病傳一候矣。忽自下利,蓋陰寒內盛,必下泄也。自利之後,脈忽變微,微則陽虛,手足應冷。如手足反溫,緊脈反去,則脈微者,乃邪氣向衰之兆,而真陽內復之徵也。陽復則邪散,故為欲愈也。即利雖未止,而見心煩,煩乃火症,陰寒病而見火症,故可以決其愈也,必愈也。
以上十四節,少陰經傷寒症也。)
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
(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病未久也。口中和,不燥不渴也。背者,胸中之府。其背惡寒者,胸中有濕,則陽無從受氣以衛其背,背獨惡寒而他處不惡也。灸之以火,所以扶陽也。陽附於背也。附子湯主之,所以溫中而散濕也。灸何穴,應任脈關元。)
附子湯
附子(二枚),人參(二兩),白朮(四兩),白茯(三兩),白芍(三兩)
上五味,以泉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附子散寒,白茯利水。然而氣不王(旺),則寒不去,用人參以補氣。土不健,則濕不行,用白朮以燥脾。但脾乃統血之藏,血不濡則脾不健,用白芍以養血也。)
少陰病,身疼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
(脾主肌肉四肢,脾為濕土,少陰寒濕,則火不生土,故肌肉痛而手足寒。腎主骨,寒濕流於關節,故痛。脈沉,沉主水也。附子湯,溫中燥濕,以通水道也。)
白話文:
少陰經全篇
少陰病症,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甚至想死的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(少陰經是人體真陽之氣的根本所在。少陰經寒邪過盛,就會損傷肝木少陽之氣,進而克伐脾土。所以會出現向上嘔吐,向下腹瀉的症狀。手腳的運作由脾經主導,脾受損傷,就不能將氣血運行到四肢,所以手腳會冰冷。煩躁不安,甚至想死,是因為陰寒之邪過盛,壓抑陽氣,導致氣血運行紊亂不安。吳茱萸湯能補益元氣,降低陰寒之邪。)
少陰病症,出現腹瀉,脈象微弱而澀滯,嘔吐並伴有汗出,需要頻繁更換衣物,且汗出反而減少的,應該溫暖其頭部,並施以灸法。
(脈象微弱,表示陽氣虛衰;脈象澀滯,表示氣血不足。嘔吐,是因為脾土虛寒,水氣逆上。汗出,是陽氣虛弱,不能溫煦肌表,陰氣虛弱,不能固守內部。更衣,古代人大小便後都要更衣。汗出反而減少,是陽氣虛弱,氣血下墜,氣血不足,故而用力排泄卻收效甚微。上指頭頂的百會穴。施灸,是用溫熱之法溫補陽氣。因為血虛且難以溫煦,所以灸百會穴,可以提升陽氣,陽氣上升而不傷及陰氣,陰陽自然調節而趨於平衡。)
少陰病症,出現嘔吐腹瀉,但手腳沒有冰冷,反而發熱的,不會死,如果脈象摸不到的,可在少陰經穴位(湧泉穴)施灸七壯。
(少陰經傷寒,寒邪導致陽氣不足,無法生化脾土之氣,所以會出現嘔吐腹瀉。嘔吐腹瀉,真陽之氣有外洩的危險。手腳是諸陽之氣的根本。手腳沒有冰冷反而身體發熱,說明體內真陽之氣尚存,即使脈象微弱或摸不到,也不是危及生命的症狀。在少陰經穴位施灸七壯,是用溫熱之法溫通經脈,使陽氣回歸,脈象自然恢復正常。)
少陰病症,脈象緊緊的,持續七八天,突然腹瀉,脈象變得非常微弱,手腳反而溫暖,緊脈消失的,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,即使伴有煩躁和腹瀉,也必定會自行痊癒。
(少陰病初期脈象緊緊的,緊脈表示寒邪內盛,手腳冰冷,表示寒邪盛而陽氣虛弱。持續七八天,病情有所轉變。突然腹瀉,是體內陰寒之邪過盛,必須排出體外。腹瀉之後,脈象變得非常微弱,微弱表示陽氣虛弱,手腳應當冰冷。如果手腳反而溫暖,緊脈消失,那麼脈象微弱是邪氣衰退的徵兆,也是真陽之氣復甦的跡象。陽氣恢復,邪氣自然消散,所以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即使腹瀉未止,但出現煩躁,煩躁是火熱的症狀,陰寒之邪的病症出現火熱症狀,可以斷定病情會好轉,一定會痊癒。)
以上十四節,是少陰經傷寒病症。
少陰病症,發病一到兩天,口不乾渴,但背部惡寒的,應該施灸,並服用附子湯治療。
(少陰病發病一到兩天,病情尚淺。口不乾渴,表示不燥熱。背部,指胸部。背部惡寒,是胸中有濕邪,陽氣無法溫煦背部,所以只有背部惡寒,其他地方沒有惡寒。施灸,是用溫熱之法溫補陽氣,使陽氣溫煦背部。附子湯,是用來溫中散寒除濕的。灸刺關元穴。)
附子湯方劑:
附子(二枚),人參(二兩),白朮(四兩),白茯苓(三兩),白芍藥(三兩)
以上五味藥,用泉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(附子溫散寒邪,白茯苓利水。但如果元氣不足,寒邪就不能去除,所以用人參補益元氣。脾土虛弱,則濕邪不能運化,所以用白朮健脾燥濕。但脾主統血,血不足則脾氣虛弱,所以用白芍藥養血。)
少陰病症,全身疼痛,手腳冰冷,關節疼痛,脈象沉細的,用附子湯治療。
(脾主肌肉四肢,脾為濕土,少陰經寒濕,則陽氣不能生化脾土,所以肌肉疼痛,手腳冰冷。腎主骨,寒濕之邪侵犯關節,所以疼痛。脈象沉細,表示水濕內盛。附子湯,溫中燥濕,以利水通水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