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太陰經全篇

經曰:其有數者在手。則少陰滑數,乃心火之診。心與小腸為表裡,心主血,血熱妄行,故知尿膿血也。)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[而](爾)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;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(本太陽病,本太陽風熱表症也。內未實而下之,傷其脾氣,外邪內陷。因而腹滿時痛者,蓋太陰經入腹,陽邪爍陰,而腹滿痛也。故用桂枝湯,加芍以養脾陰也。大實痛者,陽邪在內,已燥結也。加大黃,瀉(燥)實以救陰也。)

桂枝加芍藥湯

桂枝(三兩),芍藥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渣,適寒溫,服一升。

(此方,桂枝湯加芍藥三兩也。桂枝湯本養營之劑,加芍,所以健脾血也。)

桂枝加大黃湯
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大黃(一兩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太陽下早,陽邪內陷,因而實痛。桂枝湯雖益血止痛,然燥實不去,痛不能止。加大黃,所以瀉其燥實也。)

太陰為病,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、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

(太陰為至陰之經,若本來脈弱,其人虛寒可知。即雖病熱而下利,應用大黃芍藥,亦宜減之。蓋脾與胃為合,脾賴胃陽乃能健運。脈弱則胃脾弱,脾氣易傷也。

以上八節,太陰熱病也。)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[數](澀)相搏,大便則[難](硬),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。

(趺陽主脾胃,脾胃為氣血之原,脾主陰而胃主陽,更虛更實之經也。脈浮則無血,血少則陽盛,故曰胃氣強。小便,津液所化,小便數,則津枯脈澀。澀則脾血不潤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故大便硬。約者,約束津液,便秘結也。麻仁丸,潤而通之也。)

麻仁丸

麻仁(二升,煮),芍藥(八兩),枳實(八兩),大黃(一斤),厚朴(一斤),杏仁(一斤,熬)

上六味為末,蜜丸桐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漸加,以和為度。

(枳、樸、大黃,小承氣(也),用之以瀉胃強。麻仁、芍藥,以健脾血,血潤則便調。杏仁以利肺氣,肺與大腸為表裡,肺氣調,則腸潤而便行也。丸者,取其緩下也。

此節,太陰陽結症也。)

無陽陰強,大便硬者,下之,必清穀腹滿。

(無陽則寒,故陰強。陰雖強,無氣化血,故大便硬也。下法所以治陽盛之症,寒而下之,則脾氣不運,故必腹滿而下利清穀也。

此節,太陰陰結症也。)

問曰:脈有陽結、陰結(者),何以別之?答曰:其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者,此為實,名曰陽結也,期十七日當劇;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也;期十四日當劇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全篇

手少陰脈滑數,是心火旺盛的徵兆。心和小腸互為表裡,心主血,血熱妄行,所以會出現尿液帶血的情況。

本是太陽病,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結果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屬於太陰經的病症,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;如果疼痛劇烈,則用桂枝加大黃湯。 (本為太陽病,也就是太陽經風熱表症。內在並未實熱卻用下瀉法,損傷了脾胃之氣,外邪因而內陷。所以腹部脹滿疼痛,是因為太陰經循行於腹部,陽邪灼傷陰氣,導致腹脹痛。因此用桂枝湯,加芍藥以滋養脾陰。疼痛劇烈者,是陽邪在內,已經燥結。加大黃,瀉去燥熱以救陰。)

桂枝加芍藥湯:

桂枝三兩,芍藥六兩,炙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七升水,小火煎煮至三升,去渣,調整至溫涼,每次服用一升。 (此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础上加了三兩芍藥。桂枝湯原本是滋養營氣的藥方,加芍藥,目的是健脾益血。)

桂枝加大黃湯:

桂枝三兩,芍藥三兩,炙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,大黃一兩。
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七升水,煎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,每次一升,一日三次。(太陽病下瀉過早,陽邪內陷,因而疼痛劇烈。桂枝湯雖然能益血止痛,但是燥熱之邪不去,疼痛就不能停止。加大黃,是為了瀉去燥熱之邪。)

太陰經生病時,脈象虛弱,患者自覺大便溏瀉,如果需要使用大黃、芍藥,應該減量,因為患者胃氣虛弱,容易受影響。 (太陰經屬至陰之經,如果脈象本來就虛弱,說明患者虛寒。即使病症表現為發熱腹瀉,使用大黃芍藥也要減量。因為脾胃相合,脾的運化功能依靠胃陽的溫煦。脈象虛弱則胃脾虛弱,脾氣容易受損。) 以上八節,都屬於太陰經熱證。

趺陽脈浮而澀,脈浮表示胃氣強盛,脈澀表示小便頻數,浮澀並見,大便則乾燥,這是脾氣受阻的表現,可以使用麻仁丸治療。(趺陽脈主脾胃,脾胃是氣血的根本,脾主陰而胃主陽,是虛實並存的臟腑。脈浮則血少,血少則陽盛,所以說胃氣強。小便,是津液的代謝產物,小便頻數,則津液虧損,脈象澀滯。脈澀則脾血不足,不能滋潤胃,故大便乾燥。約者,是津液被約束,便秘。)

麻仁丸:

麻仁二升(煮),芍藥八兩,枳實八兩,大黃一斤,厚朴一斤,杏仁一斤(熬)。

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丸,一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以身體舒適為度。(枳實、厚朴、大黃,是小承氣湯的組成部分,用來瀉去胃熱。麻仁、芍藥,用來健脾益血,血潤則大便通暢。杏仁用來宣利肺氣,肺和大腸互為表裡,肺氣調和,則腸道潤滑而大便通暢。做成丸劑,是為了緩慢通便。) 此節,屬於太陰經陽氣鬱結的症狀。

沒有陽氣而陰氣盛,大便乾燥,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必然會排出清稀的谷物殘渣而腹脹。(沒有陽氣則寒,所以陰氣盛。雖然陰氣盛,但缺乏氣化和血的運行,所以大便乾燥。下瀉法是用來治療陽盛的症狀,寒證卻用下瀉法,則脾氣不能運化,所以必然會排出清稀的谷物殘渣而腹脹。) 此節,屬於太陰經陰氣鬱結的症狀。

問:脈象有陽結、陰結,如何區分?答:脈象浮而數,能吃東西,不大便,這是實證,稱為陽結,約十七日後病情加重;脈象沉而遲,不能吃東西,身體沉重,大便反而乾燥,這是虛證,稱為陰結,約十四日後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