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)

1. 太陰經全篇

傷寒,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,身當發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;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

(上半節語,即上文之言,重言之以起下文也。蓋脾與胃為合,更虛更實之府。脾脈浮緩,而小便自利,則津液枯涸。至七八日,濕土成燥土而大便硬。硬則系燥金之府,而屬陽明府也。)

傷寒,其脈微澀(者)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,轉入陰必利,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,而反[矢](失)氣,仍不利者,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,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

(傷寒脈微澀,因傷寒未病之前,先病霍亂;霍亂後,先犯熱病,故陰陽俱虛,而脈微澀也。熱病-日傳-經,三日三陽盡,故四五日至陰經也。入陰必利,太陰為濕土,病必白利也。本嘔下利,霍亂之吐利未止也。嘔利久亡津液,更犯熱病,故不可治也。如四五日,傳入陰經,應利而不利,其人若要大便,又不大便,而僅轉矢氣。

矢,同屎。矢氣,屁也。此因邪傳入陰,熱爍太陰津液,而大便燥結也。燥則歸燥金,故屬陽明而便硬也。十三日愈者,六日傳六經,七日陰氣來復,十二日六經盡復,十三日經盡而愈也。不用下劑者,太陰症也。)

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愈,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,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當愈[者],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
(此節,解上文十三日之義。下利者,霍亂下利後也。太陰脾為濕土,惡濕喜燥,是其經性。霍亂下利後,即犯熱病,病屬燥熱,故當便硬。太陰土賴火生,故能食而愈也。反不能食者,霍亂系濕症,霍亂後病熱,脾猶困濕而不食也。後經中,過六日也。復過一經,十二日也。

能食,脾燥能食也。故過一日當愈,十三日愈也。不愈者,脾不燥,故不屬陽明經也。)

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,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

(傷寒四五日,傳入太陰經之時也。傳入陰經,故脈沉,沉主陰也。喘滿者,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脾病不行胃之津液,胃氣壅而上逆,故喘而滿也。沉為在裡,脈沉主陰經在裡之病也,醫發其汗,所以曰反。汗多有傷津液,故脾不潤而大便難,,因發汗,故曰表虛。喘滿便難,故曰裡實。實則(胃亦)燥熱,所以久則譫語也。)

趺陽脈浮而澀,少陰脈如經[也](者),其病在脾,法當下利。何以知之?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今趺陽脈浮而澀,故知脾氣不足、胃氣虛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,此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若反滑而數者,故知當[尿](屎)膿也。

(浮澀之脈,乃陰虛之診。少陰腎為元陰之藏.太陰脾乃統血之原經。經者,常也。若少陰脈如常,則病在太陰。太陰陰虛,法當下利也。如下利脈浮大,則為陽脈,屬氣實而血虛。今脈浮澀,澀則不獨脾陰不足,即胃氣亦衰,故脈不大也。所謂少陰脈如常者,蓋其脈軟嫩和柔,端直而長,有時而浮,無亢厲之象,為生氣搏於水經,故為如常也。假令少陰不如常,而脈滑數,滑數為熱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全篇

傷寒,脈搏浮而緩,手腳溫暖的,這是屬於太陰經的病症。太陰經的病症,身體會發黃,如果小便通暢,則不會發黃;到了七八天,大便乾燥的,這是陽明經的病症。

(上段話重複說明,為後文作鋪墊。脾和胃相表裡,是虛實互變的臟腑。脾脈浮緩,小便通暢,說明津液枯竭。到了七八天,濕土變成燥土,所以大便乾燥。乾燥則屬於燥金之府,也就是陽明經的範圍。)

傷寒,脈搏微弱而澀的,本是霍亂,現在是傷寒,過了四五天,到達陰經,進入陰經必定腹瀉,原本嘔吐腹瀉的,是不可治療的。想大便,卻只放屁,仍然沒有腹瀉的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大便必定乾燥,十三天痊癒,原因是經絡運行已完成。

(傷寒脈搏微弱而澀,是因為傷寒發病前,先患了霍亂;霍亂之後,又患了熱病,所以陰陽都虛弱,脈搏才微弱而澀。熱病每日循經絡傳播,三日三陽經都經過,所以四五天到達陰經。進入陰經必定腹瀉,太陰經屬濕土,病症必定是白色稀便。原本嘔吐腹瀉,是霍亂的嘔吐腹瀉沒有停止。嘔吐腹瀉時間長,耗損津液,又患了熱病,所以不可治療。如果四五天,傳入陰經,應該腹瀉卻不腹瀉,病人想大便,卻不大便,而只是放屁。

矢,同屎。矢氣,就是屁。這是因為邪氣傳入陰經,熱邪灼傷太陰經的津液,所以大便乾燥結實。乾燥則歸屬燥金,所以屬於陽明經而大便乾燥。十三天痊癒,是因為六天傳六經,七天陰氣恢復,十二天六經都恢復,十三天經絡運行完成而痊癒。不用下瀉藥,是太陰經的病症。)

腹瀉之後,應該大便乾燥,乾燥就能進食則痊癒,現在反而不能進食,到後期經絡運行時,可以進食,再過一經絡運行也能進食,再過一天就應該痊癒,不痊癒的,不屬於陽明經。

(這段解釋上文十三天痊癒的意思。腹瀉,是霍亂腹瀉之後。太陰經的脾屬濕土,惡濕喜燥,這是它的經絡特性。霍亂腹瀉之後,就犯了熱病,病症屬燥熱,所以應該大便乾燥。太陰土依靠火來生,所以能夠進食而痊癒。反而不能進食,是因為霍亂是濕症,霍亂之後又患熱病,脾臟仍然受濕困而不能進食。後期經絡運行,過了六天。再過一經絡運行,是十二天。

能進食,是脾臟乾燥而能進食。所以再過一天就應該痊癒,十三天痊癒。不痊癒的,是脾臟不乾燥,所以不屬於陽明經。)

傷寒四五天,脈搏沉而氣喘胸悶,沉是裏證,卻反而出汗,津液外泄,大便困難,表虛裏實,久了就會神志不清。

(傷寒四五天,傳入太陰經的時候。傳入陰經,所以脈搏沉,沉主陰經。氣喘胸悶,是脾臟負責運化胃的津液,脾臟病變不能運化胃的津液,胃氣壅滯而上逆,所以氣喘胸悶。沉是裏證,脈搏沉主陰經的裏證,醫生讓病人出汗,所以說反而。出汗太多會損傷津液,所以脾臟不潤而大便困難,因為出汗,所以說表虛。氣喘胸悶大便困難,所以說裏實。裏實則燥熱,所以久了就會神志不清。)

足陽明經脈搏浮而澀,少陰經脈搏如常,疾病在脾臟,方法應該瀉下。怎麼知道的?如果脈搏浮大,是氣實血虛。現在足陽明經脈搏浮而澀,所以知道脾氣不足、胃氣虛弱。以少陰經脈搏弦而浮才見到,這是調和的脈象,所以稱為如常。如果反而滑而數,就知道是大便帶膿。

(浮澀的脈象,是陰虛的診斷。少陰經的腎臟是元陰的藏府,太陰經的脾臟是統攝血液的經絡。經,就是常。如果少陰經脈搏如常,則病在太陰經。太陰經陰虛,方法應該瀉下。如果瀉下時脈搏浮大,是陽脈,屬氣實而血虛。現在脈搏浮澀,澀則不僅脾臟陰虛,胃氣也衰弱,所以脈搏不大。所謂少陰經脈搏如常,是指脈象軟嫩和柔,端直而長,有時而浮,沒有亢盛急促的現象,是生氣搏動於水經,所以是如常。如果少陰經脈搏不如常,而脈象滑數,滑數是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