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五 (3)
卷五 (3)
1. 太陰經全篇
(結胸者,太陰脾土不健運,濕痰結於胸中也。濕傷筋,筋病,故項強如柔痙狀也。下之則和,去其濕痰故也。)
大陷胸丸
大黃(半斤),葶藶(半斤,熬),芒硝(半斤),杏仁(半斤,熬黑)
上四味,搗篩前二味,內杏仁、芒硝,合研如脂,和取如彈丸一枚。別搗甘遂末一錢匕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,一宿乃下。如不下,更服,取下為效,禁如藥法。
(胸中,太陰布氣之區。太陰濕結成痰,痰不去,則結不解。改湯用丸,濕痰宜用質也。煮丸用糊,連渣頓服,加蜜戀膈,緩其下行也。甘遂、葶藶,消痰利濕;大黃、芒硝,攻堅散結。足太陰脾濕痰結胸,蓋由手太陰肺不能通調水道,以致濕停也。故用杏仁,以理肺氣也。禁如藥法者,如大陷胸湯,得快利,止後服之藥禁也。)
小結胸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小陷胸湯主之。
(結胸結於心下,濕熱邪干中焦脾部也。熱為陽邪,故按之痛。脈浮為陽,脈滑為痰,濕熱成痰,故用小陷胸湯,以清燥之也。)
結胸[症](證)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即死。結胸[症](證)(悉)具,煩躁者亦死。
(太陰脾,真氣之原,統血之藏。結胸脈浮大,大則無火,浮則無血,無火無血,下之故死。結胸症具,胸中硬痛之症備也。煩出於肺,躁出於腎,陽邪結,而現肺腎陰涸之症也,故亦死也。)
傷寒,發汗,若吐、若下,解後,心中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[覆][花]代赭[石]湯主之。
(發汗吐下而解,汗、吐、下,施治無誤也。但病雖已解,而脾氣耗散實(多),於是脾不健運,而濕痰凝結;清陽不運,濁氣上逆,故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也。旋覆代赭湯,消結痰於中焦,歸濁氣於下部也。)
旋覆花代赭石湯
旋覆花(三兩),代赭石(一兩,煅),人參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半夏、旋覆,能消凝結之痰;人參、甘草,能扶耗散之氣。生薑辛以散結,代赭重以降逆,大棗甘以扶脾。氣降痰消,噫氣自止。
以上四節,太陰濕痰症也。)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[者身]當發(身)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、下利[不解],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、[穢腐](腐穢)當去故也。
(太陰脾,統血之藏。脈浮乃陽盛陰虛之症,[診](脈)緩乃脾之平脈。手足,脾主之。脾陽盛陰虛,故手足自溫。以脈緩故知在太陰也。太陰為濕土,熱邪傳之,則濕熱相蒸,故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,則濕熱有去路,故不發黃也。七八日,病至一候也。暴煩下利,火性奔迫也。脾為土藏,生土者火,火實則脾(土)亦實。故穢腐去,而下利必自止也。)
白話文:
太陰經全篇
結胸是脾土運化失職,濕痰停聚於胸中所致。濕邪傷及筋脈,所以頸項強直,如同痙攣。瀉下治療可以使病情緩和,因為去除了濕痰。
大陷胸丸
大黃(半斤)、葶藶子(半斤,炒)、芒硝(半斤)、杏仁(半斤,炒黑)
將前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,再與杏仁、芒硝混合研磨成膏狀,製成彈丸大小的一枚。另將甘遂研末一錢,加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煎煮至一升,溫服,一夜之後瀉下。若不瀉下,可再次服用,直至瀉下為止。服用此藥需遵照藥物禁忌。
胸部是太陰經布氣的區域。太陰經濕邪凝聚成痰,痰液不去,就會形成結塊。改用湯劑改用丸劑,是因為濕痰宜用質地較重的藥物。丸劑用糊狀物煮制,連渣一起溫服,加入蜂蜜可以緩和瀉下的作用。甘遂、葶藶子能消痰利濕;大黃、芒硝能攻堅散結。足太陰脾經濕痰結胸,主要是因為手太陰肺經不能正常調節水道,導致濕邪停滯。所以用杏仁來調理肺氣。服用此藥需遵照藥物禁忌,如同大陷胸湯,瀉下迅速後,就要停止服用其他藥物。
小結胸症狀在心下,按壓則疼痛,脈象浮滑,小陷胸湯主治。
結胸在心下,是濕熱邪氣侵犯中焦脾部所致。熱屬陽邪,所以按壓疼痛。脈象浮屬陽,滑屬痰,濕熱化痰,所以用小陷胸湯來清熱燥濕。
結胸症狀,脈象浮大者,不可瀉下,瀉下則死。結胸症狀俱全,煩躁者亦死。
太陰脾經是真氣的根本,也是統血之所。結胸脈象浮大,大則陰氣不足,浮則血虛,陰氣不足,血虛,瀉下則會死亡。結胸症狀俱全,是指胸部堅硬疼痛的症狀都出現了。煩躁由肺引起,腎陰不足則躁動不安,陽邪結聚,而出現肺腎陰虛的症狀,所以也會死亡。
傷寒病後,經過發汗、嘔吐或瀉下治療痊癒後,心下痞硬,呃逆不止,旋覆花代赭石湯主治。
發汗、嘔吐、瀉下治療後痊癒,說明治療得當。但是病情雖然痊癒,但脾氣耗損較多,脾運化失職,濕痰凝結;清陽不升,濁氣上逆,所以心下痞硬,呃逆不止。旋覆花代赭石湯能消散中焦的痰飲,降逆濁氣。
旋覆花代赭石湯
旋覆花(三兩)、代赭石(一兩,煅)、人參(二兩)、甘草(炙,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煎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半夏、旋覆花能消散凝結的痰飲;人參、甘草能補益耗損的脾氣;生薑辛溫能散結;代赭石重鎮能降逆;大棗甘溫能補脾。氣機下降,痰飲消散,呃逆自然停止。
以上四節,都是太陰經濕痰證。
傷寒脈象浮而緩,手足溫暖,屬於太陰經證候。太陰經病證應該出現黃疸,如果小便通利,則不會出現黃疸。至病程七八日,即使出現煩躁不安、下痢不止,一日十餘次,也會自行停止,因為脾胃積滯的腐敗之物需要排出。
太陰脾經統攝血液。脈象浮為陽盛陰虛,脈緩為脾之平脈。手足屬脾經。脾陽盛陰虛,所以手足溫暖。脈象緩慢,說明病位在太陰經。太陰屬濕土,熱邪傳入,則濕熱相蒸,所以身體應該出現黃疸。如果小便通利,則濕熱之邪有排出之路,所以不會出現黃疸。七八日,病情進入一個階段。煩躁不安、下痢,是火性奔迫的表現。脾土生火,火實則脾土亦實。所以腐敗之物排出,下痢自然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