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太陰經全篇

(脾為濕土,土主肌肉。濕鬱肌肉,故身疼發熱。濕盛則流及膀胱,故頭痛,頭乃膀胱經行之地也。濕滯則胃腸不通,升故吐,利而寒。惡寒霍亂者,太陰失寧靜之德,清濁不分,而揮霍擾亂也。利止更發熱者,濕邪走表而發熱,則脾胃無礙而利止也。)
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(此)名[曰]霍亂。霍亂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(者)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
(吐利頭痛,發熱身疼,即上文之詞。重言之,以起下文也。熱多,濕兼熱也。熱則火爍於內,故欲飲水。五苓散利其氣化,則火有去路,而濕熱皆除。寒多,濕兼寒也。寒則不渴,故不用水。理中丸,溫中爍濕,所以主之。)

理中丸

人參(三兩),甘草(炙,三兩),白朮(三兩),乾薑(三兩)

上四味,搗篩為末,蜜和丸如雞子黃大,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研碎,溫服之,日三服,夜三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湯。湯法: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,加桂四兩;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;下多者,還用術;悸者,加茯苓三兩;渴欲飲水者,加朮足前成四兩半;(腹中痛者,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;寒多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;)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食(熱)粥一升許,微自[汗]溫,勿發揭衣被。

(理中者,理中焦脾土也。土爰稼穡,稼穡作甘。人參甘溫,白朮甘燥,甘草甘平,乾薑辛溫,甘溫成大熱,故同入中焦,以治脾土寒濕也。丸不及湯者,虛寒者,宜補以氣,丸用質湯用氣也。臍屬腎,腎寒則氣動。去朮者,腎惡燥也。加桂,溫腎也。吐者,氣滯也。術滯,故去之;姜通,故加之。

下多,吐弱也。用術,扶土也。悸者,水乘心也。加茯,伐水也。渴者,脾濕水道不通也。加朮,燥脾也。腹痛,裡虛也。加參,補中也。寒多,火衰也。加乾薑,溫中也。腹滿,寒滯也。去朮,術滯也;加附,去寒也。飲熱粥,助藥力也。自溫,氣血和也,,勿揭衣被,恐透風也。

吐利止,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[387]

(吐利止,里和也。身疼,外未和也。消息,猶言斟酌也。桂枝湯,和外者也。小和,少少與服,微汗則濕去,不令如水流漓也。)

吐利發汗,脈平小煩者,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
(脾土濕故吐利,汗之則濕去。而脈平小煩者,吐利皆傷津液,故穀食而長氣與陽,因小煩也。煩由新虛,宜靜以養之,而勿藥也。

以上四節,太陰濕症也。)

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[痙]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全篇

脾臟屬濕土,土主肌肉。濕邪鬱結於肌肉,所以身體疼痛發熱。濕邪過盛,就會流注到膀胱,導致頭痛,因為頭部是膀胱經循行的部位。濕邪停滯,則胃腸不通暢,所以會嘔吐,大便稀溏且伴有寒涼感。惡寒、霍亂等症狀,都是因為太陰失調,清濁不分,導致氣機紊亂。嘔吐腹瀉停止後又發熱,這是因為濕邪外洩而發熱,而脾胃功能已無礙,所以嘔吐腹瀉才會停止。

問:什麼是霍亂?答:嘔吐腹瀉,稱為霍亂。霍亂伴有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,而且發熱較重,想喝水,則用五苓散治療;如果寒症較重,不想喝水,則用理中丸治療。

吐瀉頭痛、發熱、身痛,與上面所述相同,重複說明,以引出下文。發熱較重,是濕邪夾雜熱邪;熱邪內爍,所以想喝水。五苓散能利氣化濕,使熱邪得以排出,濕熱皆可去除。寒症較重,是濕邪夾雜寒邪;寒邪致使不渴,所以不想喝水。理中丸溫中燥濕,因此可以治療此症。

理中丸組成:人參三兩,甘草(炙)三兩,白朮三兩,乾薑三兩。

以上四味藥,搗碎過篩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如雞蛋黃大小的丸藥。用沸水數合,取一丸研碎,溫服,每日三次,夜間三次。如果腹部尚未感到溫熱,可以再服用三到四丸,但不要加水。湯劑做法:將四味藥按劑量切好,加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如果臍上脹滿,是腎氣虛動,要去除白朮,加桂枝四兩;嘔吐較多,要去除白朮,加生薑三兩;腹瀉較多,則仍用白朮;心悸,加茯苓三兩;口渴想喝水,將白朮加至四兩半;腹部疼痛,將人參加至四兩半;寒症較重,將乾薑加至四兩半;腹部脹滿,要去除白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,大約一頓飯的時間,吃熱粥一升左右,微微出汗感到溫暖即可,不要掀開衣被。

理中丸,是調理中焦脾土的藥物。土主稼穡,稼穡產生甘味。人參味甘溫,白朮味甘燥,甘草味甘平,乾薑味辛溫,甘溫合而為大熱,所以一起用於中焦,治療脾土寒濕。丸藥不及湯劑,是因為虛寒者,應以補氣為主,丸藥用藥質,湯劑用藥氣。臍部屬腎,腎寒則氣動。去除白朮,是因為腎臟不喜燥。加桂枝,溫暖腎陽。嘔吐,是氣機阻滯。白朮易滯,所以要去除;生薑能通氣,所以要加入。

腹瀉較多,是嘔吐較少。使用白朮,是扶助脾土。心悸,是水氣侵犯心臟。加茯苓,是利水。口渴,是脾濕導致水道不通。加白朮,是燥濕脾胃。腹痛,是裡虛。加人參,是補益中氣。寒症較重,是火衰。加乾薑,溫暖中焦。腹部脹滿,是寒邪停滯。去除白朮,因為白朮易滯;加附子,是祛除寒邪。喝熱粥,是幫助藥力發揮。微微出汗自覺溫暖,是氣血調和;不要掀開衣被,是防止受風。

嘔吐腹瀉停止,但身體疼痛不止,應該調和解表,可以用桂枝湯少量服用。

嘔吐腹瀉停止,裡證已和解。身體疼痛,是表證未解。調和,指斟酌用藥。桂枝湯,是調和表證的藥物。少量服用,微微出汗則濕邪去除,避免汗出過多如水流漓。

嘔吐腹瀉後出汗,脈象平和但略微煩躁,這是因為新病虛弱,不能承受穀氣所致。

脾土濕邪導致嘔吐腹瀉,出汗則濕邪去除。脈象平和但略微煩躁,是因為嘔吐腹瀉損傷津液,所以進食穀物以滋養氣血陽氣,因此略微煩躁。煩躁是因新病虛弱,應該靜養,不宜再服藥。

以上四節,都是太陰濕證。

結胸,項部也僵硬,如同痙攣一樣,瀉下則病情好轉,宜用大陷胸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