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太陰經全篇
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[痞](結)硬。
(太陰經,入腹屬脾絡胃,上膈挾咽,乃統血之藏,濕土之經。病則濕土不運,故腹滿而吐。脾不運則胃壅,故食不下。土濕,大便反快,故自利益甚。土壅而滯,故時腹痛。若下之,則傷胸中大氣,陽虛而血滯,故胸下痞硬也。此太陰經經病,乃太陰一篇之總綱也。)
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(脈浮為風,風故可發汗。宜桂枝湯者,桂枝解肌,脾主肌肉故也。故用桂枝以發太陰中風之汗也。)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[隱](陰)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
(脾主四肢,脾血不行於四肢,故煩疼也。中風之脈本陽浮陰弱。浮者變微,風邪已退;弱者變澀,則陰血更虧。然微澀之中帶長,長則氣滯,故為欲愈也。
以上二節,太陰中風症也。)
寸口脈弱而遲,弱者衛氣微;遲者[營](榮)中寒,[血寒則發熱。][營](榮)為血,血寒則發熱。衛為氣,氣微者心內飢,飢而虛滿,不能食也。
(寸口,太陰脈也。太陰行氣於三陰。弱為虛,遲為寒。衛氣者,胃家充實標悍之氣也。脾既虛弱,衛氣自微,脾統血,血為營,營中寒則脾弱胃強,胃強則實熱,故血寒則發熱也。氣微心內飢者,胃經標悍之氣不充,則火炎而心內飢也。胃既不充,則脾亦不運而虛滿,滿則脾虛不納而不能食矣。)
傷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轉氣下[趨]小腹者,此欲自利也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藏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
(太陰脾虛寒,則腹中時自痛,痛而轉氣下趨小腹,則清氣下行,當生飧泄,泄症寒熱不一,自利而不渴,則內無火病,症屬寒,寒則宜溫,溫之以四逆輩,補其真火也。)
趺陽脈大而緊者,當即下利,為難治。
(大為虛,緊為寒,合見於趺陽。趺陽者,胃之衝陽,主脾胃者也。太陰為濕土,脈大緊則土虛寒,故當下利。難治者,脈大則無火,濕土無火,生之所以難也。)
寸口脈浮(大),而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浮則無血,大則為寒,寒氣相搏,則為腸鳴。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則𩜺。
(寸口,太陰脈也。浮則無里,大則中空。中空無里,則氣餒血涸。氣即是火,氣餒則寒。下法本治陽盛之症,裡氣虛寒而下之,故為大逆也。下劑皆寒,寒搏於內,與真氣相薄,則為腸鳴。古法,陽盛水劫,陰盛火劫,寒搏腸鳴,飲以冷水,故曰反也。寒而飲水,其畏寒更甚。寒則陽不衛外,而汗大出,汗多亡陽,寒搏不解,故厥氣上逆,而發𩜺也。
以上四節,太陰傷寒症也。)
問曰:病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(霍亂)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白話文:
太陰病的主要症狀是腹脹滿悶、想吐、吃不下東西、容易拉肚子,而且拉肚子的情況很嚴重,有時肚子還會自己隱隱作痛。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一定會導致胸口下方出現痞塊或結塊的硬塊。
(太陰經的脈絡進入腹部,屬於脾臟並聯繫胃,向上穿過橫膈膜,夾著咽喉,是統管血液的臟器,屬性是濕土。生病時,濕土功能失調,所以會腹脹想吐。脾臟功能不好,就會造成胃部阻塞,所以吃不下東西。體內濕氣重,大便反而排得很快,所以容易拉肚子。土氣鬱積不暢通,所以肚子會時不時地痛。如果用瀉下藥治療,就會損傷胸中的陽氣,導致陽氣虛弱,血液運行不暢,所以在胸口下方產生痞塊或硬塊。這是太陰經的疾病,是太陰篇的總綱。)
如果太陰病患者的脈象浮在表面,可以發汗治療,適合用桂枝湯。
(脈浮是風邪入侵的表現,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桂枝湯可以疏通肌肉,而脾主肌肉,因此用桂枝可以發散太陰經中的風邪。)
太陰病如果受到風邪侵襲,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,脈象呈現微弱或隱澀且較長的現象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
(脾臟主管四肢,脾血無法順利運行到四肢,所以會感到煩躁疼痛。中風的脈象本來是陽脈浮在表面,陰脈較弱。如果浮脈變得微弱,表示風邪已經消退;弱脈變得澀滯,表示陰血更加虧損。但是,微澀之中帶有長脈,長脈表示氣滯,所以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。以上兩節講述的是太陰中風的症狀。)
寸口脈象微弱且遲緩,微弱表示衛氣不足,遲緩表示營血中有寒。營血為血,血受寒就會發熱。衛氣是氣,氣虛弱就會感到心裡飢餓,飢餓導致腹部虛滿,無法進食。
(寸口是太陰經的脈象。太陰經在三陰經中運行。微弱表示虛,遲緩表示寒。衛氣是胃氣充實的剛健之氣。脾臟虛弱,衛氣自然也會虛弱。脾臟統管血液,血為營血。營血受寒,表示脾臟虛弱而胃氣較強,胃氣強則容易有實熱,所以血受寒會發熱。氣虛心裡飢餓,是因為胃經的剛健之氣不足,導致火氣上炎而感到飢餓。胃氣不足,脾臟功能也會失調,導致腹部虛滿,虛滿則脾臟無法接納食物而不能進食。)
傷寒四五天後,如果腹部疼痛,而且氣往下移動到小腹,這表示即將開始腹瀉。如果腹瀉時不感到口渴,這屬於太陰病,因為體內有寒氣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適合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
(太陰脾臟虛寒,所以腹部會時常隱隱作痛。疼痛時,氣向下移到小腹,表示清氣下行,即將出現腹瀉。腹瀉的寒熱表現不一,腹瀉但不感到口渴,表示體內沒有火熱的病症,屬於寒症,寒症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來補充體內的真火。)
如果趺陽脈象大而緊,表示即將腹瀉,屬於難治之症。
(脈象大表示虛,緊表示寒,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在趺陽部位。趺陽是胃的衝要部位,主管脾胃功能。太陰經的屬性是濕土,脈象大而緊表示土氣虛寒,所以即將腹瀉。難治的原因是,脈象大表示體內沒有火氣,濕土沒有火的溫煦,所以恢復比較困難。)
寸口的脈象浮在表面(且較大)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這是大錯特錯的。脈浮表示體內沒有實邪,脈大表示體內虛寒。寒氣互相搏擊,就會導致腸鳴。醫生不了解情況,反而讓病人喝冷水,導致大量出汗。水遇到寒氣,寒氣會互相搏擊,病人就會昏厥。
(寸口是太陰經的脈象。脈浮表示體內沒有實邪,脈大表示體內空虛。體內空虛沒有實邪,表示氣血虛弱。氣就是火,氣虛就會感到寒冷。瀉下藥物本來是用來治療陽盛的症狀,而如果體內虛寒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是大錯特錯。瀉下藥物屬性都偏寒,寒氣進入體內,與正氣相搏擊,就會產生腸鳴。古代的治療方法,陽盛可以用水來減退,陰盛可以用火來減退。寒氣搏擊腸道產生腸鳴,反而讓病人喝冷水,就是錯誤的。寒邪已經存在,再喝冷水,會使畏寒更加嚴重。寒邪導致陽氣無法守衛體表,導致大量出汗。汗出過多會使陽氣耗散,寒氣無法消解,所以氣逆上行,導致昏厥。以上四節講述的是太陰傷寒的症狀。)
問:病人發燒頭痛,身體疼痛怕冷,又吐又拉,這屬於什麼病?回答:這叫做霍亂。(霍亂)會自己吐瀉,腹瀉停止後,又會再次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