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少陽經全篇

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頭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漿不[入](下),其人心煩。

(風雖為陽,然太少並病,則有少陽之禁而不可下矣。如誤下之,則陽邪陷結於心下,而成結胸硬痛矣。風屬木而主飧泄,故下利不止。木邪剋土,故水漿不入。木病授氣於心,故心煩也。

以上三節,太少並病中風也。)

問曰:傷寒三日,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涼和者,何也?答曰:此為解也,解以夜半。脈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。脈數而解者,必能食也。脈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。

(此節,總論三陽病風熱,欲解之脈症也。風熱為陽,三日傳遍三陽。脈浮為風,浮數為熱,微則邪氣已衰,故身涼和而欲解也。解以夜半,陽症遇陰而和也。若脈但浮,則屬風症,濈然汗出,微似有汗而解也。若脈但數,則屬熱病,陽邪殺穀,故病解即能食也。脈但微者,正氣弱也。衛陽不能固表,故解而必大汗也。)

白話文:

少陽經全篇

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時,患者會感到心窩處硬結、頭頸僵硬且頭暈目眩,此時應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、肝俞穴治療,切忌使用瀉下法。若太陽與少陽並病時誤用瀉下法,會導致結胸症狀,心窩硬痛、腹瀉不止、無法進食飲水,且患者心煩不安。

(風邪雖屬陽性,但太陽與少陽並病時,須遵循少陽病的治療禁忌,不可使用瀉下法。若誤用瀉下,陽邪會內陷結聚於心窩,形成結胸硬痛。風屬木性,易引發腹瀉,因此下利不止;木邪克制脾胃,故無法飲食;木氣病變擾亂心神,因此心煩。

以上三節,論述太陽與少陽並病時的中風症狀。)

問:傷寒第三日,脈象浮數而微,患者身體涼爽舒適,這是為何?
答:此為病邪將解的徵兆,病癒時間多在半夜。脈浮而病解者,會微微出汗;脈數而病解者,食慾會恢復;脈微而病解者,則會大量出汗。

(此節總論三陽病中風熱之邪將解的脈象與症狀。風熱屬陽邪,三日內傳遍三陽經。脈浮主風,浮數主熱,微脈表示邪氣已衰,故身體涼爽而病將解。病癒在半夜,因陽症遇陰氣而調和。若脈僅浮,屬風邪為病,會微微汗出而解;若脈僅數,屬熱病,陽邪消散後能進食;若脈僅微,則正氣虛弱,衛陽不固,病解時必會大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