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少陽經全篇

(陽明主水穀,少陽主風木,木主沁泄,故二經合病,下利可必也。陽明脈大,少陽脈弦。不負,謂大而不弦,無相勝負,而相得也。失者,得之反也。負者,謂弦而不大,木剋土,土受木賊也。若不弦大,下利而脈滑數,數主熱,滑主食,此係宿食也。大承氣湯,以去宿食,通因通用也。

此節,陽明少陽合病,風熱宿食症也。)
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(太陽為寒水,少陽為風木,二經合病,水主利而風主泄,故自利也。黃芩湯,清熱平木也。若嘔者,兼濕也。濕勝則土淖,故嘔也。加半夏、生薑,去濕以止逆也。)

黃芩湯

黃芩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芍藥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

黃芩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芍藥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一兩半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夜一服。

(芍藥甘草,甲巳化土,為風溫下利主藥。大棗扶士,黃芩清熱,而利自止。至有嘔,則兼濕矣。加半夏以燥之,生薑以通之,而嘔自平也。

此節,太陽少陽合病,風溫濕症也。)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[脈]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
(三陽合病,則陽盛陰虛矣。脈浮主太陽,脈大主陽明,見於關上,關為脾肝胃,故為三陽合病也。浮大中空之診,中者,陰之守。陰虛神倦,故欲眠睡。膽主疏泄,目合則陽不衛外,故汗自出也。)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,[而]面垢,譫語遺尿。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

(三陽合病,則太陽、少陽、陽明俱病矣。胃病則腹滿譫語,膽病則面垢難以轉側,膀胱病則遺尿。三陽俱病,則陽不布,而陰不滋,故身重而口麻木也。發汗則胃更燥,故譫語甚。下之則傷元陽,故手足逆冷。孤陽上越,而額上生汗也。若未曾汗下而自汗出,則三陽燥熱甚矣。故以白虎湯清之。

以上二節,三陽合病夏暑症也。)
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,脈弦,五六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
(太陽之脈循頭目,少陽之脈循胸脅。太陽有風,則頭項強痛。風入少陽,則眩冒如結胸,而胸脅痞硬也。太陽主表,肺合皮毛,故太陽通於肺。膽則附於肝,刺之以瀉太、少之火也。中風陰虛,少陽少血,故不可發汗,少陽忌汗也。苟不刺而汗之,則少陽津液枯而脈弦,津枯胃亦燥而譫語也。

五六日譫語不止,五日一候,陰不復也。刺期門以瀉肝,肝火泄而膽滋矣。期門,見前少陽篇。肺俞,在背第三椎下兩傍;肝俞,在第九椎下兩傍。皆俠脊各去同身寸一寸五分。)

白話文:

少陽經全篇

陽明經主掌水穀消化,少陽經主掌風木之氣。風木之氣易導致滲洩,因此若陽明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,必然會出現腹瀉。陽明經脈象通常宏大,少陽經脈象則偏弦緊。若陽明脈宏大而不帶弦緊,表示兩經互不衝突,病情協調;反之,若少陽脈弦緊而陽明脈不宏大,則是木氣剋制土氣(脾胃受損)的表現。如果腹瀉時脈象並非弦大,而是滑數,滑脈代表宿食積滯,數脈代表熱象,此時應使用「大承氣湯」清除宿食,通瀉以治病根。(此段討論陽明與少陽合病的宿食風熱症。)

若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而腹瀉,可用「黃芩湯」治療;若伴有嘔吐,則改用「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」。
(太陽屬寒水,少陽屬風木,兩經合病時,寒水與風木協同作用,導致腹瀉。黃芩湯能清熱平抑風木;若嘔吐,則是濕氣過盛,使脾胃功能紊亂,故加半夏、生薑以祛濕止嘔。)

黃芩湯方
黃芩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、芍藥二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將四味藥加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,去渣後溫服一升,日間兩次、夜間一次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黃芩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、芍藥二兩、大棗十二枚、半夏半升、生薑一兩半。
將六味藥煮沸後取三升藥汁,去渣溫服一升,日間三次、夜間一次。
(芍藥與甘草配伍能調和脾胃,是治療風熱腹瀉的主藥;大棗補益脾胃,黃芩清熱,腹瀉自然停止。若兼有嘔吐,則加半夏燥濕、生薑散寒止嘔。此段討論太陽與少陽合病的風熱濕症。)

若太陽、少陽、陽明三經同時發病,脈象浮大且顯現於關部,患者嗜睡,閉眼時會盜汗。
(三陽合病時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浮脈屬太陽,大脈屬陽明,顯示於關部則涉及脾、肝、胃三臟。脈浮大而中空是陰虛之徵,膽氣疏洩失常,閉眼時衛外之力不足,故出汗。)

若三陽合病,症狀包括腹部脹滿、身體沈重、難以翻身、口舌麻木、面色晦暗、胡言亂語及遺尿。此時若誤用發汗法會加重譫語;誤用攻下法則導致額頭冒冷汗、手腳冰冷。若患者自發出汗,則以「白虎湯」清熱為主。
(三陽合病時,胃病引發腹脹譫語,膽病導致面垢與行動不便,膀胱失調則遺尿,整體陽氣不布、陰液枯竭,故身體沈重、口舌麻木。錯誤治療會使病情惡化,自汗出者需以白虎湯清解燥熱。此段討論三陽合病的夏季暑熱症。)

太陽與少陽併病時,可能出現頭頸僵痛、頭暈、胸悶如結胸感或心下痞硬,此時應針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不可發汗。若誤汗會導致譫語、脈弦,持續五日譫語不止者,需針刺期門穴洩肝火。
(太陽經脈影響頭頸,少陽經脈影響胸脅,風邪入侵會引發相應症狀。針刺肺俞、肝俞可瀉兩經邪火。中風者陰虛,少陽經血少,故禁發汗。誤治會耗損津液,需刺期門調肝膽。肺俞位於背部第三椎兩側,肝俞位於第九椎兩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