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少陽經全篇

上十一味,以水八升,煮取四升,內大黃,(切如棋子),更煮一二沸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(少陽亡陽譫語不可下,宜柴胡桂枝湯,和其營衛。今病八九日,內無燥結而下之,陽邪內陷,營血枯涸,因而驚煩身重,故本方仍以柴胡桂枝湯,去黃芩、芍藥、甘草,加龍骨、牡蠣、鉛丹、茯苓、大黃主之。蓋一身盡重,營血固(涸)弱,陽氣亦虛,故去黃芩;陽邪內陷於胸,故去芍藥、甘草,加龍骨入東方以鎮膽,加鉛丹入南方以定心,而驚煩自止。牡蠣咸以治滿,茯苓淡以利水,大黃滌胃以止譫語。

蓋陽邪內陷,不得不用大黃,然下后里虛,故大黃略煮一二沸,欲其氣味不全出也。)

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[症](證),下之[而](以)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(此)非其治也。潮熱者實也,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,[復](後)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

(十三日不解,已過經不解矣。過經不解,法當治以小柴胡。醫反以丸藥下之,陽邪內陷,以致胸脅滿。陽邪上逆,因而致嘔;嘔傷津液,因而胃燥,故日晡陽明旺時而潮熱也。本柴胡症者,病在少陽,本應用小柴胡(湯)症也。丸藥下之,下時不利,今反利者,必用辛溫丸藥,以治陽盛之症,遺熱於內,故初不利,今乃利也。應柴胡而用九,故曰非其治也。

潮熱為實者,胃實也。小柴胡解外,恐表邪內陷也。柴胡加芒硝湯,以滌胃之實邪也。)

柴胡加芒硝湯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半夏(半斤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芒硝(六兩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內硝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不解更服。

(既先用小柴胡以解外,何本方仍以小柴胡加芒硝也?蓋本柴胡症,誤用丸藥,因而成逆。芒硝寒咸,已足解丸藥熱邪,仍用小柴胡湯,症屬少陽,宜柴胡也。)
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[症](證)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[湯]。嘔不止,心[中](下)急,鬱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。

(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已傳少陽,具有柴胡症矣。觀下文柴胡症仍在一句可知也。病屬少陽,連次下之,下後四五日,共前已十六七日,柴胡症仍在,原用小柴胡湯,蓋過經-切症,法亦主以小柴胡也。若下後嘔不止,心下急,菀菀微煩者,因連次下之,陽邪入內,火炎上而嘔,火性急而煩也。陽邪內陷,故曰未解。大柴胡湯滌熱而愈也。

以上四節,少陽風熱之壞病也,救逆法也。)

附:三陽合病並病

陽明與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(者),(為)順也;負者,失也。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脈[數](滑)而[滑](數)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全篇

第一部分描述一種方劑的用法:取十一味藥材,加水煎煮,加入大黃再煮沸,去渣後溫服。文中提到,若少陽經病症(亡陽譫語)不宜下瀉,應使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。若病程八九天,無燥結而服用此方下瀉,則可能導致陽邪內陷,營血枯竭,出現驚煩、身重等症狀。因此,此方在柴胡桂枝湯的基礎上,去除了黃芩、芍藥、甘草,並加入龍骨、牡蠣、鉛丹、茯苓、大黃。 去除黃芩是因為全身沉重,營血不足,陽氣虛弱;去除芍藥、甘草是因為陽邪內陷於胸;加入龍骨鎮膽,鉛丹定心,以止驚煩;牡蠣治滿,茯苓利水,大黃滌胃以止譫語。大黃略煮,是為了保留部分藥性,避免里虛。

第二部分討論傷寒十三日未愈的病例:病人胸脅滿、嘔吐,午後發熱,略有腹瀉。這原本是柴胡證,但因之前用丸藥下瀉反而腹瀉,說明用藥不當。由於潮熱屬實證,應先服用小柴胡湯解表,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攻下。這段解釋了為何之前用丸藥下瀉反而加重病情,因為用辛溫丸藥治療陽盛,導致遺留熱邪於內,因此初時無效,後來反而腹瀉。潮熱為實證,代表胃實,小柴胡湯解表,防止表邪內陷,柴胡加芒硝湯則用來攻下胃中實邪。

第三部分介紹柴胡加芒硝湯的組成和用法。 並解釋了為何在先用小柴胡湯解表後,還要使用柴胡加芒硝湯。因為原本是柴胡證,卻誤用丸藥,導致病情逆轉。芒硝寒咸,能解丸藥的熱邪,而繼續使用小柴胡湯,是因為病情屬於少陽,需要柴胡。

第四部分討論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後,反覆下瀉數次,四五天后仍有柴胡證的病例。建議先服用小柴胡湯,若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微煩,說明病情未解,則需服用大柴胡湯攻下。這段闡述了太陽病轉入少陽,即使多次下瀉,柴胡證仍存在的原因,並說明了大柴胡湯的作用。 這四個部分都屬於少陽風熱的危重病例,是搶救逆證的治療方法。

最後附記三陽合病:陽明與少陽合病必下利,脈象正常為順利,反常為失利。脈滑數則有宿食,應服用大承氣湯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