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少陽經全篇
(五六日嘔而發熱,少陽風濕也。濕勝故嘔。少陽病,皆主柴胡湯,故曰柴胡症,不用柴胡,而用他藥,藥不對病也。柴胡症仍在,下後病不增變也,仍用柴胡湯。少陽症,總歸和解也。戰汗身熱而解,下后里虛也。病不增變,故雖下之,不為逆也。如嘔而發熱,他藥下之。
風邪內陷,以致心下滿而硬痛,蓋風為陽,陽邪因下,成結胸而硬痛也。用大陷胸湯,以瀉其陽邪。如嘔而發熱,他藥下之。濕邪內陷,因而心下滿。濕為陰,濕邪因下成痞,痞故滿而不痛也。既為結胸與痞,則已成壞病,故不可復與柴胡湯。治痞以半夏瀉心湯,燥其濕也。
此因逆以法治之也。)
半夏瀉心湯
半夏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甘草(炙,三兩),人參(三兩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半夏、乾薑,去濕散滿;人參、甘草,扶元培土;黃芩、黃連,清心涼肺,使清肅之令下行;大棗以和之。名曰瀉心湯者,瀉心以救肺,肺氣下輸,則濕行也。
此節,少陽風濕壞病救逆法也。)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
(風熱之症,汗下重施,病不解,而中氣已虛,陽邪內陷,故胸脅滿微結。蓋汗下後邪陷,結亦微也。陽邪傷氣化,故小便不利。小便不利,則心火無去路,故心煩而渴。不嘔,中焦無恙也。頭汗出,因小便不利,則水蓄膀胱,故經行之地,獨汗出也。往來寒熱,少陽本症,故曰未解也。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以散之。)
柴胡桂枝幹薑湯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三兩),桂枝(三兩),牡蠣(熬,三兩),[括](栝)蔞根(四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取三升,(溫服一升),日三服。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便愈。
(柴胡和解少陽,加桂枝以散風,花粉以治熱,牡蠣以解結,乾薑以散滿。初服微煩,風熱行也。復服汗出愈,風熱俱去也。)
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(風熱之症,至八九日,津液已枯,而內無燥結,誤投下劑,下後虛里,陽邪內陷,胸中大氣不布,因而煩滿身重,不可轉側。膽虛故驚,胃燥故譫語。大氣不布,氣化不行,故小便不利也。主以大柴胡龍骨牡蠣湯,養營益陽而安膽也。)
柴胡龍骨牡蠣湯
柴胡(四兩),半夏(二合),桂枝(一兩半),人參(一兩半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十二枚),龍骨(熬,一兩),牡蠣(熬,一兩半),鉛丹(水飛,一兩),茯苓(一兩半),大黃(二兩)
白話文:
少陽經全篇
少陽風濕病症
傷寒五六日,出現嘔吐且發熱,屬於少陽風濕症。濕氣過盛導致嘔吐。少陽病症通常以柴胡湯主治,因此稱為「柴胡症」;若不用柴胡湯而用其他藥物,便是用藥不當。若柴胡症仍在,即使誤用瀉下法,病情也未惡化,仍可使用柴胡湯。少陽病症的治療原則以和解為主。若出現戰慄出汗後退熱,是因誤下後裡虛所致。病情未惡化時,雖誤下亦不算逆治。
若嘔吐發熱卻誤用其他藥瀉下:
- 風邪內陷:若風邪入裡,導致心下脹滿硬痛(風屬陽邪,因誤下形成結胸而硬痛),用大陷胸湯瀉除陽邪。
- 濕邪內陷:若濕邪入裡,導致心下脹滿(濕屬陰邪,因誤下形成痞證,脹滿但不痛)。此時已形成結胸或痞證,屬「壞病」,不可再用柴胡湯。治痞證用半夏瀉心湯,以燥化濕邪。此為針對誤治的補救方法。
半夏瀉心湯
組成:半夏半升、乾薑三兩、炙甘草三兩、人參三兩、黃芩三兩、黃連一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用法:以水一斗煮沸取六升,去渣後再煮至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方解:半夏、乾薑祛濕散脹;人參、甘草補益脾胃;黃芩、黃連清心肺之熱,使氣機下行;大棗調和諸藥。名為「瀉心湯」是因瀉心火以救肺氣,肺氣通調則濕邪得化。此為少陽風濕壞病的救逆治法。
誤治後的少陽病症
1. 柴胡桂枝乾薑湯證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又誤用瀉下法,出現胸脅脹滿微結、小便不利、口渴但不嘔、僅頭部出汗、寒熱交替、心煩,表示病未解除,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主治。
- 病機:反復汗下後中氣虛弱,陽邪內陷導致胸脅微結;氣化受阻故小便不利;心火無出路則心煩口渴;水蓄膀胱故僅頭汗出;寒熱往來為少陽本症。
組成:柴胡半斤、黃芩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、乾薑三兩、桂枝三兩、牡蠣(熬)三兩、栝蔞根四兩。
用法: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,去渣後再煎至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。初服可能微煩,再服汗出即癒。
方解:柴胡和解少陽,桂枝散風邪,栝蔞根清熱,牡蠣散結,乾薑除脹。初服煩躁為藥力驅邪;汗出後邪氣盡退。
2.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
傷寒八九日誤下後,出現胸悶煩躁驚悸、小便不利、譫語、全身沈重難以轉側,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。
- 病機:誤下後陽邪內陷,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身重;膽虛則驚,胃熱則譫語;氣化失司致小便不利。
組成:柴胡四兩、半夏二合、桂枝一兩半、人參一兩半、生薑一兩半、大棗十二枚、龍骨(熬)一兩、牡蠣(熬)一兩半、鉛丹(水飛)一兩、茯苓一兩半、大黃二兩。
功效:補益陰陽、安神定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