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少陽經全篇

此節,婦人少陽傷寒也。)
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
(發熱而不惡寒,少陽溫暑熱病也。熱病汗出,津液愈枯,而胃燥,故心下痞硬也。燥熱甚,故上吐而下利。大柴胡湯,以和解少陽之燥熱也。)

大柴胡(湯)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三兩),大黃(二兩),枳實(四枚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熱病為陽。小柴胡湯,少陽本方。去人參、甘草者,以其益氣助陽也。加大黃、枳實者,以心下痞硬,燥結在內也。加白芍,養血茲(滋)陰也。名大柴胡者,以少陽症也。)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(溫暑熱病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故曰三日。熱病之脈洪滑,故脈小者,為欲已也。)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(熱病三日少陽,故曰三日三陽為盡。四日應當傳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故曰三陰當受邪。能食不嘔,精勝而熱邪退也。熱邪退,故三陰不受邪也。)

服柴胡(湯)已,渴者屬陽明[也],以法治之。

(服柴胡湯而反渴者,和解不愈,熱邪歸胃也,胃燥故渴。以法治之,以陽明白虎湯法,治其渴也。

以上四節,少陽熱病也。)

凡柴胡(湯)病[症](證)而下之,若柴胡[症](證)不能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

(柴胡症不罷,言雖不解,亦不他變也。故宜復用柴胡湯,再行和解。蒸蒸而振,作戰汗也。必如此而解者,以下后里虛也。

此節,總結少陽用小柴胡湯症也。)

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(木旺於寅卯辰,陽中之少陽也。少陽通乎春氣,乘旺而解也。)
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[痛](滿)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[症](證)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(脅下硬痛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即前中風症之原文也。尚未吐下,而脈沉緊,緊為寒,少陽風寒兩傷症也。與柴胡湯,病屬少陽,總歸和解法也。已經吐、下、汗、溫針,病不解而譫語,津液傷而胃燥也。胃既燥,則柴胡自不可服,故云柴胡症罷。犯何逆,以法治(之)。臨病之工,貴隨時斟酌,察脈辨症,另立救逆之法也。)

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[症](證)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[症](證)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(者),此為痞,柴胡湯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[少陽經全篇]

這部分是關於婦人少陽傷寒的論述。

傷寒發熱、出汗後仍未退燒,胃脘部脹硬不適,伴隨嘔吐、腹瀉的症狀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
(發熱但不畏寒,屬於少陽溫暑熱病。熱證出汗會使津液更虧損,導致胃燥熱,所以胃脘部脹硬。燥熱嚴重時,就會上吐下瀉。大柴胡湯的作用是調和少陽經的燥熱。)

大柴胡湯
柴胡(半斤)、黃芩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芍藥(三兩)、大黃(二兩)、枳實(四枚)

以上八味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的水,煮至剩六升,過濾藥渣,再煮沸濃縮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(熱病屬陽證,小柴胡湯是少陽病的基本方劑。此方去掉人參、甘草,是為了避免益氣助陽;加入大黃、枳實,是因胃脘脹硬、燥熱內結;加白芍則為滋養陰血。取名「大柴胡」,是因為這是治療少陽證的方劑。)

傷寒第三天,若少陽脈象變細弱,代表病勢將退。

(溫暑熱病,第一天在太陽經,第二天在陽明經,第三天在少陽經,因此稱為「三日」。熱病的脈象通常洪滑,若脈變小,表示病情將好轉。)

傷寒第三天,三陽經症狀已過,理論上應傳至三陰經。但患者反而食慾正常、沒有嘔吐,表示三陰經未受邪氣影響。

(熱病第三天在少陽經,所以說「三陽為盡」。第四天應傳至太陰經,第五天至少陰經,第六天至厥陰經,因此稱為「三陰當受邪」。患者能進食且不嘔,代表正氣勝過熱邪,熱邪退散,三陰經不會受邪。)

服用柴胡湯後,若出現口渴症狀,表示轉屬陽明經,應按相應的治法處理。

(服用柴胡湯後反而口渴,表示和解未能完全退熱,熱邪歸於胃。胃燥才會渴,此時應依照陽明病的治法,如使用白虎湯治口渴。)

以上四節是關於少陽熱病的論述。

若柴胡湯證誤用瀉下法,但柴胡證未解除,可再次給予柴胡湯。服用後會出現蒸熱振顫,接著發汗而病情緩解。

(所謂「柴胡證不罷」,是指症狀未完全解除,但也未惡化。因此應再次使用柴胡湯和解。蒸熱振顫是發汗前的戰汗現象,代表裡氣因瀉下而虛弱,需透過這種方式才能緩解。)

這部分總結了少陽病使用小柴胡湯的情況。

少陽病多在寅時到辰時(凌晨三點至九點)緩解。

(少陽屬木,而寅卯辰時是木氣旺盛的時段。少陽與春氣相通,因此在陽氣旺盛時病情易解。)

原本是太陽病未癒,轉入少陽經的症狀包括脅下脹硬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寒熱交替發作,若未經吐下等錯誤治療,且脈沈緊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若已誤用吐法、瀉下、發汗或溫針,導致譫語、柴胡證消失,則屬「壞病」。應詳察病因與症狀變化,再依情況治療。

(脅下脹硬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寒熱交替,即前文提到的少陽中風症狀。脈沈緊是風寒兩傷少陽的表現,仍可用柴胡湯和解。若誤治後出現譫語、胃燥,則不宜再用柴胡湯,需另外設法治療。)

傷寒五六天,出現嘔吐、發熱等柴胡湯證時,若誤用其他瀉下藥,但柴胡證仍在,仍可再服柴胡湯。即使已瀉下,也不算錯誤治法,但會先出現蒸熱振顫、後發汗而緩解。若胃脘部脹硬疼痛,稱為「結胸」,宜用大陷胸湯治療;若僅脹滿但不痛,屬「痞證」,不宜用柴胡湯,改服半夏瀉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