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少陽經全篇

此節,婦人少陽傷寒也。)
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
(發熱而不惡寒,少陽溫暑熱病也。熱病汗出,津液愈枯,而胃燥,故心下痞硬也。燥熱甚,故上吐而下利。大柴胡湯,以和解少陽之燥熱也。)

大柴胡(湯)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三兩),大黃(二兩),枳實(四枚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熱病為陽。小柴胡湯,少陽本方。去人參、甘草者,以其益氣助陽也。加大黃、枳實者,以心下痞硬,燥結在內也。加白芍,養血茲(滋)陰也。名大柴胡者,以少陽症也。)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(溫暑熱病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故曰三日。熱病之脈洪滑,故脈小者,為欲已也。)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(熱病三日少陽,故曰三日三陽為盡。四日應當傳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故曰三陰當受邪。能食不嘔,精勝而熱邪退也。熱邪退,故三陰不受邪也。)

服柴胡(湯)已,渴者屬陽明[也],以法治之。

(服柴胡湯而反渴者,和解不愈,熱邪歸胃也,胃燥故渴。以法治之,以陽明白虎湯法,治其渴也。

以上四節,少陽熱病也。)

凡柴胡(湯)病[症](證)而下之,若柴胡[症](證)不能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

(柴胡症不罷,言雖不解,亦不他變也。故宜復用柴胡湯,再行和解。蒸蒸而振,作戰汗也。必如此而解者,以下后里虛也。

此節,總結少陽用小柴胡湯症也。)

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(木旺於寅卯辰,陽中之少陽也。少陽通乎春氣,乘旺而解也。)
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[痛](滿)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[症](證)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(脅下硬痛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即前中風症之原文也。尚未吐下,而脈沉緊,緊為寒,少陽風寒兩傷症也。與柴胡湯,病屬少陽,總歸和解法也。已經吐、下、汗、溫針,病不解而譫語,津液傷而胃燥也。胃既燥,則柴胡自不可服,故云柴胡症罷。犯何逆,以法治(之)。臨病之工,貴隨時斟酌,察脈辨症,另立救逆之法也。)

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[症](證)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[症](證)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(者),此為痞,柴胡湯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全篇

婦人少陽傷寒,發熱、出汗卻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發熱但不惡寒,是少陽溫暑熱病。熱病出汗,津液耗竭,胃燥,所以心下痞硬;燥熱嚴重,所以嘔吐腹瀉。大柴胡湯用來調和少陽的燥熱。

大柴胡湯組成:柴胡半斤、黃芩三兩、半夏半升、生薑五兩、大棗十二枚、芍藥三兩、大黃二兩、枳實四枚。 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六升,去渣,再煎一次。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小柴胡湯是少陽的基礎方劑,大柴胡湯去掉了人參和甘草(因為它們益氣助陽),加入大黃和枳實(因為心下痞硬,燥熱內結),又加白芍養血滋陰。稱為大柴胡湯,是因為它治療少陽的病症。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弱,病情將要好轉。溫暑熱病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所以說三日。熱病脈象洪大滑利,脈弱則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

傷寒三日,三陽經病症將盡,三陰經將要受邪,但病人還能進食不嘔吐,這是因為三陰經未受邪氣侵犯。熱病三日在少陽,所以說三日三陽將盡。第四日傳太陰,第五日少陰,第六日厥陰,所以說三陰當受邪。能吃不吐,說明正氣充足,邪氣退卻,故三陰不受邪。

服用柴胡湯後仍然口渴,屬於陽明經症狀,應按陽明經的治療方法處理。服用柴胡湯後反而口渴,表示調和不徹底,熱邪歸於胃,胃燥則口渴。 應使用陽明白虎湯等方劑治療口渴。

以上四節,都是少陽熱病。

凡是柴胡湯治療的病症,即使服藥後仍未痊癒,病情沒有其他變化,仍可再次服用柴胡湯,會感到周身溫熱而振奮,然後發汗而解。這是因為下焦虛弱的緣故。

這一段總結少陽經使用小柴胡湯的病症。

少陽病將要痊癒的時候,是在寅時到辰時之間。寅卯辰屬木,是少陽的旺盛之時,少陽通於春氣,乘其旺盛而痊癒。

太陽病沒有治好,轉入少陽,出現脅下硬滿疼痛、乾嘔不能進食、寒熱往來,尚未嘔吐瀉下,脈沉緊,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已經嘔吐、瀉下、發汗、溫針治療,仍然神志不清,柴胡症狀已消失,這是病情惡化,要根據具體情況,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。脅下硬痛,乾嘔不能進食,寒熱往來,即中風症狀。尚未嘔吐瀉下,脈沉緊,緊為寒,是少陽風寒兩傷。用柴胡湯,是因為病在少陽,總體上是調和解表。已經嘔吐、瀉下、發汗、溫針,病情仍未好轉,神志不清,是津液耗傷,胃燥。胃燥就不能服用柴胡湯,所以說柴胡證罷。要根據具體情況,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。臨症治療,貴在隨時權衡,察脈辨症,另立救逆之法。

傷寒五六日,嘔吐發熱,柴胡湯證俱全,卻用其他藥物瀉下,柴胡症狀仍在,再次服用柴胡湯。即使已經瀉下,也不算逆治,一定會感到周身溫熱而振奮,然後發汗而解。如果心下滿悶而硬痛,這是結胸,大陷胸湯主治。如果只是滿悶不痛,這是痞證,柴胡湯不適用,宜用半夏瀉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