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少陽經全篇
同一熱入血室也,何有少陽陽明之殊?蓋男子下血無常,女子經行有定,一由於熱,熱歸陽明;一由於風,風歸少陽,以類而分也。
以上三節,婦人少陽中風,熱入血室也。)
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,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[症](證)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[表](外)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(陽微結者,陽衰邪結於半表半里也。結則上下不通,故津液壅上,而汗出於頭;津不通下,而便燥於內。結則陽不和於陰,故心下滿而不食,脈細而沉緊。陰不和於陽,故惡寒而手足冷也。汗出惡寒,表症也。便硬滿而不食,里症也。表裡俱病,故為陽衰邪結少陽之症也。
汗出雖陽微,而非無陽之症。如純陰無陽,則結在裡而外無症。今症半在表半在裡,即知非無陽,而屬一陽之少陽經症矣。脈雖沉緊,因屬寒邪,而非純陰結少陰症也。陰結,屬少陰者,少陰,陰之樞也。蓋陰主內而無汗,今有汗,故知非少陰也。症屬半表半裡,雖系寒邪,亦可用小柴胡和其樞也。
服藥後仍不精明者,結屎未去,胃陽未知也。屎去則胃陽和,必寒散而愈矣。)
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[未](已)解也。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;(脈)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
(太陽病,已十日之久,脈浮細而嗜臥,外無他症,此係病後陰虛神倦,表解欲愈之形也。若脈浮細而嗜臥,兼胸脅滿痛,[胸脅,乃少陽經行之地。]則邪入少陽,少陽少血,神昏而嗜臥也。宜以小柴胡湯和解之。若嗜臥而脈但浮,浮乃表解,病症仍在太陽,太陽虛寒甚而嗜臥也,仍用麻黃湯,以散其寒也。
以上二節,少陽傷寒症也。)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(了)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(者),(此為)熱入血室[故也]。[毋](無)犯胃氣,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(寒為陰邪。發熱者,太陽表氣蒸熱也。經水適來,血去之後,而血室空虛,標熱入內,因而胃燥。暮者,申酉戌時也。申酉戌為陽明旺時,陽明屬胃,故至暮則胃燥,如見鬼而妄言。然陰症屬陰寒標氣之熱,熱邪甚輕,故除陽明王(旺)時,即當晝日正陽之候,胃經不燥,仍明瞭而不妄言也。毋,禁止之詞。
犯胃氣,以下而言;及上二焦,以汗吐而言,禁人勿以譫語妄投藥劑也。必,定然之詞。必自愈者,蓋以陰寒之症,而現燥熱之病,胃燥熱,則寒邪必解自愈也。婦人傷寒,亦在少陽例中者,以血室同歸於膽也。
白話文:
【少陽經全篇】
同為熱邪侵入血室,為何有少陽與陽明的區別?原因是:男子下血(如便血)無固定週期,而女子月經有規律,前者因熱邪直接歸屬陽明,後者因風邪(伴隨熱邪)歸屬少陽,這是根據病機類別而分的。
(上述三節論述婦人少陽中風導致熱入血室的情況。)
傷寒病程五、六日後,出現頭部出汗、輕微怕冷、四肢冰冷、心窩脹滿、不想進食、大便乾硬、脈搏細弱等症狀,這稱為「陽微結」,表示病邪同時存在於表與裡。脈沈表示病邪在裡,頭汗則是陽氣微弱所致;若是純陰結(少陰病),就不會有外證(表症),而是完全入裡。此症是半表半裡的狀態,即使脈象沈緊,也非少陰病,因為少陰病不應有汗,現有頭汗故排除少陰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若服藥後仍未康復,需等大便通暢後病邪自解。
(「陽微結」是陽氣不足,邪氣結於半表半裡。氣機阻塞導致津液上壅而頭汗,下行不暢而便秘。陽氣不協調陰氣,故心窩脹滿、食慾不振、脈細沈緊;陰氣不協調陽氣,故怕冷四肢冰冷。頭汗怕冷為表症,便秘脹滿為裡症,表裡同病屬少陽陽微結。
頭汗雖因陽微,但非無陽;若純陰無陽,則病邪全在裡而無表症。現症狀半表半裡,可知屬少陽。脈雖沈緊屬寒邪,但因有汗非少陰病。少陰為陰樞,陰病應無汗,現有汗故非少陰。病在半表半裡,即使寒邪亦可用小柴胡湯調和樞機。
服藥後未癒是因大便未通,胃陽未和,待大便通暢則寒邪自散。)
太陽病超過十日,脈浮細且嗜睡,若無其他症狀,是表邪將解的徵兆;若兼胸脅脹痛,屬邪入少陽,少陽氣血少故嗜睡,宜小柴胡湯。若僅脈浮,則病仍在太陽,屬虛寒嗜睡,仍用麻黃湯發汗散寒。
(上述二節論述少陽傷寒的表現。)
婦人傷寒發燒時逢月經來潮,白天清醒但入夜譫語、幻視如見鬼,此為熱入血室。切勿傷害胃氣及上中二焦(避免攻下或汗吐),待其自愈。
(寒為陰邪,發熱是因太陽表氣鬱熱。經期血室空虛,熱邪乘虛內入導致胃燥。傍晚(陽明主時)胃燥加重故譫語,白天正氣盛則神志清醒。此症屬陰寒背景的輕微熱象,因熱邪不重,故僅在陽明旺時發作。禁止誤用攻下或汗吐法,以免損傷胃氣與上焦。熱入血室會隨寒邪消散自愈。婦人傷寒歸屬少陽,因血室與膽經相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