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少陽經全篇

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加[白芍](芍藥)三兩。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加牡蠣四兩。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加茯苓四兩。若不渴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加桂枝三兩,溫覆[取]微汗愈。若咳者,去人參、[加]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半升、乾薑二兩。

(少陽經行半表半裡。風傳少陽,則入並於陰,則寒;出並於陽,則熱。一出一入,故寒熱往來也。少陽經下胸貫膈絡脅,風邪湊之,故胸脅苦滿。少陽之氣,東方生生之氣,邪湊則生氣不揚;且膽為清淨之官,故默默也。少陽之氣不升,則胃氣不發,故不欲飲食。少陽貫心,風為陽邪,邪入心,故心煩。

風性上行,故嘔,嘔則風木之氣條暢,故喜之。此少陽中風本症。其或之云云者,隨所兼之邪而見也。小柴胡湯,柴胡解表,黃芩解里,人參扶元,甘草和中,半夏溫內,總以守其關樞,使邪無內向也。如煩而不嘔,風兼熱也;在胸,邪在陽位也。人參扶陽,半夏溫燥,故去之,加括(栝)蔞實以清心包絡。

渴者,肺津液苦也。去半夏之燥,加花粉,增人參以潤之。腹中痛,脾血少也。去黃芩之苦燥,加白芍以收脾氣。脅下痞硬,風兼濕也。去大棗之甘潤,加牡蠣以耎堅。心下悸,小便不利,膀胱水氣乘心也。去黃芩之陰寒,加茯苓以伐水。不渴,外有微熱,邪在表而不在內也。

去人參之內補,加桂枝以解表。咳者,陰火乘肺也。去人參薑棗之溫補,加北(五)味、乾薑以斂之。)

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[肢](支)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[症](證)未去者,柴胡[加]桂枝湯主之。

(以上二三日、三四日、四五日、五六日、六七日,邪傳遲速之日期也。發熱,惡風寒,中風本症也。肢節,四肢關節也。煩疼,風邪乘之,血不濡也。嘔者,風邪上逆也。支結,(撐)於心下也,風性強直也。外症,即發熱惡寒未去也。柴胡以入少陽,加桂枝以解風邪也。)

柴胡[加]桂枝湯

桂枝(一兩半),黃芩(一兩半),人參(一兩半),甘草(炙,一兩),半夏(二合半),芍藥(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,生薑(一兩半),柴胡(四兩)

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服。

(少陽宜小柴胡,一定不易者也。以煩疼支結甚而惡寒微,已見血少之徵,不勝重亡津液,故加桂枝。雖曰中風,本方實建中之胚胎,養血之神劑也。)
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[氣](去)入陰故也。

(六七日,當陰陽極而來復之時,如不復,則入陰分矣。無大熱,熱入內也。熱邪入陰,故躁煩。煩出於心,躁出於腎也。少陽乃陰陽之界,風為陽邪,風邪入陰經,故曰陽氣入陰也。)

白話文:

少陽經全篇

若腹部疼痛,去掉黃芩,加入白芍藥三兩。若脅下腫硬,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四兩。若心下悸動,小便不利,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四兩。若不渴但有微熱,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三兩,溫暖覆蓋,微微出汗後即可痊癒。若咳嗽,去掉人參,加入大棗、生薑,再加五味子半升、乾薑二兩。

少陽經的病症兼顧表裡。風邪侵入少陽經,若同時侵入陰經,則表現為寒症;若同時侵入陽經,則表現為熱症。一出一入,所以寒熱往來交替出現。少陽經經過胸部,貫穿膈膜,絡於脅肋,風邪聚集於此,所以胸脅部感到滿悶。少陽之氣是東方生生之氣,邪氣入侵則生機不暢;而且膽是清淨的器官,所以患者會沉默寡言。少陽之氣不升,則胃氣不旺,所以不想吃東西。少陽經貫通心臟,風邪是陽邪,邪氣入侵心臟,所以心煩。

風邪的特性是向上走,所以會嘔吐,嘔吐後風木之氣流通,所以患者反而感到舒服。這是少陽經中風的本症。其他症狀則根據兼雜的邪氣而有所不同。小柴胡湯中,柴胡解表,黃芩解裡,人參扶助元氣,甘草調和中焦,半夏溫暖內臟,總體來說是守護關竅,防止邪氣內侵。如果心煩但沒有嘔吐,是風邪兼夾熱邪;若症狀在胸部,邪氣在陽位。因此去掉人參和半夏,加入栝蔞實來清泄心包絡。

口渴是因為肺部津液不足。去掉半夏的燥性,加入花粉,增加人參來滋潤。腹部疼痛,是因為脾臟血液不足。去掉黃芩的苦燥,加入白芍以收斂脾氣。脅下腫硬,是因為風邪兼夾濕邪。去掉大棗的甘潤,加入牡蠣以軟化堅硬。心下悸動,小便不利,是因為膀胱的水氣上犯心臟。去掉黃芩的陰寒,加入茯苓以利水。不渴但有微熱,邪氣在表不在裡。

去掉人參的內補作用,加入桂枝以解表。咳嗽,是因為陰火上犯肺部。去掉人參、薑、棗的溫補作用,加入五味子、乾薑以斂肺止咳。

傷寒病發六七天,發熱,輕微惡寒,四肢關節煩痛,輕微嘔吐,心下痞塞,外證尚未消失,可以使用柴胡加桂枝湯。

(以上二三日、三四日、四五日、五六日、六七日,是指邪氣傳播快慢的不同時間。發熱,惡風寒,是中風的本症。肢節,指四肢關節。煩痛,是風邪侵襲,血液不能濡養所致。嘔吐,是風邪上逆。支結,指氣血阻塞於心下,是風邪直衝的表現。外證,指發熱惡寒等症狀尚未消失。)

柴胡加桂枝湯

桂枝(一兩半)、黃芩(一兩半)、人參(一兩半)、炙甘草(一兩)、半夏(二合半)、白芍(一兩半)、大棗(六枚)、生薑(一兩半)、柴胡(四兩)

以上九味藥,用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去渣,分溫服。

(少陽病宜用小柴胡湯,但若病情嚴重不易控制,則需使用此方。因為煩痛、痞塞嚴重,而惡寒輕微,已經出現氣血不足的徵象,若不加強治療,恐耗傷津液,所以加入桂枝。雖然稱為中風,但本方實際上是建中益氣、養血的良方。)

傷寒病發六七天,沒有高燒,病人煩躁不安,這是陽氣入陰的表現。

(六七天,是陰陽轉換的關鍵時期,如果不能恢復,則陽氣會進入陰分。無大熱,是指熱邪入裡。熱邪入陰,所以煩躁不安。煩躁來自於心,不安來自於腎。少陽是陰陽的交界處,風邪是陽邪,風邪侵入陰經,所以稱為陽氣入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