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少陽經全篇

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
(少陽膽為風木之經,木動生火,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,故口苦。少陽經上挾咽,故咽乾。少陽木生火而主風,風旋則目眩也。此乃少陽經病,亦一篇之總綱也。)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[煩](驚)。

(少陽之脈,從耳後,如耳(腦)中,出耳前。其支者,下胸中,合肝應木(目)。其經本少血。風為陽而主氣,血少氣寒(塞),故耳無聞。風熱陽亢,故目赤而煩滿也。少陽不出不入,故禁吐下,吐下則重亡津液。木苦火焚,故心神怔忡而恐煩也。)

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。胃和則愈;胃不和,[則]煩而悸。

(外感六淫之邪,皆名傷寒。脈弦細者,則少血;弦則為風,中風症也。風為陽邪,故頭痛發熱。少陽少血主風,故脈弦細。曰屬少陽,以少陽脈弦也。汗乃血化,血少所以忌汗也。汗之則血涸,胃燥則譫語,譫語所以曰屬胃,胃和則燥退而愈。胃不和,則中焦營血不化,故主血之心,木火交熾,煩而恐悸也。)

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[者],先用小建中湯;不差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
(寸為陽,澀者,陽氣有餘也。尺為陰,弦者,陰血少也。血少氣滯也,故腹中急痛。小建中湯,益血而緩急也。不差,則病原非血少,蓋因膽氣欲升不能升,鬱於下而尺脈弦也,故用小柴胡以達之。)

小建中湯

桂枝(三兩),芍藥(六兩,酒洗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膠飴(一升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內飴,更上微火消烊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中者,陽之守也。建中者,建立中之陰而為陽之守也。蓋脾為陰氣之原,甘草、白芍,甲巳以化血,桂枝辛以潤之,飴糖甘以和之,薑棗以和陰陽,氣和血盈而中陰建立矣。)

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[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]

(傷寒二三日,猶言外感病二三日也,心中悸而煩者,邪入少陽,少陽經貫心;風為陽邪,心血少,不能制陽邪而悸煩也。小建中湯,解陽邪以益血也。嘔家,平素有嘔症、濕勝之人也。建中味甘,甘能引濕,雖有悸煩,亦必因濕,不可用建中也。)

傷寒四五日,身熱惡風,[頭](頸)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(身熱惡風,頭項強,中風本症也。脅下滿,少陽循脅,邪入少陽也。少陽有風,風為陽邪,則陽甚陰弱。手足,諸陽之本,故溫。陰弱津竭,故渴。小柴胡,以解少陽之風也。)
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(痛),或心下悸,或脅下痞硬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括(栝)蔞實一枚。若渴[者],去半夏加人參,合前成四兩半,括(栝)蔞根四兩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全篇

少陽經的病證,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

(少陽膽經屬風木之經,木氣動則生火,火性炎上,炎上則產生苦味,因此口苦。少陽經上行挾咽喉,所以咽喉乾燥。少陽木生火而主風,風氣旋動則頭暈目眩。這是少陽經的病證,也是本篇的總綱。)

少陽經受風邪侵襲,會出現兩耳聽力減退、眼睛發紅、胸中脹滿而煩躁的症狀,此時不可用催吐或瀉下的治法,否則會導致心悸與驚恐。

(少陽經的脈絡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出於耳前。其分支下行至胸中,與肝相應而屬木(開竅於目)。少陽經本身氣血較少。風為陽邪而主氣,血少氣滯,因此聽力減退。風熱陽氣亢盛,所以眼睛發紅且煩悶脹滿。少陽經的病證介於表裡之間,不宜用吐下法,否則會嚴重耗損津液。木氣受火焚,心神不安而驚恐煩躁。)

外感傷寒,脈象弦細,頭痛發熱的,屬於少陽經病證。少陽病不可發汗,發汗會導致譫語,這是因為傷及胃氣。胃氣調和則病癒;胃氣不和,則會煩躁心悸。

(外感六淫邪氣,皆稱為傷寒。脈弦細表示血少;弦脈主風,是中風的表現。風為陽邪,所以頭痛發熱。少陽經血少主風,因此脈弦細。歸屬少陽經,是因為少陽脈弦。汗由血化生,血少故忌發汗。發汗會使血枯,胃燥則譫語,譫語是因胃氣受損,胃氣調和則燥熱消退而病癒。胃氣不和,中焦營血不化,心主血,木火交熾,因此煩躁心悸。)

外感傷寒,寸脈澀,尺脈弦,按理會出現腹中急痛,應先服用小建中湯;若未改善,再以小柴胡湯主治。

(寸脈屬陽,澀表示陽氣有餘。尺脈屬陰,弦表示陰血不足。血少氣滯,因此腹中急痛。小建中湯能補血緩急。若未改善,則病因並非單純血少,而是膽氣欲升不能升,鬱滯於下而尺脈弦,因此用小柴胡湯疏達膽氣。)

小建中湯
桂枝(三兩),芍藥(六兩,酒洗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膠飴(一升)

以上六味藥,以七升水煮取三升,去藥渣,加入飴糖,再以小火煮至溶解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(「中」指陽氣的根基。「建中」即建立中焦陰血,以固護陽氣。脾為陰氣之源,甘草、白芍屬土,能化生陰血;桂枝辛潤,飴糖甘和,薑棗調和陰陽,氣血充盈則中焦陰血得以建立。)

外感病二三日,出現心悸煩躁的,以小建中湯主治。但平素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可用建中湯,因其味甘易助濕。

(外感病二三日,指發病初期。心悸煩躁是因邪入少陽,少陽經貫心;風為陽邪,心血不足,無法制約陽邪而心悸煩躁。小建中湯能祛陽邪而補血。嘔家指平素嘔吐或濕盛之人,建中湯味甘助濕,即使有悸煩症狀,也因濕邪所致,不宜使用。)

外感病四五日,身熱惡風,頸項強硬,脅下脹滿,手足溫暖而口渴的,以小柴胡湯主治。

(身熱惡風、頸項強硬是中風的基本症狀。脅下脹滿是因邪入少陽經,少陽經循行於脅部。少陽有風邪,風為陽邪,陽盛陰弱。手足為諸陽之本,故溫暖。陰弱津液不足,故口渴。小柴胡湯能疏解少陽風邪。)

外感病五六日,中風症狀,寒熱交替,胸脅脹滿,沈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躁但不嘔吐,或口渴,或腹痛,或心下悸動,或脅下痞硬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嗽的,皆以小柴胡湯主治。

若胸中煩躁但不嘔吐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
若口渴,去半夏,加人參至四兩半,栝蔞根四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