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陽明經全篇
二陽並病,太陽[症](證)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漿漿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(二陽並病,太陽症罷,則邪歸陽明。陽明王(旺)於日晡,故日晡潮熱。脾主四肢,胃火逼脾陰,越出四肢,故手足有汗。脾陰涸則胃燥,故大便難而譫語。胃熱則寒解風存。風為陽邪,故宜下之以大承氣湯,去其胃燥也。
以上二節,太陽陽明風寒並病也。)
白話文:
陽明經全篇:
當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發病,太陽症狀消失後,只出現潮熱、手足不斷出汗、大便困難且說胡話的情況,此時用瀉下法治療即可痊癒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(太陽與陽明並病,太陽症狀消退後,病邪歸於陽明。陽明經在傍晚時最旺盛,所以傍晚會出現潮熱。脾主管四肢,胃火逼迫脾陰外洩,因而手足出汗。脾陰枯竭則胃燥,因此大便困難並說胡話。胃熱會使寒邪消散而風邪留存。風是陽邪,所以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,以消除胃燥。)
(以上兩節,是太陽與陽明經風寒並病的論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