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7)

1. 陽明經全篇

二陽並病,太陽[症](證)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漿漿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
(二陽並病,太陽症罷,則邪歸陽明。陽明王(旺)於日晡,故日晡潮熱。脾主四肢,胃火逼脾陰,越出四肢,故手足有汗。脾陰涸則胃燥,故大便難而譫語。胃熱則寒解風存。風為陽邪,故宜下之以大承氣湯,去其胃燥也。

以上二節,太陽陽明風寒並病也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全篇

兩種陽經同時生病,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,病人卻持續發潮熱,手腳出汗濕漉漉的,大便困難且說胡話,這種情況用瀉下方法治療就會痊癒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
(兩種陽經同時生病,太陽經的症狀消失,邪氣就轉移到陽明經。陽明經的盛旺時間在午后,所以午后會發潮熱。脾臟主管四肢,胃火逼迫脾臟的陰氣,陰氣外泄到四肢,所以手腳會出汗。脾臟的陰氣耗竭,就會導致胃燥熱,所以大便困難且說胡話。胃部有熱氣,寒邪則會消退而風邪卻留存。風邪是陽邪,所以應該用瀉下方法,服用大承氣湯,去除胃部的燥熱。

以上兩段文字,描述的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有風寒邪氣的病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