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陽明經全篇
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痛者,不可下,宜麻黃湯[主之]。
(胸乃陽明部分,喘乃太陽傷寒之本症,以喘不除,甚而至於胸滿,故曰合病。不可下,以無形寒邪在經,非府症有形燥熱也。用麻黃湯,從其來路驅之也。
以上二節,太陽陽明合病傷寒也。)
太陽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
(必者,定然之詞。自者,自然而然也。蓋太陽膀胱主水,陽明胃主谷,寒為陰,陰氣主下降,故太陽陽明合病,則水穀不分而下注,所以謂之必也。但用葛根湯,散經中之寒邪,而以不治治利者,麻黃疏利太陰,則水道通而濕去。葛根升提陽明,則真氣(勝)而寒解,寒濕消而利自止矣。)
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(嘔,大吐也。寒濕在上,故不下利,上湧而嘔也。葛根散寒濕,加半夏所以止嘔也。)
葛根加半夏湯
葛根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芍藥(二兩),桂枝(二兩),麻黃(三兩)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(寒濕在下,則下注;在上,則上逆。葛根湯,寒濕藥也。加半夏,下氣止嘔也。取微似汗,寒濕從皮毛解也。
以上二節,太陽陽明合病,寒濕症也。)
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[症](證)不能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,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[煩躁](躁煩)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[其]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澀故知也。
(並病者,一經先見,復顯一經,邪貫兩經也。蓋太陽初病,風寒兩傷,用藥發汗,汗出不透,因轉陽明。陽明經性燥熱,故自汗出而不惡寒也。病轉陽明,太陽仍不罷,所以為二陽並病也。太陽在表,表不可下,下之為逆也。宜小發汗者,因先已發過汗,汗不透,宜再小發汗也。
設病人面色甚紅,則為從未發汗之症。蓋風為陽,寒為陰,陰邪怫鬱陽邪在表,故面色甚紅也。此則非小汗所能治,當以藥解之熏之,令其大汗,以散其風寒,使陽邪透越。若已汗過,汗出不透,陽邪已經久少泄,而不可言陽氣怫鬱矣,且從未發汗之症。當汗不汗,陽邪不得越,其人必躁煩,如有痛處,在腹中,在四肢,按之不得,有無可奈何之狀。若已發汗,汗不透者,其人僅氣短促,不如從未汗者躁煩無可奈何也。
故再發汗則愈。何以知已汗而汗不透?蓋從未汗之風(寒)症,脈多浮緊,今脈見澀,澀為枯滯,故知發汗而汗不透也。)
白話文:
陽明經全篇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病人呼吸喘促且胸痛,不可服用瀉下藥物,應該服用麻黃湯。
(胸痛是陽明經病變的部位,呼吸喘促是太陽經傷寒的典型症狀,由於喘息不止,甚至胸悶,所以說是兩種經脈同時生病。不可服用瀉下藥物,是因為沒有寒邪在經絡中凝結,不是腑臟有明顯的燥熱。使用麻黃湯,是從邪氣入侵的途徑將其驅除。)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病人必定會自然腹瀉,應用葛根湯治療。
(「必定」是指一定會這樣。「自然」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。因為太陽經(膀胱經)主司水液,陽明經(胃經)主司谷物,寒邪屬陰,陰氣主下降,所以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水穀之氣不能區分而一起向下流動,因此說必定會腹瀉。而使用葛根湯,是為了散寒邪於經絡之中,用不治療腹瀉的方法來治療腹瀉,麻黃疏通太陰經,則水道暢通,濕邪去除。葛根升提陽明經的陽氣,則真氣旺盛,寒邪消除,寒濕消失,腹瀉自然停止。)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沒有腹瀉,但嘔吐,應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
(嘔吐,是指劇烈嘔吐。寒濕之邪在上焦,所以沒有腹瀉,而是向上逆而嘔吐。葛根散寒濕,加半夏可以止嘔。)
葛根加半夏湯配方:
葛根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芍藥(二兩),桂枝(二兩),麻黃(三兩)
將以上八味藥材,用一斗水煎煮,先煮葛根、麻黃,煮至減少二升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蓋被取微似汗。
(寒濕在下焦,則向下流注;在上焦,則向上逆。葛根湯是治療寒濕的藥方。加入半夏,可以降氣止嘔。取微似汗,是讓寒濕之邪從皮膚毛孔排出。)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太陽經最初發病時,用藥發汗,汗液先排出但未完全排出,於是轉變成陽明經病症,之後自然微微出汗,不惡寒。如果太陽經的病症不能痊癒,不可服用瀉下藥物,服用瀉下藥物是逆治,這種情況可以少量發汗。如果面色紅潤,是陽氣鬱結於表,應當用藥解表發汗。如果發汗不透,則不足以言表邪已解,陽氣鬱結不得透達,雖然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病人煩躁不安,不知道痛在何處,一會兒在腹部,一會兒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痛點,病人氣短只能坐著,這是因為發汗不透的緣故,再次發汗則會痊癒。怎麼知道發汗不透呢?從脈象澀滯就能知道了。
(同時生病是指一個經絡先發病,又顯現出另一個經絡的病症,邪氣貫穿兩個經絡。起初太陽經發病,風寒之邪同時侵犯,用藥發汗,汗液排出不透,於是轉變成陽明經病症。陽明經的特性是燥熱,所以會自汗而不惡寒。病症轉入陽明經,太陽經的病症仍然沒有痊癒,所以是兩種經絡同時生病。太陽經在表,表證不可服用瀉下藥物,服用瀉下藥物是逆治。應該少量發汗,是因為已經發過汗,汗液不透,應該再次少量發汗。
如果病人面色很紅,這是指從未發汗的病症。因為風屬陽,寒屬陰,陰邪鬱結陽邪於表,所以面色很紅。這不能用少量發汗來治療,應該用藥物解表發汗,使其大汗,以散發風寒,讓陽邪透達。如果已經發過汗,汗液排出不透,陽邪已經久久不能排出,就不能說陽氣鬱結了,而且這是從未發汗的病症。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陽邪不得透達,病人必然煩躁不安,好像有疼痛,在腹部,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,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樣子。如果已經發汗,汗液不透,病人只是氣短,不如從未發汗者煩躁不安、無可奈何。
所以再次發汗就會痊癒。怎麼知道已經發汗但汗液不透呢?因為從未發汗的風寒病症,脈象多是浮緊,現在脈象卻是澀滯,澀滯是指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知道是發汗但汗液不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