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陽明經全篇

諸虛者,不可下。下之則大渴,求水[易]者易愈,患水者劇。

(下以去實,故虛不可下。下之津液亡,故大渴。下法所以治陽症,求水者屬陽,故易愈;惡水者屬陰,故劇。)

脈數者不可下,下之必煩,利不止。

(脈數者,火盛也。下之則火邪內陷,乘心而煩,下奔而利不止也。)

動氣在右,不可下。下之則津液內竭,咽燥鼻乾,頭眩心悸也。

(動氣是肝邪,在右乘肺部也。肺乃津液化原,下傷肺,故津液竭。津液竭則胃燥,故咽燥鼻乾。胃脈絡咽結鼻也。肺傷則木橫,故眩。津竭則火熾,故悸也。)

動氣在左,不可下。下之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,雖有身熱,臥則必蜷。

(在左,肝部也。動氣所以動者,因胃家陽和之氣衰,而肝肆其邪也。下之則傷胃陽,故動氣更劇。肝性急,肝血不藏,故腹內拘急。肝邪乘土,故食不下。真陽之氣生於飲食,食不下則陽衰。陽直陰曲,雖有身熱症,而真陽衰,臥則欲蜷曲也。)

動氣在上,不可下,下之則掌握煩熱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
(在上,心部也。掌握煩熱者,手少陰心脈,抵掌後,入掌內,下傷陰,故煩熱也。身上浮冷者,下則火敗而土無氣也。汗泄水灌者,汗生於血,而主於心,心為火,火敗則液不斂,火劇則求救於水也。)

動氣在下,不可下,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也。

(在下,腎部也。下之則腎陽虛寒,故腹脹滿。陽虛肝橫,肝風迅速,故卒起頭眩。土寒食不化,故下利清穀。寒氣生濁,濁氣填心,故心下痞也。蓋心腎相交之府,腎司二便也。

以上八節,陽明不可下症也。)

陽明病,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

(申酉戌三時,陽明王(旺)時也。正氣得其王時,則邪不能勝,故退而自解也。)

附:二陽合病並病
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
(合病者,兩經之症齊見也。太陽之脈,下頸夾脊;太陽之筋,挾脊上項。陽明之脈,下人迎;陽明之筋,上頸,上合於太陽。𠘧𠘧頸項強,俯仰不能自如也。汗出惡風,中風本症也。二陽合病,故用兩經表藥以主之。)

桂枝加葛根湯

葛根(四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桂枝(三兩)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歠粥,余如桂枝法。

(桂枝湯,太陽中風主方也。加葛根,陽明合病也。不須歠粥,有葛根無借乎粥也。

此節乃太陽陽明合病中風也。)
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[者],葛根湯主之。

(無汗惡風,則為寒症。葛根湯,則桂枝葛根湯加麻黃也。麻黃所以治寒邪也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全篇

虛弱的人,不能瀉下。瀉下則會非常口渴,想喝水的人容易痊癒,厭惡喝水的人病情會加重。

脈象數而快的,不能瀉下。瀉下必定會煩躁不安,腹瀉不止。

氣機逆亂位於右側,不能瀉下。瀉下則體內津液耗竭,咽喉乾燥、鼻乾、頭暈心悸。

氣機逆亂位於左側,不能瀉下。瀉下則腹部拘緊疼痛,吃不下東西,氣機逆亂更加劇烈,即使有發熱,躺下時也必定蜷縮著。

氣機逆亂位於上焦,不能瀉下。瀉下則手掌煩熱,全身浮腫冰冷,自汗淋漓,想要用水灌注身體。

氣機逆亂位於下焦,不能瀉下。瀉下則腹部脹滿,突然頭暈,吃東西則下瀉清稀的穀物,心下痞悶。

陽明病,將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到戌時(下午七點到九點)之間。

附:太陽陽明合病

太陽病,項部和背部僵硬疼痛,伴隨出汗卻怕風的,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
桂枝加葛根湯

葛根(四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桂枝(三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六味藥,用一斗水,先煮葛根,煮到減少二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,不需要喝粥,其他服用方法如同桂枝湯。

太陽病,項部和背部僵硬疼痛,不出汗卻怕風的,用葛根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