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陽明經全篇
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、柴胡[症](證),煩躁,心下硬,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[能](受)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;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
(得病二三日,病日未久。其人脈弱,本虛可知;又無太陽少陽症,則症陽明無疑。煩躁、心下硬、能食,陽明陽邪內結。但脈弱者,胃府易動,故不用大承氣,而用小承氣,且少與之,念令其小安。至次日,再與一升。總因脈(弱)故而遲迴也,即六七日竟不大便,然而小便少者,雖胃中有燥屎,至不能食,而津液還人胃中,大便必初硬後溏,未必燥結,如用承氣攻之,必易溏泄。務小便利者,方津液枯,熱邪結胃,燥屎乃硬,乃可攻之,用大承氣也。

蓋下藥本以救胃,不及則藥不勝邪,太過則藥反傷正。況乎不勝其邪,勢必盡傷其正,徒傷其正,未必能去其邪,所以商量治法,總祈無伐天和,致人夭札(折)也。)

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[為](外)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也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

(陽明病脈遲者,其人素稟多陰也。雖近患不惡寒汗出之溫暑,因素稟多陰,大氣短促,不能舉身,故必身重氣短也。腹滿而喘,雖陽明府實之症,但脈遲者,必至有潮熱,方等經邪解而歸府,可攻之症也。至手足濈然汗出,則脾陰涸而胃熱實。脾主四肢,陽邪逼脾陰而出手足。

方是大便已硬,而可主以大承氣湯也。若素稟多陰之人。雖患汗出發熱惡寒之風症,不(但)能表未解,熱未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即腹大滿不通,陽邪歸府,只宜小承氣,微和胃氣。不可如溫暑症用大承氣,令大泄下也。蓋風比溫暑陽邪稍減,故止(正)宜小承氣湯也。)
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;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(若)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(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,)乃可攻之。若不轉[矢](失)氣(者)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

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
(陽明病熱邪歸府,至於潮熱,大便自硬,故可與大承氣湯攻之。大便不硬,熱邪不結,則不可攻,故不可與大承氣湯也。欲知大便硬與不硬,則有試之一法。如人六七日不大便,恐其中有燥屎。先以小承氣湯,少與服之。湯入腹中,雖不能下燥結之屎,然藥行其間,屎即不動,屎氣自下,便知內有燥屎,乃可用大承氣湯攻之矣。若服小承氣湯,不轉矢氣,則內無燥屎,大便必燥結不實。

白話文:

《陽明經全篇》:

得病兩三天時,若脈象虛弱,且無太陽病或柴胡證的典型症狀,但出現煩躁、心窩部硬結的症狀,到第四、五天時雖然還能進食,此時應給予少量小承氣湯微微調和胃氣,使患者稍感舒適。到了第六天,可再給予一升承氣湯。若六七天未排便且尿量減少,即使無法進食,糞便也只是開頭部分乾硬後段必然稀溏,此時若貿然攻下必致腹瀉;須待小便通暢、糞便完全硬化時,才可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
(此時攻下藥物本為救助胃腑,劑量不足則無法制伏病邪,過量反會損傷正氣。尤其當正氣不足時,強行攻下不僅無法祛邪,反而會耗損元氣,因此治療方案務必審慎,避免破壞人體自然機能。)

陽明病患者若脈象遲緩,雖出汗卻不畏寒,通常會感覺身體沈重、呼吸短促、腹部脹滿伴喘息。若出現規律性潮熱,說明表邪將解,此時可攻里。若手足持續出汗,則是大便已硬化的徵象,宜用大承氣湯。但若多汗且微發熱惡寒,表明表證未除,熱型不呈潮熱時,不可使用承氣湯。若腹部極度脹滿不通,可予小承氣湯輕和胃氣,切忌峻瀉。

(脈遲提示患者素體陰寒,即使出現汗出不惡寒的溫熱症狀,因體質影響仍會身重氣短。腹滿而喘雖屬陽明腑實,但脈遲者必須待潮熱出現,表明表邪內傳成腑實,方可攻下。手足汗出反映脾陰耗損、胃熱熾盛,此時糞便完全硬化,方可用大承氣湯。體質陰寒者若兼表證未解或熱未成潮,即使腹滿嚴重也僅宜小承氣湯調和,因風邪較溫暑病邪輕淺。)

陽明病出現潮熱且大便稍硬時可用大承氣湯;大便未硬則禁用。若六、七日未排便,欲判斷是否有燥屎,可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:若服藥後出現排氣,說明有燥屎,方可攻下;若無排氣則是初硬後溏的徵兆,誤攻會導致腹脹厭食,甚至飲水即嘔。之後若再發熱,說明大便再度變硬但量少,此時宜用小承氣湯調和。未出現排氣者絕對禁止峻下。

(潮熱伴大便硬化表明熱邪內結,可攻下。判斷燥屎存在與否的驗證方法:先服少量小承氣湯,若藥後產生腸鳴排氣,即為燥屎存在的證據;反之則屬未完全燥結,強行攻下會引發變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