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陽明經全篇
(陽明雖多氣多血,然其人多汗,則津液外越,而胃中必燥,燥則大便自硬,硬則燥熱內結,故必譫語。小承氣湯所以去硬,硬去則胃潤,而譫語自止。更莫後後服者,恐傷正氣也。)
小承氣湯
大黃(四兩),厚朴(二兩),枳實(炙,二枚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,當更[矣](衣),不爾者,盡飲之。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(承者,順也。通可去滯,泄可去閉,塞者利而閉者通,胃氣則順而下行矣,故名承氣。其有大小調胃之殊者,蒸蒸發熱,心煩脹滿屬胃者,用調胃承氣。譫語潮熱,恐有燥屎,用小承氣。潮熱屎硬,喘冒汗多不得臥,用大承氣。其藥之輕重,一視症之淺深。故調胃不用枳、樸,而加甘草,緩其下行也。
小承氣不用芒硝,燥結不甚,無取乎軟堅也。其亡津液者,不用三承氣,另用導法,此南陽心訣也。)
太陽病,若吐若下若發汗(後),微煩,小便數,大便[應](因)硬者便,與小(承)氣湯和之愈。
(吐下汗後之微煩,津液竭也。津枯而小便又利,胃府失潤,必致使硬,硬而無他症,故宜以小承氣和之也。)
陽明病,譫語,發(潮)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[矢]氣者,更服一升。若不轉[矢]氣(者),勿更與之。明日(又)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。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(胃實脈,以實大為正。苟非實大,使須斟酌,不但遲與弱也。如陽明病,已見譫語潮熱,邪熱燥甚可知;脈又滑疾,非遲弱尚帶虛寒可知。從胃實施治,誰曰不宜。但滑疾雖陽盛之症,然流利不定,終未著實,主以小承氣,尚在試法之例。果轉矢氣,因腸中屎結,劑小未能即下。
所下者,矢之氣耳。更服一升以促之,下其結屎自愈。若不轉矢氣,並不大便,則胃中無物可知;而脈反微澀,微澀為津枯,則前滑疾乃虛陽上泛之象。今之微澀,乃津液枯竭之徵,陰陽全無,孤陽無偶,故曰難治。里既虛,故不可更與以承氣湯也。矢,同屎。屎氣,屁也。
)
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,須下之,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,[言語](語言)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[則]愈,宜大承氣湯。
(中風本自汗,傳自至陽明,汗出更多,多則胃不潤,有燥屎停中,故致譫語者。此為風者,言此係陽明風症也。風為陽盛之症,故須下之而愈。過經乃下者,過陽明經,歸府方可下也。下之早,在經時而下之也。言語亂,即譫語也。表,謂經;里,謂府。若下之早,引邪入府,故致經虛而府實也。
邪結胃府,所以譫語也。下之即愈者,用大承氣湯去其胃府實結,即愈也。)
白話文:
陽明經全篇
陽明經雖然氣血充盛,但若病人多汗,體液就會流失,胃中就會乾燥,乾燥就會導致大便秘結,便秘又會導致燥熱內結,因此就會出現譫語(神志不清)。小承氣湯的作用是通便,大便通了,胃部就會潤澤,譫語自然就會停止。服用藥物後,不要反复服用,以免傷到正氣。
小承氣湯方劑:
大黃(四兩),厚朴(二兩),枳實(炙,二枚)
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四升,煎煮至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服兩次。第一次服藥後,應該更衣,如果不更衣,就一次喝完。如果更衣了,就不要再服藥了。
承氣,意指順暢。通則可以去除滯留之物,瀉則可以去除阻塞之物,阻塞的得以暢通,閉塞的得以開通,胃氣就能順暢地向下運行,所以叫做承氣湯。承氣湯的種類有大小之分,用於調理胃氣,蒸蒸發熱,心煩脹滿屬於胃病的,用調胃承氣湯;譫語、潮熱,懷疑有燥屎的,用小承氣湯;潮熱、大便秘結,喘息、出汗很多,不能臥床的,用大承氣湯。藥物的輕重,要根據病情輕重而定。所以調胃承氣湯不用枳實、厚朴,而加甘草,以緩和其瀉下作用。
小承氣湯不用芒硝,因為燥結不嚴重,不需要使用軟堅散結的藥物。如果病人已經出現津液虧損,就不能使用三種承氣湯,要另用其他方法導瀉,這是南陽的經驗秘訣。
太陽病,如果病人嘔吐、腹瀉或出汗後,感到輕微煩躁,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秘結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,效果很好。
吐瀉汗後出現輕微煩躁,是因為津液耗竭。津液枯竭,小便又多,胃部失於潤澤,必然導致大便秘結,如果只是便秘而沒有其他症狀,就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
陽明病,出現譫語、潮熱,脈象滑數的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服用一升承氣湯後,腹部有排氣現象,可以再服用一升。如果沒有排氣,就不要再服藥。第二天如果仍然不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遲澀,這是裡虛的表現,病情難治,就不能再服用承氣湯了。
胃實脈象,以強勁有力為正常表現。如果脈象不是強勁有力,就需要仔細斟酌,不能草率用藥。例如陽明病,已經出現譫語、潮熱,可見邪熱很盛;脈象又滑數,說明並沒有虛寒證狀。從胃實證的角度治療,是完全適宜的。雖然滑數脈是陽盛的表現,但它變化不定,尚未完全確定,所以先用小承氣湯,屬於試探性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能排氣,說明腸道內有糞便阻塞,藥量小,不能立即排便。
所排出的,是糞便的氣體。再服用一升以促使排便,排出糞便後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排氣,也沒有大便,說明胃中沒有積滯;而脈象又變得微弱遲澀,微弱遲澀是津液枯竭的表現,那麼之前的滑數脈,就是虛陽上浮的表現。現在的微弱遲澀脈,是津液枯竭的徵兆,陰陽失衡,孤陽無依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裡虛了,就不能再服用承氣湯了。「矢」同「屎」,「屎氣」就是屁。
汗出伴隨譫語,是因為胃中有燥屎,這是陽明經的風證,必須瀉下,等到過了經脈才能瀉下。如果瀉下過早,語言就會錯亂,因為是表虛裡實的緣故。瀉下後就好了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
中風本來就伴有汗出,傳變到陽明經,汗出更多,汗多就會導致胃不潤澤,有燥屎停留在胃中,因此導致譫語。這裡說的「風」,指的是陽明經的風證。風證是陽盛的病症,所以必須瀉下才能痊癒。「過經乃下」,意思是等到過了陽明經,到達胃腑才能瀉下。瀉下過早,是在經脈運行的時候瀉下。語言錯亂,就是譫語。表,指經脈;裡,指胃腑。如果瀉下過早,會把邪氣引入胃腑,導致經脈虛弱而胃腑實滿。
邪氣結聚在胃腑,所以導致譫語。瀉下後就好了,是用大承氣湯去除胃腑的實邪,所以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