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陽明經全篇
蜜導法
蜜七合,一味,內銅器(中),微火煎之,稍凝飴狀,攪之勿令焦著,欲可丸,並手捻作挺子,令頭銳,大如指,長二寸許,當熱時急作冷則硬,以納穀道中,以手抱定,欲大便時,乃去之。
土瓜導法
以土瓜根削作挺子,令頭銳,納穀道中,俟欲便,乃去之。
豬膽汁導法
大豬膽一枚,瀉汁,和醋少許,灌穀道中,如一食頃,當大便出。
(凡系多汗多小便而傷津,及屢經汗吐,而邪不解,或尺中脈遲弱,當攻下而不可攻下者,皆宜導法。但分津枯者用蜜,熱邪甚者用土瓜及膽汁。)
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(蒸蒸者,熱勢自內騰外,如蒸炊然。胃實之驗也。其熱蒸蒸,勢必其汗濈濈矣。妙哉形容乎!惟熱在胃,故用承氣以調之。)
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(不吐不下,津液無傷,而亦心煩。煩者,陽盛之驗也。陽者,胃脘之陽。故用承氣以調胃。)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先此時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若不爾[爾]者,不可與[也]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[症](證)。以嘔,故知極吐下也。
(太陽病,過經已十餘日,不傳陽明,定傳少陽矣。陽明燥熱之府,少陽風木之經。木火之性炎升,故陽邪傳入二經,多溫溫欲吐,而胸痛便溏,腹滿郁煩諸症也。若前太陽時,曾經大吐大下,則今欲吐諸症,定屬陽明。蓋因前曾吐下,津液枯,所以吐無所吐,而胸中痛煩;下無所下,腹滿便溏也。
故用承氣調之。燥熱解而自愈。若前在太陽,未曾吐下,則承氣不可與,則溫溫欲吐諸症,乃少陽經病,宜小柴胡湯和之。今但嘔、胸痛、便溏,明系吐下所傷,與少陽無干,而非小柴胡症。以嘔與少陽不同,故知系吐下所傷也。)
傷寒十三日[不解],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[大便硬者,]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(陰陽數極於六,極則必變。十三日。已兩周有餘,而病不解,故曰過經。經者,表也。過經,過太陽表也。譫語,胃燥之症。火就燥,燥則必熱,故曰以有熱也。胃有熱,法當以承氣下之。下後,若小便利者,水道通調,則大便即應硬(矣)。今下利,下(利)脈又調和,必前下劑,誤投丸藥,丸連渣服,治非其法而遺毒也。
若非丸藥之故而自利者,脈厥微細,而手足厥冷,無調和之脈矣。今脈調和,則胃氣(內)實,宜調胃承氣和之者矣。)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[亦](必)硬,硬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[後](復)服。
白話文:
《陽明經全篇》
蜜導法
取七合蜂蜜,放入銅器內,用小火煎煮至略呈糖漿狀,期間不停攪拌避免燒焦。待可搓成丸時,趁熱用手捏成錠狀,一端尖銳,大小如手指,長約二寸。冷卻後會變硬,使用時置入肛門,並用手固定,待有便意時再取出。
土瓜導法
將土瓜根削成尖頭錠狀,塞入肛門,等到想排便時取出。
豬膽汁導法
取一枚大豬膽,倒出膽汁,加入少許醋混合後灌入肛門,約一頓飯時間後即可排便。
(凡是因多汗、多尿導致津液耗損,或反覆發汗、催吐卻未解病邪,或脈象遲弱應瀉下卻不宜直接攻下者,都適合導法。區分為:津枯用蜂蜜,熱邪盛用土瓜根或膽汁。)
太陽病經三日,發汗後未緩解,且熱氣蒸騰,此熱歸於胃,用調胃承氣湯主治。
(「蒸蒸」形容熱從內向外發散,如蒸煮般。此為胃實證。熱勢伴隨汗出,巧妙比喻!因熱在胃,故用承氣湯調理。)
陽明病未經催吐或瀉下,卻心煩者,可用調胃承氣湯。
(未吐下卻心煩,顯示陽氣過盛。此「陽」指胃脘之陽,故以承氣湯調理。)
太陽病超過十餘日,出現胃脘不適欲吐、胸痛、大便溏軟、腹微脹、鬱悶微煩等症,若先前曾大吐大下,則用調胃承氣湯;若非如此,則不可用。
(若僅見嘔吐、胸痛、輕微腹瀉,則非柴胡湯證。因嘔吐可知是先前吐下所傷。)
傷寒十三日未癒,表證轉為譫語,屬內熱,應以湯藥瀉下。若小便通利卻腹瀉而脈象正常,可能是誤用丸藥導致;若自發腹瀉但脈不微弱,表示胃內有實熱,仍用調胃承氣湯。
(超過兩週病未解,譫語為胃燥熱。若誤用丸藥或自利卻脈和,顯示胃實,宜承氣湯調理。)
陽明病患者多汗,津液外洩導致胃燥便硬,便硬則譫語,以小承氣湯主治。服一次後譫語停止,即停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