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陽明經全篇

病解能食,七八日更發熱者,此為胃實,大承氣湯主之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》])

(病解能食,病後餘火消食也。七八日更發熱者,飲食入胃,長氣於陽,陽盛更熱也。陽者,胃脘之陽,以食助其胃陽,故曰此為胃實。大承氣湯,奪其食也,食去則熱解矣。不以產後而回顧也。

以上二節,婦人產後,陽明風熱症也。)
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,為太過。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太過(者),為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

(脈陽微,指中風之浮緩而言也。汗出少者,微似有汗也。為自和,追言服桂枝湯,微汗而解也。汗出多者,如水流漓也。太過故亡津液,而屬陽明也。陽脈實,指春溫夏暑之浮滑疾數而言也。溫暑本陰虛,而大發其汗,汗出多,故亦為太過也。陽絕於里,里者,陽之守,言血枯於內也。

即亡津液之互詞也。津液枯,故大便硬也。此名中風熱病陽盛症,邪歸陽明府之故也。)

問曰:陽明病,外[症](證)云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

(陽明病,府病也。府病屬內,故問外症云何也。陽明標本燥熱,熱邪結內,故蒸身發熱,不惡寒反惡熱,熱逼津液,為汗而自出也。)

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(熱)而惡寒者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,(主)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

(陽明標本皆熱,故邪歸胃府,惡寒即罷,而自汗惡熱矣。所以惡熱者,以陽明胃府居中。中者,土也,而萬物之所歸也。故邪傳胃府,即不復他傳,燥熱閉結於府也。燥熱閉結,故惡寒自止,此所以為陽明府病也。)

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更發其汗,病已差,尚微煩不了了者,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,以津液當還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(陽明經氣燥熱,故邪傳陽明,症多自汗。醫若更發其汗,汗多則愈燥,故病雖愈而津液傷,尚微煩不了了也。胃者,津液之府(原)。津液亡,胃燥而大便難,便硬則津液愈涸,故心無所麗,而遇事不能精明也。膀胱,津液之府。若前利今澀,則府中津液不去,津液還入胃中,胃府亦必潤,不久大便自潤下也。)

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此為津液內竭,雖鞭不可攻之,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
(陽明乃燥熱之經,全賴津液潤澤。陽明病,則自汗出多,而醫更發其汗,內而小便又利,則膀胱之津液內竭,而胃府燥熱無所潤,故大便必硬。然硬因津液(枯),非外邪內實之比,故不可攻之也。當因其自欲大便,而不能即出,用蜜煎導而通之,使下之硬者先去,則中之硬者自下矣。土瓜根,豬膽汁,一潤一清,皆可為導也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全篇

產後發熱,病癒後能吃東西,七、八天後又發熱,這是胃實熱,用大承氣湯治療。(此為胃實熱,因飲食入胃助長胃陽,導致陽盛而更熱。大承氣湯能瀉去飲食,熱自然會退。)這屬於產後陽明風熱症。

脈象微弱,汗出很少,是身體自行調節恢復;汗出很多,則是過度了。陽脈充實,刻意發汗,汗出很多,也是過度。過度發汗會導致體內津液耗損,大便乾燥。(脈象微弱,指中風的浮緩脈;汗少,指微有汗;身體自行調節,指服用桂枝湯後,微微出汗而痊癒;汗多,指汗如水流;過度發汗,導致津液耗損,屬於陽明經病症;陽脈充實,指春溫夏暑的浮滑、脈疾數;溫熱病本為陰虛,過度發汗,導致津液耗損;體內津液耗損,大便乾燥。)這屬於中風熱病陽盛,邪氣侵犯陽明經的症狀。

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?答:身體發熱,自汗,不惡寒,反而惡熱。(陽明病屬於內臟病變,所以詢問外在症狀。陽明經標本都燥熱,熱邪積聚體內,所以身體發熱,不惡寒反而惡熱,熱邪逼迫津液外洩而自汗。)

得病一天,不發熱卻惡寒,是什麼原因?答:雖然得病一天,惡寒很快就會自行停止,然後自汗出而惡熱。為什麼惡寒會自行停止?答:因為陽明經居於中焦,主土,是萬物所歸,邪氣不會再傳播到其他部位,雖然一開始惡寒,但兩天後就會自行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。(陽明經標本皆熱,所以邪氣歸於胃腑,惡寒很快停止,然後自汗而惡熱。惡熱是因為陽明胃腑居於中焦,中焦屬土,是萬物所歸,所以邪氣傳到胃腑後就不會再傳播到其他部位,燥熱閉結於胃腑。燥熱閉結,所以惡寒自行停止,這就是陽明府病。)

陽明病,本來就自汗,醫生又再發汗,病情雖好轉,但仍微煩神志不清,這是因為大便乾燥。因為津液耗損,胃中乾燥,所以大便乾燥。應該詢問他小便的次數,如果原本一天小便三、四次,今天仍然如此,就知道大便很快就會排出。如果小便次數減少,說明津液已經回到胃中,就知道不久就會大便。(陽明經氣燥熱,邪氣傳到陽明經,症狀大多是自汗。如果醫生再發汗,汗多則更乾燥,所以病情雖好轉,但津液受損,仍微煩神志不清。胃是津液的府庫,津液耗損,胃燥,大便就難以排出,大便乾燥則津液更耗損,所以神志不清。膀胱也是津液的府庫,如果先前通利,現在卻不通利,說明膀胱中的津液沒有排出,津液回歸胃中,胃腑也會潤澤,不久大便就會通利。)

陽明病,自汗,如果再發汗,小便通利,這是因為體內津液已經枯竭,即使再怎麼治療也無效,應該等到病人想大便卻排不出時,用蜜煎導瀉通便。土瓜根和大豬膽汁都可以導瀉。(陽明經是燥熱的經絡,完全依靠津液滋潤。陽明病,自汗很多,如果醫生再發汗,小便又通利,說明膀胱中的津液已經枯竭,而胃腑燥熱沒有滋潤,所以大便一定乾燥。但是大便乾燥是因為津液枯竭,不是外邪內實,所以不能攻邪。應該等到病人想大便卻排不出時,用蜜煎導瀉通便,讓堅硬的大便先排出,然後中間的硬便也會自然排出。土瓜根、豬膽汁,一個潤燥,一個清熱,都可以導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