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陽明經全篇
夫病陽多者熱,下之則硬。
(六淫之邪,寒與陰為濕為陰,風火燥暑為陽。陽多者,春溫夏暑也。發於陽者身熱,故曰陽多者,熱也。身熱則邪在經,下之早,則成結胸而硬痛,太陽陽明同然也。)
[陽明病,]脈浮大,應發汗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(也)。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,有熱屬藏者,攻之,不令發汗。
(陽明病脈浮大,大為熱,浮主表。熱邪在表,應以汗解。下之,熱邪內陷,故為大逆。若脈雖浮大,而心下已結硬而痛,則熱邪已成結胸,而已內陷屬藏矣,宜攻其結胸。又不可以脈浮大而令發汗也。
以上十節,陽明溫暑熱病也。)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但頭汗出者,刺(刺)期門,隨其實而[泄](寫)之,濈然汗出則愈。
(中風春溫夏暑與陽症,陽盛則血熱而下血,血行則血室空虛,而熱邪得入血室,即血海。沖為血海,其脈起於氣衝,上行至胸中而散,故熱入血室,則胸中亦熱,胃亦燥而譫語也。但頭汗出者,血行於下,火炎於上,逼津液沁出於頭也。期門,在乳下不容旁,肝經穴也。肝乃藏血之藏,經亦散於胸中。
剌(刺)肝穴,則胸中熱解,血室之熱泄。肝主疏泄,故津津汗出而愈也。)
陽明[病](證),其人喜忘者,必有[蓄](畜)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。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(者),宜抵當湯下之。
(氣血不交,則善忘;久有瘀血,則血蓄而不行。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故亂而喜忘也。大便反易,血並於下,則大腸滑潤也。其色必黑,血瘀,黑膩如漆色也。太陽起於膀胱,血凝驗其小便;陽明本於腸胃,故驗其大便也。用抵當湯,以久瘀非此不勝也。
以上二節,陽明中風、春溫、夏暑、蓄血症也。)
產後中風,發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,竹葉湯主之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》])
(產後則陰血暴亡,而中風邪,風為陽,陽盛故熱。面乃陽明經部。赤者,火色也。火炎刑肺,故喘。風火在上,故頭痛也。竹葉湯主之,扶元以祛邪也。)
竹葉湯
竹葉(一把),葛根(三兩),防風(一兩),桔梗(一兩)桂枝(一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五枚),生薑(五兩)
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溫覆使汗出。[頭](頸)項強,用大附子一枚,[炮過]破之如豆(大),入前藥煎,去沫服。嘔者,加半夏半升。
(防風、桂枝以散風,竹葉、甘草以解熱,桔梗以定喘,葛根以止頭痛,薑棗以和營衛,人參以扶元氣。蓋以產後發熱,壯火食氣也。溫服汗出,則風火解而愈。頭項強,陽虛也。加附子以回陽。嘔者,脾土濕也。加半夏以燥脾。)
白話文:
陽明經全篇
陽明經病症多屬熱症,若服用瀉下藥物,則會導致大便堅硬。
春溫夏暑等陽氣盛的季節容易導致陽明經病症,陽氣過盛則會發熱。若發熱,邪氣仍在經絡,過早服用瀉下藥物,容易導致結胸,胸部脹痛堅硬,太陽經和陽明經皆是如此。
陽明經病症,脈象浮大,應該發汗治療,若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,便是大逆不道的治療方法。但如果脈象浮大,心下卻堅硬,伴隨有熱邪深入臟腑的情況,則應攻治,不宜發汗。
陽明經溫熱病症,脈象浮大,脈象大代表熱邪,浮則代表表證。熱邪在表,應以發汗治療。如果使用瀉下法,則會導致熱邪內陷,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。但若脈象浮大,心下已結硬疼痛,則表示熱邪已形成結胸,並深入臟腑,應攻治結胸,此時不適合發汗。
陽明經病症,出現下血、譫語(神志不清)的症狀,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。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則可針刺期門穴,讓汗液自然排出,汗出則病癒。
陽明經病症,患者容易健忘,必定有瘀血積聚。這是因為長期瘀血阻滯,導致健忘。即使大便堅硬,但排便卻較為容易,大便顏色發黑,宜服用抵當湯瀉下。
氣血失調,則容易健忘;長期瘀血,則血瘀不流。下焦血瘀,上焦氣盛,故而神志混亂,容易健忘。大便通暢,是因為下焦血瘀使大腸潤滑。大便顏色發黑,是因為瘀血的關係,顏色黑而黏膩如同漆一般。太陽經起於膀胱,可從小便觀察血瘀情況;陽明經起於腸胃,則可從大便觀察血瘀情況。使用抵當湯,是因為久瘀之症,只有此藥才能奏效。
產後中風,發熱,臉色通紅,呼吸急促且頭痛,可用竹葉湯治療。
竹葉湯的組成:
竹葉一把,葛根三兩,防風一兩,桔梗一兩,桂枝一兩,人參一兩,甘草一兩,大棗十五枚,生薑五兩。
將以上九味藥材,以一斗水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服用後溫暖覆蓋,使汗液排出。若頸項僵硬,可加入炮製過的大附子一枚,去除藥渣後服用。若有嘔吐現象,則加入半夏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