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陽明經全篇
此節,陽明風寒濕之症也。)
陽明病,發熱汗出(者)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(出),[而]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(濕熱之氣外泄,則不里郁;下滲,則不內存,豈還有發黃之患!若但頭汗而身無汗,小便又不利,則濕氣鬱於軀殼之間,熱邪遏於皮毛之內,欲不為黃得乎?用茵陳蒿湯者,以渴飲水漿,知陽明熱瘀已(甚),必用大黃,黃始除也。)
陽明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必懊憹者,身必發黃。
(無汗、小便不利,則濕壅;懊憹,濕壅熱菀也。所以知必發黃也。)
陽明病,被火,額上微汗出,(而)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。
(陽明標本皆熱,誤用火劫,其熱內瘀,微汗僅見於額,而身無汗,小便又不利,濕熱漫無去路,瘀內蒸罨,故濕土色現而發黃也。)
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。[攻之]必發熱色黃(者),小便不利也。
(面合赤色,陽明火熱在經也。在經宜外解,故不可攻。攻之熱邪內陷,鬱於肌肉發熱,熱傷氣化,則小便不利。濕熱蒸罨,身必發黃矣。
以上四節,陽明濕熱症也。)
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[濈]然[汗微](微汗)出也。
(熱病,本陽盛之症,若傳陽明經,經氣燥熱,則必津津汗出矣。所以,熱病多成燥實症也。)
脈浮而芤,浮為陽,芤為陰,浮芤相搏,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。
(浮脈主表,表實為陽;脈芤營損,營損為陰。浮芤相搏,則陽實陰虛。胃乃兩陽合明之經,而見有陽無陰之脈,故胃氣實而生熱,津液涸而陽絕也。)
趺陽脈浮而滑,滑則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》])
(脾與胃為合,更虛更實之府也。脾主陰而司津液,胃主陽而司氣(化)。脈滑則胃實,故曰穀氣實。胃實則脾虛而脈浮,故津液外泄,而汗自出也。汗出津液枯,而胃愈燥矣。)
趺陽脈浮,浮則為虛,虛浮相搏,故令氣𩜺,言胃氣虛竭也。脈滑則為噦,此為醫咎,責虛取實,守空迫血,脈浮,鼻中燥者,必衄也。
(趺陽脈主脾胃,浮則中空,故為虛;虛浮相搏,則脾燥不為胃行津液,胃氣虛竭而𩜺矣。若認𩜺為陽虛,而助其陽,則陰精愈涸。陽邪流利而脈滑,滑則胃火上逆而噦矣。責虛取實者,謂病宜責其血虛,而醫誤認為血實而取之也。守空迫血者,言陰之為中守者原空,而醫反迫逼其血也。
所以曰此為醫咎。既重竭其陰,則陽明愈燥。鼻乃陽明經行之地,燥則血熱上溢而衄也。同一陽明燥熱,脈滑則燥熱在內而為噦,脈浮則燥熱在經而衄也。)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[舌](口)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;若加[燒](溫)針,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《陽明經全篇》:
陽明風寒濕證
陽明病若表現為發熱、出汗,代表熱邪能向外發散,不會引發發黃。但若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無汗,汗水僅到頸部為止,且小便不順、口渴想喝水,這是熱邪瘀積在體內,必定導致身體發黃,可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(濕熱若能向外散發或從小便排出,就不會鬱積體內,自然不會發黃。但若僅頭汗、身無汗且小便不利,濕熱鬱積在體表與內裡,怎能不發黃?茵陳蒿湯用於口渴明顯、熱瘀嚴重時,需搭配大黃才能清除黃疸。)
陽明病患者無汗、小便不利,並伴隨煩悶不安,必定會發黃。
(無汗和小便不利代表濕氣壅滯,煩悶則是濕熱鬱結的表現,因此斷定會發黃。)
陽明病誤用火療後,額頭微微出汗但小便不利,必然發黃。
(陽明經本屬熱症,誤用火攻會使熱邪內瘀,僅額頭微汗而全身無汗,加上小便不利,濕熱無處宣洩,鬱蒸體內,導致膚色發黃。)
陽明病患者滿臉通紅時,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會引發發熱、發黃,並伴隨小便不利。
(滿面紅赤是陽明經熱邪熾盛,應從表解散,誤用瀉下會使熱邪內陷,鬱積肌肉導致發熱,氣化受阻則小便不利,濕熱熏蒸而發黃。)
陽明濕熱證
傷寒轉為陽明病時,患者會持續微微出汗。
(熱病本屬陽盛,若傳入陽明經,經氣燥熱便會使汗液不斷滲出,故熱病易形成燥實證。)
脈象浮而芤,浮主陽盛,芤主陰虛,兩者結合代表胃氣化熱,津液枯竭而陽氣孤立。
(浮脈主表實為陽症,芤脈主營血虧損為陰虛。陽實陰虛見於「兩陽合明」的胃經,顯示胃熱熾盛而津液耗絕。)
趺陽脈(足背動脈)浮滑,滑脈表示胃中穀氣充實,浮脈則主汗液自發外洩。
(脾胃互為表裡,滑脈反映胃實,浮脈反映脾虛津洩,導致汗出津虧,胃更燥熱。)
趺陽脈浮是中虛之象,虛浮相搏會使胃氣衰竭而氣逆。若脈滑則可能引發呃逆,這是醫治失誤所致——誤將虛證當實證治療,逼迫本已空虛的陰血。若脈浮伴鼻乾燥,則易鼻衄。
(浮脈主脾胃虛弱,誤治會使陰液更虧。滑脈是胃火上衝而呃逆,浮脈則是經熱迫血致鼻血。同為陽明燥熱,脈滑屬內熱噦逆,脈浮屬經熱衄血。)
陽明病誤治變證
陽明病脈浮緊,伴咽喉乾燥、口苦、腹脹喘悶、發熱汗出、怕熱身重時:
- 誤發汗會導致煩躁、心神昏亂、譫語;
- 誤用溫針會引發驚恐躁動、失眠;
- 誤用瀉下會使胃虛邪擾胸膈,出現心煩懊憹、舌苔厚膩,可用梔子豉湯。若伴隨口渴、口乾舌燥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