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陽明經全篇

(太陽脈病,而脈寸緩關浮尺弱者,為濕症。蓋濕傷於下,尺以候下。濕傷則陽虛,故弱。寸以候上,濕傷於下,則上不病,故脈亦不病而緩。關以候中,中焦受濕,則土淖而脈浮。其人發熱汗出惡寒,濕傷肌表,故汗不斂而寒熱也。濕症多嘔。不嘔者,因下後不能上逆也。

濕為陰病,發於陰,下之成痞,故不嘔而心下痞者,此因醫誤下之故也。如其未下,而發熱汗出,心下痞,不惡寒而渴,此轉陽明濕(症)也。陽明經氣燥熱,故不惡寒而渴,病轉陽明。如小便數,則經氣已燥,而水道又利,則濕必解,當大便硬而愈也。古人大便必更衣,故大便謂之更衣。

十日不大便五所苦者,濕症喜燥,戒人勿以不大便而妄投藥餌也。即渴欲飲水,亦以少與,勿致飲水多而仍病濕,此救之之法也。如飲水後仍渴,則又因飲水水蓄,有礙水道,不制心火而渴也。五苓散主之,通其水道也。

此節,陽明經濕症也。)

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滿不去者,(與)小柴胡湯[主之]。

(陽明屬燥金,潮熱亦胃實之症。陽明潮熱而小便利,應燥實矣。而大便溏,尚溏,其濕之盛,為如何哉?且胸脅滿不去,胸脅乃肝部,風氣通肝,肝部風濕相搏而不解也。小柴胡湯,達肝膽,以散胸脅之滿,膽氣疏,則胃陽升發而濕亦解矣。)
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(土惡濕而風性上,陽明風濕相搏,則風挾濕上逆,故嘔而發熱也。小柴胡湯主之,膽氣疏則風散,胃氣騰則濕解也。)

陽明病,(初)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(翕)然如有熱狀,奄然欲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

(風為陽,陽能殺穀,故能食。陽邪傷氣化,故小便不利,則濕停而大便潤,故大便自調。風濕相搏,故骨節疼痛。翕然,蒸蒸貌。風濕交蒸,故肌肉如有熱也。奄然,癡呆貌。風濕搏於揚(陽)明。故癡呆而欲狂也。然,汗出津津貌。微似有汗,則風濕俱去而解也。穀氣,胃津液也。

汗生於穀精,穀精勝,風濕從汗並出也。濕熱之脈如蛇,蛇形微軟而無筋,緩大無力,與緊脈相反者也。若脈緊,則濕去而病愈矣。

以上三節,陽明經風溼症也。)

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(陽明本燥熱之經,而現遲脈,脈遲為寒,寒則不能宣行胃氣,故食難用飽。飽則穀氣壅胃而微煩也。頭眩者,胃經穀氣壅塞,其悍氣上衝頭而眩也。小便難者,脾不能運,則肺不能下輸,膀胱氣化不及,則小便難也。穀氣壅而化濕,水道又不通,不升不降,則鬱而成疸,腹滿身黃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全篇

太陽脈症狀,脈象寸關浮緩尺弱,是濕邪作祟。濕邪傷及下焦,尺脈反映下焦,濕邪傷陽氣,故脈弱。寸脈反映上焦,下焦受濕,上焦未病,故脈緩。關脈反映中焦,中焦受濕,則脾土受損而脈浮。病人發熱、汗出、惡寒,濕邪侵犯肌表,汗液不能收斂,故寒熱交替。濕邪常伴嘔吐,不嘔者,是因之前瀉下過度,濕邪不能上逆。

濕邪屬陰,病從陰位而起,向下積聚成痞塊,所以不嘔而心下痞滿,這是因為誤下所致。如果未曾瀉下,而發熱、汗出、心下痞滿,不惡寒但口渴,這是濕邪轉入陽明經的表現。陽明經氣屬燥熱,故不惡寒而渴,病邪轉入陽明經。如果小便頻繁,說明經氣已燥,且水道通利,濕邪必將消解,大便將轉硬而痊癒。古人將大便比作更衣,故稱大便為更衣。

十天以上不大便且伴有其他五種痛苦症狀,濕邪喜燥,切勿因不大便而妄用藥物。即使口渴想喝水,也要少量飲用,避免飲水過多而加重濕邪,這是治療濕邪的關鍵。如果飲水後仍然口渴,是因飲水過多導致水液停滯,阻礙水道,不能制約心火而引起的口渴。此時宜用五苓散,以通利水道。

這段論述的是陽明經濕證。

陽明病,出現潮熱,大便溏瀉,小便正常,胸脅滿悶不舒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陽明經屬燥金,潮熱也是胃實證的表現。陽明經潮熱且小便通利,應屬燥熱實證。但大便溏瀉,說明濕邪較盛,這是怎麼回事呢?而且胸脅滿悶不舒,胸脅屬肝,風邪通於肝,肝部風濕相搏而未解。小柴胡湯,可以疏通肝膽,以散去胸脅滿悶,膽氣疏通,則胃陽上升,濕邪亦可消解。

嘔吐伴發熱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土惡濕,風性向上,陽明經風濕相搏,風邪挾帶濕邪上逆,故嘔吐伴發熱。小柴胡湯可以疏通膽氣,使風邪散去,提升胃氣,使濕邪消解。

陽明病,初期想吃東西,但小便不利,大便正常,病人骨節疼痛,身體發熱,昏昏沉沉欲狂,微微出汗而痊癒,這是水液不能制約穀氣,與汗液同時排出,脈象緊弦則病癒。

風邪屬陽,陽能制約穀氣,故能進食。陽邪傷及氣化,故小便不利,濕邪停滯而大便通暢。風濕相搏,故骨節疼痛。翕然,指蒸蒸的樣子。風濕交蒸,故肌肉好像發熱。奄然,指呆滯的樣子。風濕搏於陽明經,故呆滯而欲狂。濈然,指微微出汗的樣子。微微出汗,說明風濕邪氣都已排出而痊癒。穀氣,指胃液。

汗液產生於穀精,穀精旺盛,風濕隨汗液一起排出。濕熱之脈象似蛇形,脈象柔軟無力,與緊脈相反。如果脈象緊,則濕邪已去而病癒。

以上三段論述的是陽明經風濕證。

陽明病,脈象遲緩,食慾不振,吃飽則略感煩躁,頭暈,小便不利,將要發展成黃疸。即使瀉下,腹脹仍然如故,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。

陽明經本屬燥熱,但現脈象遲緩,遲脈屬寒,寒邪則不能宣行胃氣,故食慾不振。吃飽則穀氣壅塞於胃而略感煩躁。頭暈,是胃經穀氣壅塞,其悍氣上衝頭部而眩暈。小便不利,是脾失健運,則肺不能下輸,膀胱氣化不及,故小便不利。穀氣壅塞而化濕,水道又不通,氣機升降失調,則鬱而化熱成黃疸,腹脹身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