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陽明經全篇

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

(陽明病則胃家實,故法多汗。今胃陽不足,則不能食,汗生於穀,穀氣不宣,故反無汗。胃陽虛,汗不能透肌表,怫鬱皮中,如蟲行也。久虛,言未病之先,胃陽已虛也。)

病人脈數,數為熱,當消穀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發汗,令陽氣微,膈[內](氣)虛,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以胃中虛冷,故吐也。

(脈數為熱,熱當消穀引食。今脈數而不食嘔吐者,此因發散太過,膈內元氣虛弱,下焦陰火升而脈數也。蓋火在下為少火,少火生氣,能溫胃消穀。火浮於上為客熱,如釜底無火,胃中虛冷,不能溫胃消穀,食入而反出也。)

食谷欲嘔[者]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

(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陽虛則胃寒,寒氣生濁,濁火上逆,故食谷則嘔也。主以吳茱萸湯,下氣溫中也。得湯反劇,是上焦陽分邪火作嘔也。當禁辛溫,故服吳茱萸而反甚也。)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(一升,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(肝屬木,木性升,升必從肝,濁火升而吐,故以吳萸、生薑氣味辛燥者,一入肝而下氣,一入肝而主止吐也。人參、大棗,氣味甘和,扶土生金,金旺則能制肝之升,土旺則不受木之賊也。

以上十一節,陽明經傷寒症也。)

陽明病,口燥,但欲嗽水,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

(陽明經,絡咽而結於鼻。風為陽邪,故口燥欲嗽水;寒為陰邪,故不欲咽也。風性上行,陽明多氣多血,血熱上行,所以必衄。)

陽明病,反無汗,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。(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)

(陽明本多汗,寒閉於外,故反無汗。小便者,熱則癃閉,寒故小便利也。風性速而上,寒性遲而下。風寒合邪,故二三日至陽明也。風邪上逆故嘔而咳,風乘高巔故苦頭痛。風氣通肝,肝病而陰陽不接,故手足厥也。不咳不嘔不厥,則頭不痛者,蓋有寒而無風也。)
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,若下之,則腹滿而小便難也。

(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。中風而脈浮緊,風寒兩傷。浮主風,緊主寒也。陽邪上行,故口苦咽乾,而喘逆發熱。陰邪堅冷,故腹滿惡寒。陽邪可下,陰邪不可下。風寒下之,則陽氣虛而凝,凝故腹滿,氣化傷,故小便難也。

以上三節,陽明經風寒症也。)

太陽病,寸緩關浮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[未](不)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(者)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全篇

陽明病,通常會多汗,但卻反而是無汗,而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,這是因為長期虛弱的緣故。 (因為陽明病是胃氣實證,所以通常會多汗。現在胃陽不足,就不能消化食物,汗液的產生依賴於食物的消化,穀氣不通暢,所以反而無汗。胃陽虛弱,汗液不能透達肌膚表面,鬱結在皮膚裡,所以感覺像蟲子在爬。長期虛弱指的是在發病之前,胃陽就已經虛弱了。)

病人脈搏數而有力,脈數代表有熱,應該能促進消化吸收食物,但卻反而嘔吐,這是因為之前過度發汗,導致陽氣虛弱,膈肌(氣)虛弱,所以脈搏數而有力。脈數代表外來的熱邪,不能消化食物,是因為胃中虛寒,所以嘔吐。 (脈搏數而有力代表有熱,熱應該能促進消化吸收食物。現在脈搏數而有力卻不能吃東西還嘔吐,這是因為過度發散,導致膈肌內元氣虛弱,下焦陰火上升而脈搏數而有力。因為下焦的火是少火,少火能生氣,能溫暖胃部促進消化。火浮於上則是外來的熱邪,就像鍋底沒火一樣,胃中虛寒,不能溫暖胃部促進消化,所以吃下去的東西又吐出來了。)

吃東西想吐,屬於陽明經病證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則屬於上焦病證。(陽指的是胃脘之陽。陽虛則胃寒,寒氣生濁氣,濁氣上升,所以吃東西就吐。用吳茱萸湯治療,可以溫暖脾胃,下行氣機。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是因為上焦有陽分邪火導致嘔吐。應該忌用辛溫之品,所以服用吳茱萸反而加重病情。)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(一升,洗淨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七升,煎煮至二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
(肝屬木,木性上升,上升必然從肝臟開始,濁火上升而嘔吐,所以用吳茱萸、生薑辛溫燥熱的藥性,一部分入肝臟以降氣,一部分入肝臟以止吐。人參、大棗,藥性甘溫平和,可以滋補脾土,生金,金旺則能制約肝木的上升,脾土旺盛則不受肝木的侵犯。)

以上十一節,都是陽明經傷寒的症狀。

陽明病,口乾舌燥,只想漱口,不想吞咽,這一定會流鼻血。(陽明經,循行經過咽喉,與鼻腔相通。風邪屬陽邪,所以口乾想漱口;寒邪屬陰邪,所以不想吞咽。風性喜歡向上走,陽明經氣血充盛,血熱上行,所以一定會流鼻血。)

陽明病,反而沒有汗,但是小便頻繁,二三日嘔吐咳嗽,手腳厥冷,一定會頭痛。(如果沒有咳嗽嘔吐,手腳不厥冷,則頭不痛。)(陽明經通常多汗,寒邪阻礙於外,所以反而無汗。小便頻繁,是因為熱則小便不利,寒邪則小便頻數。風邪發病迅速而向上走,寒邪發病緩慢而向下走。風寒邪氣相合,所以二三日才到達陽明經。風邪上逆所以嘔吐咳嗽,風邪侵犯頭部所以頭痛。風邪影響肝臟,肝病則陰陽不相接,所以手腳厥冷。沒有咳嗽嘔吐和厥冷,則頭不痛,這是因為只有寒邪而沒有風邪。)

陽明經中風,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略微喘息,發熱惡寒,脈搏浮而緊,如果瀉下,則腹部更加脹滿,小便困難。(風邪屬陽邪,寒邪屬陰邪。中風脈搏浮而緊,風寒兩邪皆傷。浮脈主風,緊脈主寒。陽邪上行,所以口苦咽乾,喘息發熱。陰邪堅冷,所以腹部脹滿惡寒。陽邪可以瀉下,陰邪不可以瀉下。風寒瀉下,則陽氣虛弱而凝滯,凝滯則腹部脹滿,氣機受損,所以小便困難。)

以上三節,都是陽明經風寒的症狀。

太陽病,寸關脈緩,關脈浮,尺脈弱,病人發熱出汗,又惡寒,不嘔吐,只是心下痞滿,這是因為之前治療已經使用了瀉下法。如果沒有瀉下,病人不惡寒而口渴,則轉變為陽明經病證。小便次數多,大便一定乾燥,十天不更換衣服,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。口渴想喝水,少量給他喝,用正確的方法治療。口渴,應該服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