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陽明經全篇

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

(陽明病則胃家實,故法多汗。今胃陽不足,則不能食,汗生於穀,穀氣不宣,故反無汗。胃陽虛,汗不能透肌表,怫鬱皮中,如蟲行也。久虛,言未病之先,胃陽已虛也。)

病人脈數,數為熱,當消穀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發汗,令陽氣微,膈[內](氣)虛,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以胃中虛冷,故吐也。

(脈數為熱,熱當消穀引食。今脈數而不食嘔吐者,此因發散太過,膈內元氣虛弱,下焦陰火升而脈數也。蓋火在下為少火,少火生氣,能溫胃消穀。火浮於上為客熱,如釜底無火,胃中虛冷,不能溫胃消穀,食入而反出也。)

食谷欲嘔[者]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

(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陽虛則胃寒,寒氣生濁,濁火上逆,故食谷則嘔也。主以吳茱萸湯,下氣溫中也。得湯反劇,是上焦陽分邪火作嘔也。當禁辛溫,故服吳茱萸而反甚也。)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(一升,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(肝屬木,木性升,升必從肝,濁火升而吐,故以吳萸、生薑氣味辛燥者,一入肝而下氣,一入肝而主止吐也。人參、大棗,氣味甘和,扶土生金,金旺則能制肝之升,土旺則不受木之賊也。

以上十一節,陽明經傷寒症也。)

陽明病,口燥,但欲嗽水,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

(陽明經,絡咽而結於鼻。風為陽邪,故口燥欲嗽水;寒為陰邪,故不欲咽也。風性上行,陽明多氣多血,血熱上行,所以必衄。)

陽明病,反無汗,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。(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)

(陽明本多汗,寒閉於外,故反無汗。小便者,熱則癃閉,寒故小便利也。風性速而上,寒性遲而下。風寒合邪,故二三日至陽明也。風邪上逆故嘔而咳,風乘高巔故苦頭痛。風氣通肝,肝病而陰陽不接,故手足厥也。不咳不嘔不厥,則頭不痛者,蓋有寒而無風也。)
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,若下之,則腹滿而小便難也。

(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。中風而脈浮緊,風寒兩傷。浮主風,緊主寒也。陽邪上行,故口苦咽乾,而喘逆發熱。陰邪堅冷,故腹滿惡寒。陽邪可下,陰邪不可下。風寒下之,則陽氣虛而凝,凝故腹滿,氣化傷,故小便難也。

以上三節,陽明經風寒症也。)

太陽病,寸緩關浮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[未](不)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(者)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【陽明經全篇】

  1. 陽明病原本應多汗,卻反而無汗,且皮膚徬彿有蟲爬行的感覺,這是因為長期虛弱所致。
    (陽明病通常因胃實熱而多汗,但若胃陽不足,無法消化食物,便無法產生汗液。胃陽虛弱,汗液無法排出,鬱積皮膚中,如蟲爬行。所謂「久虛」,指未發病前胃陽已虛。)

  2. 病人脈搏快,脈快通常是熱症,本應食慾旺盛,卻反而嘔吐,這是因為發汗過度,導致陽氣虛弱、膈內元氣不足,脈才加快。這種脈快是假熱,因胃中虛冷,無法消化食物,因此嘔吐。
    (脈快主熱,熱症應能消化食物。但若脈快卻嘔吐,是因發汗過度,元氣受損,下焦虛火上升而脈快。若火在下可助消化,火上浮則為假熱,胃中虛冷,食物無法消化而嘔出。)

  3. 進食後想嘔吐,屬陽明病的,可用「吳茱萸湯」治療。若服藥後嘔吐加重,問題則在上焦。
    (胃陽虛則胃寒,寒氣生濁,濁火上逆而嘔吐。「吳茱萸湯」能溫中下氣。若服藥後嘔吐加劇,是上焦有熱邪導致嘔吐,不適合辛溫藥。)

吳茱萸湯方
吳茱萸(一升,洗淨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以水七升煮至二升,去渣,每次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(吳茱萸、生薑辛燥,能降氣止嘔;人參、大棗甘和,補脾制肝,防止肝氣過升。)

  1. 陽明病,口乾卻只想漱水而不願吞嚥,這可能導致鼻血。
    (陽明經絡通過咽喉與鼻,風熱使口乾想漱水,寒邪則不想吞嚥。熱邪上行,氣血過盛,易流鼻血。)

  2. 陽明病無汗且小便通暢,兩三天後出現嘔吐、咳嗽、手腳冰冷,則可能頭痛。若無咳、嘔、手腳冰冷,則頭不痛。
    (陽明病多汗,寒邪閉表故無汗;寒氣使小便通暢。風寒合邪上逆,故嘔咳頭痛;風邪影響肝經,陰陽失調,手腳冰冷。無風邪則無症狀。)

  3. 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、腹脹微喘、發熱怕冷、脈浮緊,若誤用瀉下法,會加重腹脹且小便困難。
    (風熱上行致口苦咽乾,寒邪凝滯致腹脹怕冷。風熱可下,寒邪不可下,誤下會傷陽氣,腹脹加劇且小便難。)

  4. 太陽病,若寸脈緩、關脈浮、尺脈弱,伴發熱出汗怕冷、心下悶脹,是因誤用瀉下法。若未誤下,病人不怕冷而口渴,表示轉為陽明病。小便頻數則大便乾硬,即使十天未排便也無不適。口渴可少量飲水,或用「五苓散」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