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陽明經全篇

小柴胡湯

柴胡(半斤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半夏(半斤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此少陽膽經藥也。膽為半表半裡。柴胡升陽,以和其表;黃芩養陰,以和其里;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甘溫以和其中;生薑、半夏,辛溫以和其外。表裡內外俱和,邪自不能入矣。蓋三陽以少陽為樞,今陽明病,亦樞之不和也,故並主之耳。

以上七節,陽明中風症也。)

傷寒,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
(發熱無汗,追言太陽時也。嘔不能食者,太陽身熱無汗之症,則屬於陰寒;至陽明,決嘔不能食也。蓋不能食者,中寒也。陽明法多汗,寒症轉陽明,亦必濈濈然汗出也。)

本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
(傷寒汗出則解。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出不透,故邪不解而傳內,轉屬陽明也。)

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
(脈浮無汗,太陽寒症也。轉入陽明,寒邪鬱於陽明之經,則陽明氣不下行,上逆而喘矣。蓋初傳陽明者,猶未盡罷太陽,故仍用麻黃湯,汗之自愈也。)

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。

(陽明為陽氣之原,故脈大。若病寒則胃陽衰,故遲至三日,方見陽明大脈也。)
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;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
(陽明病,脈浮而緊,寒症也。潮熱發作有時者,但晡為陽明旺時,邪傳陽明,至日晡,如潮信有期而發熱也。脈但浮,則營不守中,微不固外也。睡時衛氣行陰,則陽不固而汗出也。)

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,[故]攻其熱必噦。

(陽明胃屬土,土賴火生方能化食。陽明中寒,則胃土虛冷,故不能食。真氣者,得於天,充於谷者也。不食則真元虛弱,乃用寒藥以攻其熱,則土氣大傷,厥氣上逆而噦矣。噦者,冷呃也。)
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若胃中虛冷,不能食者,飲水則噦。

(脈浮為虛,脈遲為寒。虛寒甚於內,故完穀不化而下利。虛陽格外而身熱也。主以四逆,姜附甘草,溫其中也。若下利而能食,穀氣能養胃氣;若下利而不能食,則胃中虛寒甚矣。不但用藥攻熱而噦,即飲水,胃不勝水寒,亦必噦矣。)

傷寒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[出]者,[以]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[虛](寒)冷故也。

(大吐大下,則中氣虛極,而胃氣自不能固表,而汗出矣。大津液重傷,則外氣必鬱而煩。設因煩而與以水,遂令寒氣入胃,胃氣受困而噦,胃中虛寒為何如乎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全篇

小柴胡湯
成分:柴胡半斤、黃芩三兩、人參三兩、甘草三兩、半夏半斤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製法:將上述七味藥材,用一斗二升的水煎煮,煮至六升後去除藥渣,再濃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此方為治療少陽膽經的藥方。膽經介於表裡之間,柴胡提升陽氣以調和體表,黃芩滋養陰氣以調和體內;人參、甘草、大棗性甘溫以調和中焦;生薑、半夏性辛溫以調和體外。表裡內外皆調和後,病邪便無法入侵。因三陽經中少陽為樞紐,而陽明病亦因樞紐失調,故以此方主治。

(以上七段為陽明中風的病症說明。)

若傷寒患者發熱無汗,嘔吐無法進食,卻出現持續汗出,表示病情已轉屬陽明經。發熱無汗是太陽病階段的症狀;嘔吐不能進食則是太陽病身熱無汗的表現,屬陰寒證。陽明病通常多汗,即使寒證轉至陽明,也會出現持續汗出。

原本患太陽病時,若發汗不徹底,病邪會內傳而轉屬陽明。因傷寒須汗出才能解除,若初期發汗不足,邪氣未散便會內傳至陽明。

陽明病若脈浮、無汗且氣喘,可用麻黃湯發汗治療。脈浮無汗為太陽寒證,邪氣傳至陽明經後,寒鬱使氣機上逆而喘,此時仍有太陽表證未解,故仍適用麻黃湯。

患傷寒三日後,陽明經脈象轉大。陽明為陽氣之源,故脈象理應洪大;若寒邪傷胃陽,則脈象會延遲至三日後才顯現。

陽明病脈浮緊者,會出現定時潮熱;若脈僅浮而不緊,則會盜汗。脈浮緊屬寒證,潮熱發作有定時,是因傍晚陽明經氣旺盛,邪氣隨之熱化而發熱。單純脈浮代表營衛不固,入睡時衛氣內行,陽氣不固而盜汗。

陽明病若無法進食,誤用清熱藥會引發呃逆。因胃中虛冷無法消化食物,此時攻熱會進一步損傷胃氣,導致寒氣上逆而呃逆(即冷呃)。

脈浮遲且表熱裡寒、腹瀉完穀不化者,應以四逆湯治療。若胃虛冷無法進食,連飲水也會呃逆。脈浮為虛,遲為寒;裡寒嚴重會腹瀉,虛陽外浮則身熱。四逆湯(乾薑、附子、甘草)可溫補中焦。若腹瀉且不能食,胃寒更甚,不僅用寒藥會呃逆,飲水亦會因胃不受寒而引發。

傷寒患者經歷劇烈嘔吐或瀉下後,元氣極虛又大量出汗,此時外氣鬱滯,若誤給飲水發汗,會引發呃逆。因大吐大下已耗盡中氣,胃虛不能固表而汗出,再受水寒刺激,胃氣困頓便會呃逆,顯示胃中虛寒極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