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經解卷二 (12)

1. 太陽經下篇

(陽盛之邪,經兩番之下,然終屬陽邪,不用苦寒,不能全愈,故用大黃、黃連。下經兩番,苦寒之劑,仍照前煎服,則病有不勝,故改煎為漬,微得其味,庶邪去而正不傷也。)

附子瀉心湯

大黃(二兩),黃芩(一兩),黃連(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,另煎取汁)

上四味,將前三味,以麻湯一升漬之,須臾絞去渣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
(下早成結胸,結胸復下,熱入心下而成痞。兩番誤下,以致成痞。邪既內入,非再一下之,痞邪不去,不得已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以(泄)內入之邪也。但下已兩番,惡寒汗出,陽虛已著,再用苦寒下泄,邪氣與元氣俱脫奈何?然陽邪非寒下不去,故以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滾湯漬之,微得其味,須臾即絞去渣,不欲其味厚也。

陽虛非附子不回,以附另煎取汁,且一枚味厚力專,一漬一煎和服,陽回而惡寒汗出止,邪泄而痞散矣。又恐附性僭上,更加黃芩一兩於前方中,所以清肺,則製附子之僭上也。)

傷寒,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(先)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(下後又汗,內氣重傷,所以陽邪雖陷,不硬滿而濡耎,致心下痞也。心下雖痞,而惡寒仍在。惡寒乃太陽症,太陽主表,故曰表症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恐攻之而未解,表邪再內陷也。故先解表,方可攻痞。解表用桂枝湯,衛病而營不病者,宜桂枝也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,病發於陽,宜用苦寒下泄也。

且因大下後,惟湯漬氣味淡薄者,正氣方能勝任也。惡寒何以知非陽虛?蓋陽虛表解之,惡寒則汗出矣。汗不出之惡寒,定非陽虛可知矣。)
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一方云:忍之一日乃愈)

(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者,因下之而心下痞。蓋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與瀉心湯,痞不解者,此蓋濕症,瀉心湯不能利濕也。濕勝則水道不通,而火無制,故口渴而燥煩;氣化不行,而小便不利也。五苓散主之,以通水道也。)

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。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。復加燒針,因胸煩。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;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

(太陽病,發於陰者無熱。太陽病發汗,而後身熱惡寒者,病發於陰之寒與濕也。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故心下痞。表謂皮毛,里謂藏府。表裡俱虛者,汗則表虛,下則裡虛也。汗多亡陽,下多亡陰,陰陽之氣,故並竭也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陰者,病之邪也。表裡虛,陰陽氣竭,胃脘之陽已虛,而病邪獨存,故曰無陽陰獨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下篇

先前陽盛的邪氣,已經瀉下兩次,但終究是陽邪,不用苦寒的藥物,就無法痊癒,所以使用大黃、黃連。瀉下兩次之後,再用苦寒的藥物,仍然按照之前的煎法服用,病情就會無法承受,所以改為將藥物浸泡,稍微取得藥味,這樣邪氣就能去除,正氣也不會受傷。

附子瀉心湯

大黃(二兩)、黃芩(一兩)、黃連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,破開,另煎取汁)

將前三味藥,用麻湯一升浸泡,片刻後絞去藥渣,加入附子汁,分次溫服。

先前瀉下導致結胸,結胸又再次瀉下,熱邪進入心下而形成痞症。兩次錯誤的瀉下,導致形成痞症。邪氣已經內入,如果不再次瀉下,痞邪就無法去除,不得已使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來瀉去內入的邪氣。但是已經瀉下兩次,又出現惡寒出汗的症狀,陽氣虛弱已經明顯,再用苦寒瀉下,邪氣和元氣都會耗損,該怎麼辦呢?然而陽邪如果不藉由寒涼瀉下是無法去除的,所以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用滾燙的湯水浸泡,稍微取得藥味,片刻後就絞去藥渣,不想要藥味太濃。

陽氣虛弱非用附子不可回補,因此將附子另煎取汁,而且一枚附子藥味濃郁,藥力強勁,浸泡和煎煮後一起服用,陽氣回升,惡寒出汗就會停止,邪氣排出,痞症也就消散了。又擔心附子的藥性過於向上,所以在前方藥物中加入黃芩一兩,用來清肺,就能制約附子藥性上竄。

傷寒,大瀉之後,又發汗,心下痞滿,惡寒,這是表證未解。不可以攻治痞症,應該先解表,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。解表宜用桂枝湯,攻治痞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瀉下後又出汗,內氣受到嚴重損傷,所以雖然陽邪內陷,卻不是硬滿而是柔軟的,導致心下痞滿。心下雖然痞滿,但是惡寒仍在。惡寒是太陽經的症狀,太陽經主司表證,所以說表證未解。不可以攻治痞症,擔心攻治而表證未解,表邪會再次內陷。所以先解表,才能攻治痞症。解表用桂枝湯,衛氣受病而營氣未受病的,宜用桂枝湯。攻治痞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因為病症發於陽經,宜用苦寒瀉下。

而且因為大瀉之後,只有用湯水浸泡,藥味淡薄的藥物,正氣才能承受。惡寒怎麼知道不是陽虛?因為陽虛如果表證解除了,惡寒就會出汗。不出汗的惡寒,一定不是陽虛,可以知道。

因為先前瀉下,所以心下痞滿,服用瀉心湯,痞滿不解,患者口渴、口乾煩躁,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治療。(有一個方子說:忍耐一天就能痊癒)

因為先前瀉下,所以心下痞滿,是因為瀉下而導致心下痞滿。因為疾病發於陰經卻反而瀉下,所以造成痞滿。服用瀉心湯,痞滿不解,這是濕邪的症狀,瀉心湯不能利濕。濕邪盛則水道不通,而火無制約,所以口渴、煩躁;氣機運行不通,所以小便不利。用五苓散治療,以通利水道。

太陽病,醫生發汗,結果反而發熱惡寒。又再次瀉下,心下痞滿,表裡都虛弱,陰陽氣都耗竭,沒有陽氣就只剩下陰邪。又加上燒針療法,因此胸部煩悶。面色青黃,皮膚抽搐,難以治療;如果面色稍微黃,手腳溫暖,就容易治癒。

太陽病,發於陰經者沒有發熱。太陽病發汗,然後身體發熱惡寒,疾病發於陰經的寒邪和濕邪。疾病發於陰經卻反而瀉下,所以心下痞滿。表指皮毛,裡指臟腑。表裡都虛弱,發汗則表虛,瀉下則裡虛。出汗太多損耗陽氣,瀉下太多損耗陰液,陰陽之氣,所以都耗竭了。陽氣,指的是胃脘的陽氣。陰邪,指的是疾病的邪氣。表裡虛弱,陰陽氣耗竭,胃脘的陽氣已經虛弱,而病邪獨存,所以說沒有陽氣只剩下陰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