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經解卷二 (11)

1. 太陽經下篇

(太陽病風溫,則脈浮而動數。蓋浮主風,動數主熱也。動則為痛,脈動主火頭痛也。數則為虛,脈數則血虛也。頭痛、發熱、盜汗,風溫本症也。風溫不惡寒,今反內虛而惡寒,故曰反惡寒。身熱,故曰表未解也。表未解而下之,下之太早,故陽邪內陷而動數,陽脈變遲,膈中正氣與外邪拒格,致痛而短氣,躁煩懊憹不寧也。陽邪內結,故心下硬痛。

用大陷胸湯,下泄其邪也。若陽邪內陷,而不結於陽位,則必熱傷氣化,頭汗而身無汗,小便不利,膀胱氣化不行,寒水水氣內蒸,既不外泄,又不下行,必致蒸身為黃,而成濕熱之症矣。)

大陷胸湯

大黃(六兩),芒硝(一斤),甘遂(一兩,另末)

上以水六升,先煮大黃取二升,去渣,內硝,煮一二沸,內甘遂末,溫服一升。得快利,止後服。

(陽邪既結於胸,不能上越,利其下行。藥不用苦寒,無以去熱開結也。故用大黃為君,佐以芒硝者,寒能勝熱,咸能耎堅也。甘遂者,通利水道,使內陷之邪,二陰俱下,不少留滯於中也。)

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[六七](五六)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熱,從心[上](下)至少腹硬滿而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(太陽,津液之府。太陽病而重發汗,必津液太傷,而成陽盛陰虛之症矣。於復下之,下早陽邪內陷,津液更涸,故五六日不大便,而舌上燥渴也。日晡,申酉之時,陽明旺時也。下藥傷胃,胃燥,故至旺時而潮熱也。陽邪已結於陽位,而兼胃與大腸俱燥,故從心至少腹硬痛不可近也。大陷胸湯,苦寒下奪也。)
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(陽盛之症,早下成結胸。邪結於胸,故脈浮而乍緊也。而復下之者,既成結胸,而醫又下之也。所以日復兩番之下。結胸,邪結於胸上陽位者,因入而結於心下之陰位,緊脈去而關上亦浮,故曰緊反入里則痞,作結胸在胸上,按之硬痛;在心下,按之濡耎。以大下兩番,所以不若陽邪之硬痛,止氣滯而痞也。

惟其氣滯,故結胸脈應寸浮者,已寸關俱浮中空之診,見於中焦,不如向之陽邪結於陽位而僅寸浮也。邪既入內,非再一下泄,邪不能去。故不得已,用大黃黃連下瀉其痞也。若心下痞,而又見惡寒汗出之症,則因兩下虛其衛外之陽矣。即於前方,加附子以回陽。蓋病發於陰,忌用大黃,此因結胸變痞,仍宜用苦寒也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

大黃(一兩),黃連(一兩)

上二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(絞)去[查](渣),分溫再服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下篇

太陽病若為風溫,則脈象浮動而數。浮脈代表風邪,脈動而數代表熱邪。脈動則疼痛,脈動代表火邪引起頭痛。脈數則虛弱,脈數代表血虛。頭痛、發熱、盜汗是風溫的典型症狀。風溫不應惡寒,但現在卻出現內虛而惡寒的現象,所以稱為「反惡寒」。身體發熱,說明表證未解。表證未解就使用下瀉的方法,下瀉過早,導致陽邪內陷,脈象浮動而數,陽脈變得遲緩,膈中正氣與外邪相互抗拒,因而疼痛、氣短,煩躁不安。陽邪內結,所以心下感到堅硬疼痛。

此時應服用大陷胸湯,瀉下邪氣。如果陽邪內陷,但沒有結聚在陽位,那麼就會傷及氣化功能,出現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,小便不利等症狀。膀胱氣化功能失常,寒濕水氣內蒸,既不能外泄,又不能下行,最終會導致身體發黃,形成濕熱的病症。

大陷胸湯

大黃(六兩),芒硝(一斤),甘遂(一兩,研末)

將藥材用六升水煎煮,先煮大黃取二升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煮一二沸,加入甘遂末,溫服一升。如果很快見效,就停止服用。

陽邪結聚在胸部,不能向上蔓延,應使其向下排出。藥物不用苦寒之品,就不能清熱解結。所以用大黃做君藥,輔以芒硝,寒能克熱,鹹能軟堅。甘遂能通利水道,使內陷的邪氣由二陰排出,不使其滯留在體內。

太陽病,如果經過大量汗出後又服用下瀉藥物,六七天(或五六天)不大便,舌苔乾燥口渴,午後略有潮熱,從心窩到小腹硬滿脹痛難以觸碰,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太陽經是津液的府庫。太陽病大量出汗後,必然損傷津液,形成陽盛陰虛的症狀。如果再次服用下瀉藥物,下瀉過早,陽邪內陷,津液更加枯竭,所以五六天不大便,舌苔乾燥口渴。午後申酉時分,是陽明經旺盛的時間。下瀉藥物傷及胃氣,胃燥,所以此時潮熱。陽邪已結聚在陽位,並且胃和大腸都乾燥,所以從心窩到小腹硬痛難以觸碰。大陷胸湯,具有苦寒下瀉的作用。

脈象浮緊,又服用下瀉藥物,緊脈反入裡,則會形成痞證。按壓時感覺柔軟,只是氣滯引起的痞證。心下痞滿,按壓柔軟,脈象關上浮,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心下痞滿,又見惡寒汗出,則用附子瀉心湯。

陽盛的症狀,過早服用下瀉藥物就會形成結胸。邪氣結聚在胸部,所以脈象浮而突然變緊。再次服用下瀉藥物,已經形成結胸,醫生又再次使用下瀉藥物,所以一天服用兩次下瀉藥。結胸,邪氣結聚在胸部陽位,侵入並結聚在心下陰位,緊脈消失,關上也浮,所以說緊脈反入裡則成痞,形成結胸在胸部上方,按壓堅硬疼痛;在心下,按壓柔軟。因為已經服用過兩次下瀉藥,所以不像陽邪結聚時的堅硬疼痛,只是氣滯引起的痞證。

僅僅是氣滯,所以結胸的脈象在寸口浮,已經不是寸關俱浮中空之診,見於中焦,不如先前陽邪結聚在陽位時僅寸口浮。邪氣已經入裡,必須再次下瀉,邪氣才能去除。所以不得已,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下痞證。如果心下痞滿,又出現惡寒汗出的症狀,則因為兩次下瀉傷及衛外之陽。所以在前方加附子以回陽。陰證發病忌用大黃,但因為結胸變為痞證,仍然應該使用苦寒藥物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

大黃(一兩),黃連(一兩)

將兩種藥材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(過濾)去渣,分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