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10)
傷寒經解卷二 (10)
1. 太陽經下篇
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。若灌之,其熱被劫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,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,無熱[症](證)者,與三物小陷胸湯,白散亦可服。
(病在陽者,病在表,太陽症也。表邪應以汗解,而用水劫,故曰反。噀者,噴也。灌者,飲也。或噴或飲,熱邪被水劫,而熱仍不解,更煩甚而肌皮寒粟者,因水劫而水蓄也。水蓄於皮毛,則不勝覆被風寒,而寒粟起矣。皮毛合肺,肺不通調水道而火無制,故煩而意欲飲水也。
然肺既有水,故雖欲飲,仍不渴而不飲也。用文蛤散,清熱散結也。若不愈,用五苓散,入膀胱以兩解之。若因水噴飲,而水寒之氣,與熱實表邪,同結胸中,而身表無熱者,則文蛤、五苓之方不可用,宜以三味小陷湯,或白散,或寒或熱,而分消之矣。)
文蛤散
文蛤(五兩)
上一味,為散,以沸湯和,服一錢匕,服湯用五合。
(文蛤味鹹,咸能軟堅,可散結氣;寒能清熱,可以止煩。服湯用五合者,恐湯多助其水濕之陰氣也。)
小陷胸湯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),[括](栝)蔞實(大者,一枚)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[括](栝)蔞實取三升,去渣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(黃連主熱實表邪,半夏主水寒邪氣。括(栝)蔞實,胸中引經之味,以清胸中高位陽邪也。)
白散
(桔梗)三分,貝母(三分),巴豆(一分,熬黑)
上二味,為末,內巴豆,更於舂中杵之,以白飯和服,強人一錢,羸者減之。病在[胸](膈)上必吐,在膈[上](下)必利。不利,進粥一杯。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。身熱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,若以水噀之洗之,益令熱被劫不得汗出,當汗而不汗則煩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,如上法。
(巴豆氣味辛溫,溫以去寒,辛以散結。貝母解胸中之結,桔梗作舟楫之劑,而開肺經之滯。在上則吐,高者上越也;在下則利,下者下行也。不利進熱粥,熱則行也。利不止進冷粥,冷則凝也。利後身熱皮粟者,寒實之邪向外解也。引衣自覆,身熱皮粟,不能無借乎衣也。
斯時覆之,汗出則自愈。若誤以水噀洗,益令熱不得出。當汗不汗,而煩矣,使之汗出而煩自止。若煩止而腹中痛者,因巴豆辛溫而耗脾陰也。用芍藥三兩,如上文蛤法,一味為末,湯服錢匕,以解辛溫,而收陰氣,腹痛必自愈也。)
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(處)無汗,劑頸而還,[身必發黃,]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[也]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下篇
陽氣盛的病症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反而用冷水噴灑或灌服,熱邪就會被水氣阻隔而無法排出,病情反而加重,皮膚起雞皮疙瘩,想喝水卻不渴,这时服用文蛤散。如果无效,再服用五苓散。若為寒邪積聚於胸,沒有發熱症狀,則服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。
(陽氣盛的疾病,屬於表症,是太陽經的病症。表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而用水沖洗或灌服反而會加重病情,所以說「反而」。噴灑的意思是噴射,灌服的意思是飲用。無論是噴灑還是灌服,熱邪都被水氣阻隔,熱邪依然不能排出,反而更加煩躁,皮膚出現雞皮疙瘩,這是因為水氣積聚的緣故。水氣積聚在皮膚毛髮之間,就無法抵禦風寒,所以起雞皮疙瘩。皮膚毛髮與肺臟相通,肺臟的氣機失調,水道不利,導致心火無法控制,所以感到煩躁,想喝水。
但是,因為肺部已經積水,所以雖然想喝水,卻不渴,也不想喝水。服用文蛤散,可以清熱散結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就服用五苓散,藉由利尿作用,從膀胱將水氣排出。如果因為噴灑或灌服冷水,導致寒邪之氣與熱邪表邪一起積聚在胸中,而體表沒有發熱症狀,那麼文蛤散和五苓散就不能使用了,應該服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,寒熱分治。)
文蛤散
文蛤(五兩)
將藥物研磨成細粉,用沸水調和服用一錢,服用藥湯五合。(文蛤味鹹,鹹味可以軟堅散結;寒性可以清熱止煩。服用藥湯五合,是因為擔心藥湯過多,會加重體內水濕之陰氣。)
小陷胸湯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),栝蔞實(大者,一枚)
用六升水,先煎栝蔞實至三升,去渣,加入其他藥物,煎至二升,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(黃連主治熱邪表邪,半夏主治水寒邪氣。栝蔞實可以引導藥力到達胸中,清解胸中陽邪。)
白散
桔梗(三分),貝母(三分),巴豆(一分,熬黑)
將桔梗、貝母研磨成細粉,加入熬黑的巴豆,再用杵臼研磨,用白米飯調和服用。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,體質虛弱者減量。病在膈膜以上會嘔吐,在膈膜以下會腹瀉。如果沒有腹瀉,服用一杯熱粥;如果腹瀉不止,服用一杯冷粥。如果服藥後仍然發熱、皮膚起雞皮疙瘩,想用衣服蓋住身體,如果用冷水噴灑或洗滌,會更加阻礙熱邪的排出,應該讓它發汗,如果不發汗就會煩躁。如果已經發汗了,但是腹部疼痛,就服用芍藥三兩,方法如上文蛤散一樣,研磨成粉末,用藥湯送服一錢,以緩解辛溫之性,收斂陰氣,腹部疼痛就會自愈。)
(巴豆性味辛溫,溫可以去寒,辛可以散結。貝母可以解胸中的結氣,桔梗可以引導藥力,疏通肺經的鬱滯。病在上面則嘔吐,因為邪氣上行;病在下面則腹瀉,因為邪氣下行。不腹瀉就服用熱粥,熱可以促進氣機運行;腹瀉不止就服用冷粥,冷可以收斂。腹瀉後發熱、皮膚起雞皮疙瘩,是寒邪向外排解的表現。想用衣服蓋住身體,是因為發熱、皮膚起雞皮疙瘩,不得不藉助衣服保暖。
這個時候用衣服蓋住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如果錯誤地用冷水噴灑或清洗,會更加阻礙熱邪的排出。應該讓它發汗,如果不發汗就會煩躁。如果煩躁停止了,但是腹部疼痛,是因為巴豆辛溫之性耗傷了脾胃的陰氣。服用芍藥三兩,方法如上文蛤散,單味研磨成粉末,用藥湯送服一錢,以緩解辛溫之性,收斂陰氣,腹部疼痛就會自愈。)
太陽病,脈象浮而有力且頻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有力則為痛,頻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微盜汗,反而惡寒,這是表邪未解。醫生如果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,脈象由有力頻數變為遲緩,膈膜內部拒按疼痛,胃中空虛,邪氣干擾膈膜,氣短煩躁,心中懊惱,陽氣內陷,心下按之堅硬,這就是結胸,應該服用大陷胸湯。如果不形成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沿著頸部而下,小便不利,身體就會發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