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經解卷二 (9)

1. 太陽經下篇

(外邪內陷,熱傷元氣,故用生甘草以清之,梔子、香豉以湧吐之。邪得外越則氣自復,與中虛少氣者,不可同治法也。)

梔子生薑豉湯

梔子(十四枚),香豉(四合),生薑(五兩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姜梔得二升半,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為二服,溫進一服。得吐者,止後服。

(姜性通神明,通則不滯,自無嘔之患矣。)

凡[服](用)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(者),不可與服之。

(梔子湯,乃治風溫壞病之藥,以溫則可清,風則可吐也。若病人大便素不實,則胃不燥,而不可清,下焦虛而不可吐矣。故有風溫,應用梔子湯,亦不可與服也。

以上七節,風溫誤汗下之症也。)

傷寒[病],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(傷寒病,病暑也。乃吐下重施,津液枯涸,故七八日而真陰不復,病不解也。陰虛則火盛,故曰熱結在裡,身熱不解。故曰表裡俱熱,熱傷元氣。氣傷,衛外無陽,故時時惡風。舌乃心苗,暑氣通心,心火爍肺,故舌上乾燥,大渴而煩,欲飲水數升也。白虎以清暑,加人參以補氣(益)肺,蓋暑傷氣也。

此節暑病誤吐下之症也。)

凡病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[後],[苦](若亡血)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

(凡病,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溫,一切傷寒病也。汗吐下者,皆補偏救弊之法。雖亡津液,而陰陽自和,必應汗吐下者矣。施治無誤,即津亡久,必自復也。苦亡津液「苦」字,坊本作「若」字,今正之。)

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。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
(下後又汗,兩傷其陰陽;陽傷,則外衛疏,故振寒。陰傷則營弱,營行脈中,故脈微細。陰陽兩傷,故曰內外俱虛也。)

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
(汗下重亡津液。小便,乃膀光。之津液。津液亡,故小便不利也。勿治之者,汗下無誤,雖津液亡,久必復,小便自利而愈也。

以上三節,汗下無誤,而亡津液之症也。)
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人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(也)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
(病發於陽者,中風與春溫、夏暑,陽盛之症也。病發於陰者,傷寒與溫症,陰盛之症也。風溫濕暍,陽盛之症,雖然可下,然下之早,則表熱入內,結於胸中陽位,硬痛而成結胸矣。寒濕,陰盛之症,而反下之,即不死,必陰邪結於陰位,耎痛而成痞矣。下之太早,獨言結胸,蓋風(溫)暑暍,過經即可下,故太早則成結胸。

至於寒濕從無可下之例,則不早仍成痞也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下篇

外邪侵入體內,損耗元氣,因此使用生甘草清熱,梔子、香豉催吐。邪氣排出後,元氣自然恢復,這與中氣虛弱的症狀不同,不能使用相同療法。

梔子生薑豉湯
梔子(十四枚)、香豉(四合)、生薑(五兩)。
以上三味藥材,以四升水煮沸,先煮生薑和梔子至剩二升半,加入香豉,煮至剩一升半,濾去藥渣,分兩次服用,溫熱時喝一次。若服後嘔吐,即可停藥。(生薑能通暢氣血,避免嘔吐不適。)

注意:若患者原本容易腹瀉,不可服用梔子湯。梔子湯用於治療風溫壞病,適合溫熱可清、風邪可吐的情況。但若患者腸胃虛弱、大便稀溏,代表體內無燥熱可清,下焦虛弱也不宜催吐,即使有風溫症狀,仍不可使用。

傷寒誤治後症狀
傷寒病若經吐、下法治療後,症狀持續七八天未解,熱邪積聚體內,表裡皆熱,時常怕風、極度口渴、舌乾煩躁,想大量飲水,應服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。此為暑熱誤治傷津,陰虛火旺導致。白虎湯清暑熱,人參補氣益肺,因暑邪易耗氣。

治療原則
無論風、寒、濕、熱或溫病,若發汗、吐、下法使用得當,雖暫時耗損津液,只要陰陽平衡,最終會自行痊癒。若下法後又發汗,可能導致畏寒、脈象微細,此為陰陽兩虛。大量出汗或瀉下後小便不利,屬津液耗損,無需特別治療,待津液恢復,小便自然通暢。

誤下併發症
陽性病(如中風、暑熱)過早使用下法,熱邪內陷胸腔形成「結胸」;陰性病(如寒證)誤下則成「痞證」。結胸因下法過早;而寒證本不該用下法,誤用必成痞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