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7)
傷寒經解卷二 (7)
1. 太陽經下篇
(濕熱之症,誤服桂枝湯,與下劑而病不解也。仍者,素所有而未解也。頭項,乃太陽經行之地,濕熱在經,故強痛而翕翕蒸熱也。無汗,小便不利,皆膀胱氣化不行也。膀胱氣化既不行,則中濕熱無去路,壅於心下而滿痛矣。故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)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
白朮(三兩),茯苓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渣,適寒溫,服一升。若小便利則愈。
(桂枝去桂,桂走表也。芍藥、甘草、白茯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,皆入太陰之味,則太陰肺氣化及州都,小便利而愈矣。
此節,濕熱誤汗下之症也。)
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[上]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,更加桂(二兩也)。
(風溼症,而燒針令汗,汗則傷其心君。心為陽,心傷則無陽衛外,而針處更受外寒也。寒氣侵,故結成核。赤者,火色也。心君之陽已傷,則寒水之邪,乘虛來克。少腹寒水部分,蓋自其鄉而來衝犯心君也。豚者,水蓄,言此症上衝如豚奔突也。灸其核上一壯,用火以驅外侵之外寒;桂枝加桂,以伐內寒水之邪也;更加桂者,言加桂者,非枝也。)
桂枝加桂湯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肉桂(二兩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渣,適寒溫,服一升。
(用桂枝而加桂者,蓋枝走陽分,少腹寒侵而成逆,不得桂辛溫則寒不散、沖逆不平也。故用桂以伐(內),枝以解外也。然傷於衛者,不能無傷於營,故用甘芍大棗以和脾,脾和則水寧也。生薑者,辛溫能逐陰寒也。
此節,風濕誤針之症也。)
發汗,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(發汗病不解者,春溫不可發汗,汗之,病仍不解也。反惡寒者,春溫本不惡寒,汗後反惡寒也。蓋汗多則陽虛,故曰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,補榮而扶陽也。)
芍藥甘草附子湯
(太陽病,表病也。下之,下之早矣。病發於陽,下早成結胸。脈促者,數疾而止數不勻,乃陽盛之症也。不結胸,陽邪雖陷而未結也。邪未結,故為欲解。曰欲者,有待於藥解也。脈浮則內虛,虛則陽邪必易結,而成結胸。緊為陽脈寒脈,腎為寒水而絡於咽,寒則固陰火炎而痛。
脈弦屬肝,肝主升,清氣欲升而不能升,鬱於兩脅而拘急。兩脅,肝之分.故脈弦也。脈細少水,脈數有火,水不制火,火炎而巔頂痛也。脈沉為濕,脈緊為寒,寒濕乘脾,上逆而嘔。脈沉為濕,脈滑為熱,濕熱相協,下迫而利。脈浮為風,脈滑為熱,風熱入中,則為便血,同一誤下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下篇
濕熱病症,錯誤服用桂枝湯,又服用瀉下藥物,病情仍未好轉。所謂「仍者」,是指原本就有的病症,尚未痊癒之意。頭痛頸項疼痛,是太陽經循行路線,濕熱停滯經絡,所以會感到劇烈疼痛,並且覺得燥熱難耐。沒有汗出,小便不利,都是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所致。膀胱氣化失常,則體內濕熱無處排泄,壅塞於心下,導致胸腹脹滿疼痛。因此,用去桂皮的桂枝湯,加入茯苓白朮,來治療此症。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
白朮三兩、茯苓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甘草(炙)二兩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
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七升,小火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調整至適宜的溫冷度,服用一升。若小便通暢,則病情會好轉。
(去桂皮的桂枝湯,是因為桂皮走竄於肌表。芍藥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,都是滋潤太陰之味,可以促進太陰肺氣的運化,使小便通暢,病情痊癒。)
此節論述的是濕熱病症因錯誤使用瀉下法而導致病情加重的情況。
用燒針的方法逼汗,針刺部位受寒,出現紅色腫塊,必然會發生奔豚病症(少腹氣衝心)。此時,應在腫塊上灸一壯,並服用加桂皮的桂枝湯,其中桂皮用量為二兩。
(風濕病症,用燒針逼汗,會傷及心臟。心臟屬陽,心臟受損則陽氣不足以衛護體表,而針刺部位又受外寒侵襲。寒氣侵犯,所以形成腫塊。紅色腫塊是火氣的顏色。心臟陽氣受損,寒邪乘虛而入。少腹是寒水聚集之處,寒邪由少腹上衝,犯及心臟。奔豚是指水液蓄積,症狀如豚鼠奔突一樣向上衝擊。)
灸刺處上方一壯,用火驅散外寒;服用加桂皮的桂枝湯,以驅散體內寒邪;增加桂皮用量,說明所加的是桂皮,而非桂枝。
桂枝加桂湯
桂枝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甘草(炙)二兩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、肉桂二兩
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七升,小火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調整至適宜的溫冷度,服用一升。
(在桂枝湯中加入桂皮,是因為桂枝行於陽分,少腹受寒侵襲而導致氣逆,若無桂皮辛溫之性,則寒邪不散,氣逆不能平復。所以用桂皮來驅散體內寒邪,用桂枝來解表。但衛氣受損,必然會影響營氣,所以用甘草、芍藥、大棗來調和脾胃,脾胃調和則水液安定。生薑辛溫,能驅散陰寒。)
此節論述的是風濕病症因錯誤針灸而導致病情加重的情況。
發汗後,病情未見好轉,反而惡寒,這是由於體虛所致。此時,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(發汗後病情未見好轉,說明春天溫病不宜發汗,發汗後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。反而惡寒,說明春天溫病本不惡寒,發汗後反而惡寒。這是因為汗出過多,導致陽氣虛弱,所以說體虛。)
芍藥甘草附子湯
(太陽病,是表證。過早使用瀉下藥,病情發生在陽氣盛旺的時候,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結胸。脈象促數,脈搏跳動迅速而節律不勻,是陽盛的表現。不出現結胸症狀,說明陽邪雖然已侵入,但尚未凝結。邪氣尚未凝結,所以病情有望好轉,所謂「欲」是指有待於藥物治療才能好轉。脈象浮大則內虛,內虛則陽邪容易凝結,形成結胸。脈象緊是陽氣虛寒,腎臟屬寒水,與咽喉相連,寒邪凝結則陰火內炎而疼痛。
脈象弦屬肝,肝主升發,清氣欲升而不能升,鬱滯於兩脅,導致兩脅拘急。兩脅是肝經的分佈區域,所以脈象弦。脈象細弱,說明體液不足;脈象數而有力,說明體內有火,水不制火,火炎上衝而導致頭頂疼痛。脈象沉細是濕邪,脈象緊是寒邪,寒濕侵犯脾胃,上逆而嘔吐。脈象沉細是濕邪,脈象滑數是熱邪,濕熱夾雜,下迫而導致腹瀉。脈象浮是風邪,脈象滑是熱邪,風熱內侵,則會出現便血,這都是因為錯誤使用了瀉下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