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6)
傷寒經解卷二 (6)
1. 太陽經下篇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茯苓(八兩),桂枝(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五枚)
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([甘瀾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(內),以杓揚之千萬次用。])先煮茯苓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茯苓利水,桂枝平腎,甘草、大棗扶土製水。又恐水氣助濕,揚之萬遍,藥用水煎,而無水氣之患也。
以上四節,風濕誤汗之症也。)
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(風濕之症,吐下誤施,虛其中氣,胸中大氣不布,風邪挾濕上衝,故心下逆滿也。頭乃太陽經行之地,風濕上行,故眩。脈沉緊者,中氣虛也。更發其汗,汗藥動太陽之經絡,則風因濕滯,濕傍風流,橫於太陽之經絡,而身振振動搖也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祛風利濕。)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(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(茯苓利濕,桂枝祛風,白朮、甘草和中燥土。脾氣散精,逆滿自平;大氣流行。風濕皆散矣。)
太陽病,外症未除,而數下之,遂協熱下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(太陽病,病中風也。外症未除,身熱自汗未除也。數下之,下不一次也。下傷中氣,引動脾濕;風為陽邪,陽邪內陷,協濕而利,故曰協熱下利。利不止,心下痞硬者,中氣下虛,陰邪凝結中焦而清氣下陷也。表謂身熱,里謂下利,表裡俱病,故用桂枝人參湯兩解之。)
桂枝人參湯
桂枝(四兩),人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甘草(炙,四兩),乾薑(三兩)
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四升,內桂,更取煮三升,溫服一升,日夜再服,夜一服。
(參朮甘草,理中湯也,補氣行濕;桂枝以解表。表裡不解,所以主之。
以上二節,風濕誤吐下之症也。)
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(汗下兩施,病仍不解,其誤可知。況轉增煩躁,煩出於心,躁出於腎。蓋因寒濕在內,以致水道不通,心炎而煩,腎火動而躁也。故用四逆溫而利之。)
茯苓四逆湯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,生)
上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(汗下虛其肺氣,氣化傷而水不行。茯苓以行水,人參以補氣化,甘草解煩,姜附定躁,煩躁止而濕行,不解之症俱解矣。
此節,傷寒下之,寒濕誤下之症也。)
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痛項強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下篇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:
此方用茯苓、桂枝、炙甘草、大棗四味藥材,以特殊處理過的水煎煮服用,具有利水、平腎、扶土制水之功效。適用於因風濕而誤汗的症狀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:
此方用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炙甘草四味藥材煎煮服用,能祛風利濕,適用於因風濕而誤吐下,導致中氣虛弱、胸悶氣逆等症狀。
桂枝人參湯:
此方用桂枝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乾薑五味藥材煎煮服用,適用於太陽病(中風)外症未除,又多次瀉下,導致下痢不止、心下痞硬等症狀。此方能同時治療表裡兩方面的病症。
茯苓四逆湯:
此方用茯苓、人參、炙甘草、乾薑、生附子五味藥材煎煮服用,適用於發汗或瀉下後,病症未癒反而煩躁的症狀。此方能溫經利水,緩解煩躁。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:
此方為桂枝湯去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而成,適用於服用桂枝湯後瀉下,但頭痛、項強、發熱無汗、心下滿悶微痛、小便不利等症狀仍然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