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5)
傷寒經解卷二 (5)
1. 太陽經下篇
(此節分兩段看。若中風症,服桂枝湯。因蓋覆不如法,而脈反洪大,則仍與桂枝湯,遵歠粥微汗之法自愈。若風寒兩傷之症,雖大汗出,風寒仍不解,風生熱而寒生寒,寒熱往來,一日兩次如瘧,風多寒少,脈反洪大,必風寒兩解,其病乃愈。故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)
桂枝二麻黃一湯
桂枝(一兩十六銖),芍藥(一兩六銖),甘草(炙,一兩六銖),生薑(一兩六銖),大棗(五枚),麻黃(十六銖),杏仁(去皮尖,十六枚)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服一升,日再服。
(風用桂枝,寒用麻黃,乃不易之道也。故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以治風多寒少之症。
此一節,風寒兩傷誤汗之症也。)
發汗後,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(濕症本可汗,然汗之太過,則皮毛受傷。皮毛合肺,肺主氣,氣化不及州都,則濕邪反挾肝木之勢乘脾,而腹脹滿矣。故主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挾肺氣以疏脹滿也。)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
厚朴(炙,八兩),生薑(八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半夏(半斤),人參(一兩)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厚朴以利壅滯,生薑以疏肝邪,甘草以和中,半夏以燥濕,濕行氣利而滿自消。人參以補肺,肺氣足以通調水道,則濕去而肝木有制矣。
此節,濕症過汗之症也。)
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(中風本陰虛。大汗傷津,則胃燥而臥不安、煩躁之症起矣。口欲飲水,少少與飲,解其胃燥,自和而愈。宜少少者,恐多則助濕也。若因飲水而脈浮,小便不利,太陽之經脈本浮,而氣不行,則膀胱濕停,水道不通,以致身熱消渴。則五苓散有兩解之功,通其水道,風濕俱愈矣。)
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(發汗有傷氣化,則水道不通而濕蓄,水不制火而煩渴也。脈浮數者,水道不通,心火無下行之路,而脈浮數也。故以五苓通其水道。)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(太陽病,風溼症也。汗出風雖解,而濕蓄益橫,故病仍不解也。發熱,濕蒸熱也。心下悸,濕乘心也。眩,濕行於膀胱,而火上浮也。身瞤動,土濕而肌肉跳動也。振振不寧欲擗地,土濕欲入土以就實,亦真陽飛越之症也。真武湯主之,利濕以回陽也。)
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(發汗後,臍下悸,誤汗而動太陽濕邪也。在臍下,未至心也。雖未及心,勢必上趨,故未成奔豚,而欲作奔豚也。奔豚,本系腎之病,而其原在心。蓋心病而受氣於肝,肝受之而藏於腎,於是腎水上逆而為奔豚也。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直趨腎界,預伐其邪也。)
白話文:
太陽經下篇
若中風,服用桂枝湯治療。如果蓋被方法不當,脈象反而洪大,仍需服用桂枝湯,依照少量多次飲粥,微微出汗的方法即可痊癒。如果風寒皆傷,即使大量出汗,風寒仍未消除,風寒交替,寒熱往來,一天發作兩次像瘧疾一樣,風邪多寒邪少,脈象反而洪大,必須風寒都消除,病才能痊癒。因此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配方:
桂枝一兩十六銖,芍藥一兩六銖,甘草(炙)一兩六銖,生薑一兩六銖,大棗五枚,麻黃十六銖,杏仁(去皮尖)十六枚。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掉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二升,去渣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。
(風邪用桂枝治療,寒邪用麻黃治療,這是比較不容易掌握的方法。因此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來治療風邪多寒邪少的症狀。此段描述的是風寒皆傷誤汗的症狀。)
發汗後腹部脹滿,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。
(濕症本可以用發汗治療,但是汗出太多,則皮膚毛髮受損。皮膚毛髮與肺臟相連,肺臟主氣,氣機運化失常,則濕邪反而借助肝木之勢侵犯脾臟,而導致腹部脹滿。因此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藉助肺氣來疏通脹滿。)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配方:
厚朴(炙)八兩,生薑八兩,甘草(炙)二兩,半夏半斤,人參一兩。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一斗,煮到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(厚朴用於通利壅塞,生薑用於疏散肝邪,甘草用於調和脾胃,半夏用於燥濕,濕邪排出氣機通暢,脹滿自然消失。人參用於補益肺氣,肺氣充足就能夠通調水道,則濕邪去除,肝木也能得到抑制。此段描述的是濕症過度發汗的症狀。)
太陽病,發汗後,大量出汗,胃中乾燥,煩躁不安睡不好,想喝水,少量多次給予飲水,讓胃氣調和即可痊癒。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利,微熱口渴,則用五苓散治療。
(中風本就陰虛。大量出汗損傷津液,則胃燥而睡眠不安、煩躁的症狀出現。口渴想喝水,少量多次給予飲水,緩解胃燥,自然就痊癒了。宜少量多次是因為擔心喝太多會助長濕邪。如果因為喝水而脈象浮,小便不利,太陽經脈本來就浮,而氣機不通,則膀胱濕停,水道不通,導致身體發熱口渴。則五苓散具有雙重功效,通利水道,風濕皆可痊癒。)
發汗後,脈象浮數,煩渴,則用五苓散治療。
(發汗損傷氣化,則水道不通而濕邪蓄積,水不制火而煩渴。脈象浮數,是因為水道不通,心火無法下行,而脈象浮數。因此用五苓散通利水道。)
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不解,病人仍然發熱,心下悸動,頭暈,身體顫抖,感到不安想在地上打滾,則用真武湯治療。
(太陽病,是風濕之症。汗出雖然風邪已解,但是濕邪更甚,所以病情仍然沒有好轉。發熱,是濕邪蒸騰所致。心下悸動,是濕邪侵犯心臟。頭暈,是濕邪停留在膀胱,而火邪上浮。身體顫抖,是濕邪停留在肌肉而導致肌肉跳動。感到不安想在地上打滾,是濕邪停留在肌肉,想藉由入土來獲得安定,也是真陽外越的症狀。真武湯主治,利濕以回陽。)
發汗後,病人臍下悸動,想要發生奔豚病,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。
(發汗後,臍下悸動,是發汗不當而導致太陽經濕邪活動。在臍下,還未到達心臟。雖然還未到達心臟,但是勢必會向上發展,所以還未形成奔豚病,但是想要發生奔豚病。奔豚,本是腎臟的疾病,但是其根源在心臟。蓋因心臟有病而受氣於肝臟,肝臟受之而藏於腎臟,於是腎水上逆而成為奔豚病。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直接針對腎臟,預防邪氣的發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