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傷寒經解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經解卷二 (1)

1. 傷寒經解卷二

2. 太陽經下篇

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等不中與也。觀其脈[症](證),知犯何逆,隨[症](證)治之。

(太陽病,病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溫之傷寒也。三日,約言日久未愈也。傷寒陽虛陰盛者,可汗不可下;陰虛陽盛者,可下而不可汗。汗下誤施,或太早,或太過。則成壞症。症既壞,故桂枝等不中與也。觀脈症另立救逆法也。)

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、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。

(發汗過多,陰陽有虧,氣不(能)呴,血不能濡,肌肉皮毛空澀而疼痛也。脈沉遲者,營氣微,故脈沉衛氣衰,故脈遲也。新加湯,扶元氣,益陰血也。)

新加湯

桂枝(三兩),芍藥(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),人參(三兩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渣,適寒溫,服一升。

(新加湯,仍用桂枝湯,治風以和營衛也。增芍藥以益營氣,加人參生陽,以扶陽行澀也。加味,故名新加湯。)
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(中風本有汗,誤發其汗,以致漏而不止。經云:汗出如流珠者,衛氣衰也。衛衰表疏,故惡風。小便氣化乃出,陽虛則氣不化,故小便難。四肢,諸陽之本,陽衰故微急而屈伸不利也。桂枝加附子湯,以固衛陽也。)

桂枝加附子湯
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附子(一枚,炮)

上六味,以水六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渣,適寒溫,服一升。若一服汗出,停後服。

(中風誤汗,汗遂不止。固表斂汗,無過桂枝湯。加附子,則腎氣充而衛外之陽固矣。

以上二節,中風誤汗症也。)

太陽病,當惡寒發熱;今自汗出,(反)不惡寒發熱,關上脈細數者,以醫吐之過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飢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醫吐之所致(也),此為小逆。

(太陽病,中風也,故當惡寒發熱。今自汗出,不惡寒發熱者,吐中有發散之意,表邪雖解而肌竅愈疏也。關上以候中焦肝脾,脈細少水,脈數有火。吐傷津液,脾陰虛而肝火炎,故關上脈現細數也。中風之症,本傷衛而不傷營,今病見中焦,故知醫吐之之過也。一二日,病初犯,吐之其變症輕。

腹中飢,火炎而心慒也;口不能食,脾陰傷而不能食也。三日四日,病日久,吐之其變症重。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脾傷火炎也;朝食暮吐,脾不運化,肝不散精,食入還出也。因吐之所致,而非本來之症,故曰此為小逆。

此節,中風誤吐之症也。)

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[仁](子)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過了三天,如果已經發過汗,或者用過催吐、瀉下、溫針等方法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這就表示病情惡化了,不適合再用桂枝湯這類的藥方了。這時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,了解病人是犯了哪種錯誤的治療方式,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來治療。

(太陽病指的是感受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溫等外邪引起的傷寒。這裡說的三天,是大概說病程比較久還沒好。傷寒如果是陽虛陰盛的,只能發汗不能瀉下;如果是陰虛陽盛的,只能瀉下不能發汗。如果用錯了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或者太早使用,或者使用過量,就會導致病情惡化。因為病情已經惡化,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湯之類的藥方。這時候要觀察脈象和症狀,另外設立新的治療方法來補救。)

如果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象變得沉而遲緩,這是因為發汗過度,導致陰陽兩虛,氣血不足,肌肉皮膚失去滋養而疼痛。脈沉表示營氣虛弱,脈遲表示衛氣衰弱。這時候要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、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。

(新加湯的作用是扶助元氣,補益陰血。)

新加湯的配方是:

桂枝(三兩),芍藥(四兩),炙甘草(二兩),生薑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),人參(三兩)

以上六味藥,用水七升,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,等藥液溫度適中後,每次服用一升。

(新加湯仍然使用桂枝湯的基礎,用來調和營衛,治療外感風邪。增加芍藥可以補益營氣,加入人參可以生發陽氣,扶助陽氣的運行。因為有加味,所以叫做新加湯。)

太陽病如果發汗後,汗液卻止不住地流,而且病人怕風、小便困難、四肢微微發緊,難以彎曲伸展,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衛氣虛弱,無法固表,應該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。

(本來有中風的症狀,就已經有汗,如果誤用了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汗液不斷流出。《傷寒論》說:汗出像水珠一樣不斷流出,這是衛氣虛弱的表現。衛氣虛弱,體表就會鬆懈,所以怕風。小便的排出是依靠陽氣的氣化作用,陽氣虛弱就會氣化不利,所以小便困難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虛弱就會微微發緊,屈伸不利。桂枝加附子湯的作用是鞏固衛陽。)

桂枝加附子湯的配方是:

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炙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炮附子(一枚)

以上六味藥,用水六升,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,等藥液溫度適中後,每次服用一升。如果服用一次後就出汗了,就應該停止服用。

(中風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汗液不止。要鞏固體表、收斂汗液,沒有比桂枝湯更好的了。加上附子,就可以使腎氣充足,體表防禦外邪的陽氣也更加穩固。

以上兩段講的是中風後誤用發汗的症狀。)

太陽病本來應該是怕冷發熱的,現在卻自己出汗,反而不怕冷不發熱,而且寸關尺的關脈變得細而數,這是因為醫生使用了催吐的方法造成的。如果是一兩天內催吐,會導致腹中飢餓,不想吃東西;如果是三四天催吐,會變得不喜歡吃稀粥,想吃冷的東西,而且早上吃了,晚上就吐出來,這都是醫生催吐造成的,這屬於一種小的錯誤治療。

(太陽病,是中風的表現,所以本來應該怕冷發熱。現在卻自己出汗,而且不怕冷不發熱,是因為催吐有發散的作用,雖然解除了體表邪氣,但是肌膚的孔隙更加鬆懈了。關脈是觀察中焦脾胃的地方,關脈細表示津液不足,脈數表示有火。催吐損傷了津液,導致脾陰虛弱而肝火旺盛,所以關脈呈現細數的脈象。中風的症狀本來是損傷衛氣而不是營氣,現在病症出現在中焦,所以可以知道是醫生催吐造成的。一兩天內催吐,病剛發作,變化比較輕。

腹中飢餓,是因為火氣太旺導致心煩;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脾陰虛弱導致不能進食。三四天後催吐,病程比較久,變化就比較嚴重。不喜歡吃稀粥,想吃冷的東西,是因為脾胃受損而火氣旺盛;早上吃了晚上就吐,是因為脾胃不能運化,肝臟不能輸布精微,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。這是因為催吐造成的,而不是原本的症狀,所以說是小的錯誤治療。

這一段講的是中風誤用催吐的症狀。)

太陽病,如果用瀉下藥後出現輕微的喘息,這是因為表邪還沒解除的緣故,應該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。